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111重型坦克
中國軍事武器型號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陸軍最新型的59式中型坦克只是蘇聯T-54A坦克的許可組裝產品,重型坦克只有200輛蘇式IS-2重型坦克。為徹底改變坦克裝備落後的現狀,提高軍隊作戰實力,中國領導人在1959-1960年間計劃同時研製和量產三種坦克,分別替代62式輕型坦克、59式中型坦克和IS-2式重型坦克,其中WZ-111則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種,也是最後一種重型坦克。由於種種原因,WZ-111重型坦克最終沒有完成研製。
中國工程師在研製重型坦克方面並沒有執意研發革命性的全新產品,而是儘可能地多借鑒和利用蘇聯技術。在開始研製WZ-111新式重型坦克時,中國廣泛使用IS-2坦克部件和組件。而在坦克布局上,同樣沒有大的改變,幾乎完全模仿IS-3的原貌。當然,WZ-111坦克根據中國軍方的新要求,在結構布局、武器裝備、車載設備等方面也進行了一些適當變化和改進。作為這種借鑒加創新研製方法的成果,WZ-111重型坦克的外形既像蘇聯定型的IS-3,又像新型T-10。在技術方面,中蘇重型坦克同樣也有某些相似之處。WZ-111坦克車體由軋制裝甲鋼板焊接鑄造而成,正面部分從上到下的裝甲鋼板厚度分別為60、120、130毫米。裝甲炮塔前部鋼板厚200毫米,後部厚80毫米,頂甲板厚25毫米,有兩個艙口。
在結構布局方面,中國WZ-111重型坦克的動力傳動室與當時的多數坦克一樣,位於後部。它採用12缸520馬力柴油發動機,可能是蘇聯V-11發動機的仿製品。就是這種選擇最終對WZ-111總體項目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機動性極差。中國坦克傳動裝置幾乎一成不變地模仿了IS-2坦克。行走部分由7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組成,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WZ-111坦克有4名乘員,駕駛員工作位置在坦克前部正中間,另外3人全在炮塔內。炮手位於炮塔左側,可使用伸縮式瞄準儀,能通過帶機械和手動傳動檔的遊星齒輪轉動機制旋轉炮塔。炮塔電傳裝置還配備有車長指揮系統,能在車長按下專門按鈕后使主炮向車長觀瞄鏡方向轉動。受到當時國際上“破甲彈至勝論”的影響,WZ111重型坦克的反裝甲炮彈主要是破甲彈,因為其穿深很高並且穿甲效果良好即使發射的主炮膛壓很低也不影響其威力,主要原因是因其製造難度低,不需要先進的穿甲彈加工廠。
1960年中國製造出了首輛WZ-111重型坦克試驗樣品。但是這輛坦克沒有炮塔,取而代之的是重量與炮塔相同的平板駕駛室。對於中國重型坦克為何沒有炮塔的原因,有著許多各不相同的說法,其中一個觀點相對較為真實可信。它認為,主要是因為坦克線膛炮炮尾部分尺寸太大,很難使炮塔內部和戰鬥室以應有的形式有效結合為一個整體。因此當WZ-111重型坦克行走部分已經開始試驗之時,炮塔還在研製之中。應當說,這種炮塔最後也未能研製成功。不過,中國WZ-111重型坦克即便是只使用模擬炮塔,其整體性能也並不遜於蘇聯IS-3坦克。坦克全重49噸,公路行駛速度35公里/小時,崎嶇地形行程150公里。不過,中國坦克使用520馬力發動機,這在60年代中期很少見,結果導致其功率重量比僅為10.4馬力/噸,比蘇聯T-10重型坦克15馬力/噸的相應指標低了許多。WZ-111重型坦克的第三個缺陷是車體問題,儘管它與IS-3車體幾乎完全相同,但是當時中國產品的生產質量較低,致使WZ-111車體裝甲的強度沒能達到最初設計的標準。中方也曾努力提高坦克車體強度,同時進行其他結構上的補充和改進,但是仍然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安放在中國坦克博物館的底盤
遊戲“坦克世界”中的wz111重型坦克
介紹:
為徹底改變人民解放軍坦克裝備落後的現狀,提高軍隊作戰實力,中國領導人在1958年計劃研製並量產WZ111重型坦克,以替代現役的IS-2重型坦克,可惜因技術原因擱淺。WZ111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種也是最後一種重型坦克。
自帶1.5倍經驗收益,是新手練成員刷銀幣的好幫手。
性能參數:
所屬 | C系 | 級別 | 重型坦克 |
需要經驗 | - | 售價(金幣) | 12500 |
最大生命值 | 1550 | 最大射速(發/分鐘) | 4.8 |
平均穿透力(HEAT) | 300mm | 最大裝甲厚度(毫米) | 230 |
平均殺傷力(AP) | 390 | 最大速度(千米/小時)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