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馬縣

那馬縣

1929年12月,在州圩成立中共那馬縣支部,這是縣最早的黨支部,書記李鳳彰。 1944年12月5日,日軍從隆山縣林圩入侵那馬縣城周鹿鎮,3天後退入武鳴縣。 1949年10月1日,中共那馬縣委員會在貢川街成立,書記廖原,副書記徐彭年。

目錄

正文


1867年,那馬土司官黃欒溺職,民告到思恩府,郡守熊壽山稟報朝延,清王朝決定廢那馬土司,改設那馬廳。同治九年才派流官。
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那馬廳與定羅土司合置那馬縣,縣城設在石塘街。
1916年,那馬縣政府將縣署從石塘搬到周鹿鎮。
1927年4月,中共右江黨委派共產黨員、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三路軍副總指揮黃書祥和果德縣農民運動負責人黃永祺到那馬縣州圩開展革命活動。當年冬,他們聯繫李鳳彰、韋成篇、農經祥3人,成立那馬縣農民協會領導小組,提出“一切權利歸農會”等口號。
1928年5月,在州圩鄉山城村江庄小學,由黃書祥主持召開那馬縣農民協會代表會,出席代表180人,會議表決成立那馬縣農民協會。選舉李鳳彰為農協會主席。同月,組建那馬縣農民自衛軍,李鳳彰掌管全面和政治工作,指揮長韋成篇、副指揮長徐幹福。
1929年7月8日,那馬縣農民自衛軍和果德縣自衛軍500多人,在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三路軍副總指揮黃書祥的指揮下,兵分3路攻破那馬縣城周鹿鎮,縣長黃之胄棄城逃命。同月9日,黃書祥在周鹿宣布成立那馬縣臨時革命工作委員會,主席李鳳彰。1929年12月,在州圩成立中共那馬縣支部,這是縣最早的黨支部,書記李鳳彰。
1930年5月,將那馬縣臨時革命工作委員會改為那馬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李鳳彰、副主席韋成篇。同年,中共那馬縣總支委員會,書記李鳳彰。
1938年8月3日,中共那馬中心縣委書記徐澤長、委員李鳳彰、韋成篇和隨員徐孝義,在武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1942年,那馬縣政府將12個鄉合併為8個鄉,即:將高圩與片圩兩鄉合併為義和鄉,將妙圩與楊圩兩鄉合併為雙聯鄉,將州圩與永固兩鄉合併為永州鄉,撤銷什隴鄉,周鹿、石塘、龍口、貢川、共和5個鄉不變。
1944年12月5日,日軍從隆山縣林圩入侵那馬縣城周鹿鎮,3天後退入武鳴縣。1945年4月23日,日軍從隆山縣民治第二次進犯那馬縣境,當天入那馬縣城周鹿鎮,4月25日撤退入武鳴縣。
1949年4月,建立桂西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大隊(那馬獨立第五大隊)。
1949年10月1日,中共那馬縣委員會在貢川街成立,書記廖原,副書記徐彭年。次日,那馬縣臨時人民政府成立,縣長徐彭年。12月8日,解放那馬縣城周鹿鎮,那馬縣全境解放。縣臨時人民政府移駐周鹿,改稱那馬縣人民政府。
1950年,那馬縣將8個鄉合併為一區(周鹿)、二區(永州)、三區(貢川)3個區。
1951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隆山、那馬縣地,與兩縣武裝力量共同進行全面剿匪。1951年7月1日,隆山、那馬兩縣合併為馬山縣,縣府設在原隆山縣城廂鎮(后改為白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