族徽
是象徵著本家族的特殊標誌
族徽,是象徵著本家族的特殊標誌。西周前期,青銅器和少數其他器物上常見的族氏銘文有象徵著本家族的特殊標誌,其族氏常寫得比較象形,因而被稱做“族徽”。
郭沫若先生認為,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國名”,它與家族的稱號“氏”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族徽使用的普遍性和早期文字的象形性,初期的家族形象標誌族徽和家族的稱號“氏”並無本質的區別。但是,族徽與氏的使用場合又不完全相同。族徽作為家族的標誌,鑄制在青銅器上,運用於青銅銘文中;或者鑲綴在家族的旗幟上和家族成員的鎧甲上;如果這個家族有封國,族徽還可以作為封國的名稱,它所突出的是形象。氏則主要用於日常稱呼。隨著文字演進,逐漸產生了便於書寫、有讀音、意思又和族徽原有含義一致的文字元號——氏,滿足了其能讀能寫的需求。由於文字演進得快,而族徽則刻意保持古老的形象,兩者長期沿著不同的走向演化,相互之間的差別也就越來越大,以致氏與族徽不易直接對照。
在日本,族徽作為一個家族的標誌,是相當被人重視的,一般只有男子才佩帶族徽,都會被綉在衣服的胸口上。
而現在在中國各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族徽。
我國各兄弟民族中,傳統服飾的族徽作用是十分典型的,它或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服裝款式上,或表現在獨具一格的圖案花紋上,或表現在五花八門的頭飾、佩飾、首飾、服飾工藝上。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為一體,成為該民族重要的形象特徵。如蒙古族的蒙古袍與蒙古靴、滿族的旗袍、朝鮮族的長裙、鄂溫克族與鄂倫春族的獸皮衣、苗族的交領繡花衣與百褶裙、彝族的披氈與寬腳褲、藏族的藏袍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鮮明標誌。
考古學界一致認為,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商代中期,有一種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叫‘族徽’,它就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