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
中國黑山羊之鄉
馬山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南寧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南寧市北部,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介於東經107°42′38〃~108°30′00〃,北緯23°24′06〃~24°02′06〃之間。東與上林縣、來賓市忻城縣交界,南與武鳴縣相鄰,西與百色市平果縣、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接壤,北隔紅水河與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相望。縣域呈東西綿長,南北狹窄之不規則長形,東西最大橫距8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71千米,與鄰縣邊界總長412.27千米。2018年,馬山縣總面積2340.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82430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馬山縣古屬百越之地。1951年7月,隆山縣、那馬縣合併設立馬山縣,隸屬賓陽專區。2002年12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寧地區,2003年6月,改屬南寧市管轄。2019年,馬山縣有鎮7個、鄉4個(瑤族鄉2個),村134個、社區22個。2019年末戶籍總人口57.44萬人(城鎮人口10.67萬人、鄉村人口46.77萬人),流動人口10.64萬人;壯族人口41.9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6.83萬人。
2019年,馬山縣地區生產總值85.84億元。財政收入3.6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9.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
元鼎六年(前111年),屬交州郁林郡領方縣地和增食縣地。
三國蜀章武一年至吳天紀四年(221年~280年),屬廣州郁林郡臨浦縣和增食縣地。
西晉泰始元年至東晉元熙元年(265年~419年)東部屬廣州郁林郡新林縣地,西部屬晉興郡增詡縣地。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一年至南齊和帝中興一年(420年~501年),屬新林縣地和增詡縣地;梁武帝天監年至陳後主禎明三年(502年~589年),東部屬南定州領方郡地,西部屬晉興郡地。
隋文帝開皇一年至恭帝義寧一年(581年~617年),屬郁林郡領方縣地及宣化縣地。
唐高祖武德一年至天佑四年(618年~907年),屬嶺南西道邕州都督府羈縻思恩州地。
宋至道三年(997年),屬廣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羈縻思恩州。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廣西行中書省田州路思恩土州地。
明洪熙元年(1425年),思恩土州知州岑瑛將州轄地分設13個堡,縣境內設有白山、興隆、喬利、古零、那馬、定羅6個堡,是馬山縣最早的基層政區設置;正統四年(1439年)思恩土州晉陞為思恩府;正統六年(1441年)改為思恩軍民府,同時知州岑瑛也晉陞為該府知府,縣境屬府轄地;嘉靖七年(1528年),左都御使王守仁奏清朝廷獲准,將思恩府治從縣境內的喬利拉舊遷到武緣縣荒田(今武鳴縣府城鎮)。將思恩府轄地分置9個土巡檢司,縣境內設有白山、那馬、興隆、定羅、古零等5個土巡檢司,仍屬思恩軍民府。
清同治六年(1867年),那馬土司改那馬廳,同治九年(1870年)始委流官,仍屬思恩管轄,其他定羅、興隆、白山、古零土司依舊。
民國元年(1912年),將那馬廳改那馬縣,並撤銷羅定土司,將其轄地併入那馬縣,縣治設在石塘,隸屬邕南道(后改為南寧道);民國四年(1915年)八月,將興隆、白山、古零等3個土司及下旺土司的部分城頭、那馬的王耿城頭、安定土司的奇零地合併成立隆山縣,縣治設在白山圩,隸屬南寧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兩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屬賓陽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四月,南寧、賓陽民團區,合併為南寧民團區,兩縣隸屬南寧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以8個民團區轄域劃分8個行政監督區,兩縣均隸屬南寧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二月,南寧監督區一分為二,兩縣均改隸武鳴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38年)四月,廣西行政監督區排列名次,武鳴區排第八區,兩縣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八、九區合併為第四區,兩縣隸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將原屬第四區的隆山、那馬等8個縣劃出設置第十一區。
解放后,兩縣均屬武鳴專區。
1951年2月,撤銷武鳴專區,改隸南寧專區(后改稱賓陽專區)。
1951年6月,隆山、那馬兩縣合併為馬山縣,取那馬的“馬”和隆山的“山”兩字合為縣名,縣治設在隆山縣城廂鎮(今白山鎮),於7月1日正式辦公,隸屬賓陽專區。
1952年7月,賓陽與崇左兩專區合併為邕寧專區,屬邕寧專區。
1952年12月6日,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屬桂西區邕寧專區。
1956年3月,桂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馬山縣直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管轄。
1958年1月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設立邕寧專署,馬山縣屬邕寧專署領導,同年11月改為南寧專員公署。
197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后,馬山縣隸屬南寧地區。
2002年12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寧地區,2003年6月,馬山縣正式劃歸南寧市管轄。
馬山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南寧市北部,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東經107°42′38〃~108°30′00〃,北緯23°24′06〃~24°02′06〃。東與上林縣、來賓市忻城縣交界,南與武鳴縣相鄰,西與百色市平果縣、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接壤,北隔紅水河與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相望。縣域呈東西綿長,南北狹窄之不規則長形,東西最大橫距8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71千米,與鄰縣邊界總長412.27千米。2018年,馬山縣總面積2340.76平方千米。
馬山縣山地丘陵區
馬山縣內各種地貌類型的分佈面積如下:中山43.96平方公里;低山392.7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地11.41平方公里,喀斯特峰叢和峰林(俗稱石山)1449.42平方公里,其中窪地和谷地219.85平方公里;丘陵277.94平方公里,其中台地68.28平方公里;大的河谷和盆地401.99平方公里,水面30.33平方公里。按地貌類型的分佈情況,該縣可以分為三大地貌區:東部喀斯特峰叢峰林區,中部及西南部低山丘陵區和西北部喀斯特峰林區。
馬山縣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大區閩南——珠江氣候區,屬低緯度地區。季風氣候明顯。夏季常處於副熱帶高壓西南邊緣,盛吹東南風,降雨量充沛。冬季,由於該縣地處廣西中部弧形山脈西南側都陽山與大明山缺口處,東北風往往較強,降水量少。縣境日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夏長冬短,無霜期長。
根據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馬山縣年平均氣溫21.50℃,年均降水量1457.20毫米,年日照時數1182.70小時。
馬山縣境內除了流經縣北的紅水河外,僅有一些細小的河流。地表河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地下河大部分分佈在石山地區,埋深在35米左右。地下水點203處,這些地下水點都與地下河相通,或是地下河的露頭處。主要河流,有的自南向北注入紅水河,有的向南流入武鳴縣境水系。
馬山縣土壤分為水稻土、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沖積土等土類6個;其中石灰岩土分佈最廣,面積13.16萬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49.40%。
馬山縣境內有12條地表河,集雨面積2170平方千米,最大流量每秒92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12.85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40.60立方米,能開發利用水力資源蘊藏量8199千瓦;有地下水203處,可利用92處。
截至2012年,馬山縣土地總面積23.45萬公頃,其中:石山區土地面積13.20萬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56.30%;丘陵土地面積為10.25萬公頃,佔43.70%。耕地面積4.62萬公頃,林地面積14.98萬公頃,園地面積1158公頃,水域4480萬公頃,其他用地面積8335公頃。
截至2012年,馬山縣境內發現野生動物有65種,常見有野貓、山豬、果子狸、猴子、松鼠、黃京、穿山甲、竹鼠、蛤蚧、龜、鱉、蛇類及山雞、鷓鴣等。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蟒蛇,二類保護動物有蛤蚧、虎紋蛙、褐翅鴉鵑。
馬山縣鄉野風光
截至2012年,馬山縣勘查發現礦產資源23種。黑色金屬礦產有鐵、錳;有色金屬礦產有鉛、鋅、銅、銻、鎢、鋁(含鋁土);貴重金屬礦產有金、銀;非金屬礦產有水晶、滑石、葉蠟石、重晶石、高嶺土、方解石、白雲石、硅土、大理石、花崗岩、黏土、石灰石、砂、磷;燃料礦產有煤、泥炭等。主要礦產有重晶石、滑石、白雲石、花崗岩、水泥灰岩、黏土、煤炭等,批准列入全區礦產儲量的礦產有煤炭、鐵礦、錳礦、水晶礦等。煤炭主要分佈在金釵鎮和百龍灘鎮;鐵礦主要分佈在白山鎮、古零鎮;錳礦主要分佈在林圩鎮、周鹿鎮;重晶石主要分佈在周鹿鎮;滑石主要分佈在古零鎮;石灰石主要分佈在東西部石山地區。
水產資源有魚類、蝦類、蟹類、介貝類等。查明的魚類資源有214種,經濟魚類有草魚、鰱魚、鱅魚、青魚、鯽魚、鯉魚、塘角魚、鯰魚、烏鱧、鯪魚、赤眼鱒、白甲魚等40多個品種,名特珍稀品種有鰻鱺、鰣魚、娃娃魚、甲魚、劍魚、青竹鯉等,蝦類有大蝦和細蝦兩種,蟹殼貝類有河蟹、田螺、石螺、河蚌等。兩棲類主要有青蛙、龜、鱉等。
2005年,轄7個鎮、4個鄉(2個民族鄉),145個村民委員會,6個社區委員會,3567個村(居)民小組。 |
2006年,轄白山、百龍灘、古零、金釵、周鹿、林圩、永州7鎮,加方、喬利2鄉,古寨、里當2瑤族鄉;6社區145村。 |
2010年,轄11鄉(鎮、民族鄉)、151村(社區)。 |
2015年,轄11鄉(鎮、民族鄉)、151村(社區)。 |
2019年,白山、百龍灘、古零、金釵、周鹿、林圩、永州7個鎮、加方、喬利2鄉,古寨、里當2瑤族鄉;行政村134個、社區22個。 |
截至2020年6月,馬山縣轄7鎮4鄉: | 白山鎮、直龍灘鎮、林圩鎮、古零鎮、金釵鎮、周鹿鎮、永州鎮、喬利鄉、加方鄉、古寒瑤族鄉、里當瑤族鄉。 |
馬山縣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區。民族人口中以壯族最多,漢族次之。有壯、漢、苗、侗、毛南、水、彝、白、黎、土家11個民族。2019年,全縣戶籍總人口57.4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67萬人、鄉村人口46.77萬人),流動人口10.64萬人;壯族人口41.9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6.83萬人。區間(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人口自然增長率5.81‰。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馬山縣常住人口382430人。
縣委書記 | 唐咸興 |
縣長 | 張自英 |
參考資料(統計截至2021年4月): |
2014年,馬山縣生產總值完成46.7751億元,同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長4.50%,增速比上年下降2.74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3446萬元,增長4.3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0.7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24569萬元,增長2.2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89736萬元,增長6.6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5.0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8.37%,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6.12%,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51%。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20737萬元,下降3.51%;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32945萬元,增長0.91%,人均財政收入821元(按常住人口40.11萬人計算),增長0.24%。 2014年,三次產業的比重為32.81:26.63:40.56。
農業生產
2014年,馬山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89萬公頃,總產量18.33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59萬公頃,產量8.36萬噸;玉米種植面積1.94萬公頃,產量9.22萬噸;黃豆(大豆)種植面積3240公頃,產量4000噸;紅薯種植面積760公頃,產量1600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9750公頃。其中:甘蔗種植面積3715公頃,產量22.05萬噸;木薯種植面積1880公頃,產量1.88萬噸;花生種植面積1189公頃,產量2848噸。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面積3666.67公頃,產量399噸,產值3200萬元。桑園面積2066.67公頃,桑蠶飼養量6.35萬張,產鮮繭3170噸,產值1.30億元。旱藕種植面積733.33公頃。蔬菜種植面積8260)公頃,產量19.35萬噸。果園面積2021公頃,水果產量1.44萬噸。
2014年,馬山縣黑山羊出欄5.78萬隻,年末存欄5.92萬隻;肉牛出欄2.48萬頭,存欄9.91萬頭;生豬出欄38.55萬頭,生豬存欄42.85萬頭;家禽出欄424.92萬羽,家禽存欄231.85萬羽。肉類總產量4.05萬噸,水產品產量1.18萬噸。完成荒山造林533.33公頃,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1329.33公頃,跡地更新1333.33公頃,義務植樹90萬株。發展林下經濟面積6666.67公頃,建成林下經濟示範點3個。
2014年,馬山縣有工業企業144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6.5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3.45億元,利稅總額1.61億元(利潤950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47億元(工業增加值6.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機製糖2.48萬噸;紙漿2.09萬噸;水泥26.37萬噸;酒精2537.50萬升;發電量500.30萬千瓦時(小型水電站),供電量3.09億千瓦時。投入7440萬元建設蘇博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新建成標準廠房2.27萬平方米;新增入駐企業4家,新增竣工投產企業3家,完成工業投資2.70億元,實現產值1.60億元。工業基礎設施投人13.95億元,投人6.45億元,完成傳統企業技改井投產。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新發展小微型企業82家。
馬山縣城
2019年1—12月,馬山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7178.6萬元,同比增長0.1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03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鎮完成199551.4萬元,增長0.07%;鄉村完成77627.2萬元,增長0.43%。
金融
2019年12月末,馬山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38335萬元,同比增長2.7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55407萬元,同比增長7.24%;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11400萬元,同比增長13.97%。
馬山縣境內居住有壯、漢、瑤、苗等民族,其中壯、漢、瑤3個主要民族為世居民族,以壯族人口居多。各族有自己的語言,本族交談以母語為主。但因周圍壯族人口占絕大多數,故漢族、瑤族中多數成年人亦會壯語,族際間以壯語或漢語西南官話作為交際工具。公眾集會或政府出面舉辦的各種重大活動,多用西南官話。文字以漢字為最通用。部分壯族人也通曉自己的民族文字。境內語言有壯語、西南官話、平話、客家語(新民話)等。
戲劇
師公戲表演
師公戲:前身是唱屍,是師(道)公圍著死屍跳神的演唱;由於舞蹈動作簡單、音樂單調,內容陳腐,不能擁有觀眾,師公便將其音樂唱法加以改造,編成有故事情節的演唱,遂發展成為師公戲。
絲弦戲:它是在吸收馬山本地民歌、小調以及桂劇、邕劇、彩調劇等某些唱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約有200年歷史;其演唱形式多為清唱,或近似一種說唱;馬山縣縣唱腔屬南路,主要有慢板、首板、七板,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大三弦等,打擊樂有板鼓、梆鼓等。
採茶戲:又叫唱採茶,屬民間歌舞類,形成每年春節唱採茶之傳統習俗;唱採茶大都有腳本,喬利鄉長屯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抄本的《採茶故事書》,該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採茶歌,即歌舞中的唱詞,共17個唱段。第二部分為採茶小調,即歌舞間歇的插戲雜耍,有說有唱,有對白有動作。
彩調戲:原叫“調子”或“採茶”,與採茶戲有緊密聯繫,是在民間歌舞和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約有200年歷史。多流行於喬利、林圩、周鹿、片聯、眼圩等地。馬山縣的“荷嘿”調別具一格,它吸收了湖南花鼓戲、江西採茶戲、雲南花燈戲的一些音樂,表演時載歌載舞,富有地方色彩。
邕劇:又名老廣戲與老戲。唱念用邕州官話,即像馬山話的“普通話”,有時也插進一些白話。唱腔屬板腔體,有基本唱腔與雜腔小調兩種。
壯劇:抗日戰爭時期,各文化團體要向群眾進行宣傳,便用壯語說唱,這種戲劇便由此產生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為了配合中心任務進行宣傳,不少文藝團體用壯語編演戲劇,如民間文藝會演,各地方劇團都可以用壯語上演自己的劇目。壯劇的音樂,大都是本地的民歌曲調。
山歌劇:抗日戰爭中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劇本的唱詞是一首首連起來的山歌,有唱有對白。歌詞文字有壯文方塊土俗字,也有漢字。曲調全是本地的山歌調。
文學
道場唱本:即師公唱本,絕大多數都是師公在做道場時唱的,從頭到尾都是唱詞。該類文學本子在馬山縣數量原來很多,但由於“左”的影響和文革十年浩劫中,往往被當作迷信品焚燒,故還能看到的本子已不多。最常見的還有《二十四孝》、《毛紅與張玉音》、《布伯》、《唐王》、《白皆》、《金倫》、《銀倫》、《舜覓》、《庄半仙》等尚在民間流傳。
長歌:分抒情長歌和敘事長歌,還有獨特的對唱長歌。抒情長歌以《達配之歌》為代表,流傳在馬山縣東部的加方一帶,五言勒腳體,約五、六百行。主要內容是達配通過誦唱來傾訴自己遭受封建婚姻迫害並對其不滿的感情。此外,還有《傳揚歌》,它是一首歷史敘事長歌,宣揚了在世為人的道理。該類抒情長歌,在馬山縣可以找到很多篇,尤以縣西部為多,如《百歲歌》、《老表歌》等。其內容多以愛情為主,也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抒情長歌,大部分都是五言勒腳體壯歌。歌的主要特點是男女對唱。它既是歌又是詩,其表現方法既敘事又抒情,但往往多以一事而抒發感情。其代表作品有“嘹歌”、“排歌”和“信歌”。
音樂舞蹈
扁擔舞
民間舞蹈:馬山縣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保存在壯、漢、瑤三個民族之中。根據普查發現有:壯族的《扁擔舞》、《金雞舞》,瑤族的《蚩尤舞》、《長筒舞》、《蘆笙舞》、《銅鼓舞》、《猴鼓舞》,壯、漢族都有的《唱採茶》、《舞龍》、《舞獅》(瑤族也有《舞獅》),壯、漢、瑤三族都有的《踩花燈》、《踩九地》。
達努節
達努節又稱祝著節、祖娘節、瑤年、二九節。是廣西馬山、隆安、平果、巴馬、都安等地瑤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達努”在瑤語中語意為老慈母。傳說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後人出於崇拜,定該日為祝壽日。當天,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同時舉行各類文娛活動。后逐漸演變成豐收節和平安節。達努節最重要的活動是打銅鼓、跳銅鼓舞。
殲滅空投特務之戰
1953年4月3日,台灣國民黨派6名特務乘機空投在廣西馬山縣第二區人民政府民良鄉江那屯(今馬山縣喬利鄉古樓村江那屯)。馬山縣委、縣政府接到報告后,立即通報全縣,布下天羅地網。4日凌晨2時,公安幹警在當地民兵群眾的配合下開始搜山,發現並擊斃1名特務,其餘特務逃竄並躲進巴岩山的“朝天洞”里,憑著美製精良武器,向圍則隊伍射擊,致使4名民兵犧牲,4名負傷。下午3時,廣西公安總隊一個排迅速趕來,對朝天洞實行強攻,擊斃4名敵人,另一特務外逃,於4月5日被民兵擊斃。這次戰鬥,全殲了空投特務,繳獲衝鋒槍6挺,手槍8支,收發報機3部,密碼2本,金磚30塊,金幣32枚,金戒指54個,人民幣2600萬元(舊幣)等。
馬山縣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內有都南高速公路、210國道、馬山—大化、馬山—上林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另有紅水河由南向北流經境內80公里,水運可達柳州、梧州等地。
截至2014年,馬山縣境內公路里程1167.40公里,比2013年增長9.21%,其中,等級公路1013.39公里,等外路154.01公里。
貴南高鐵經過馬山,設馬山站。
2019年,馬山縣有幼兒園242所,在園幼兒2.12萬人,教師873人;小學105所、教學點53個,在校生3.76萬人,教師2028人;初中17所,在校生1.83萬人,教師2028人;高中3所,在校生9182人,教師54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65人,教師34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68人,教師47人。
2019年,馬山縣有實施市級科技項目6項,實施到期通過上級驗收科技項目7項,推廣應用新技術項目3項,建立科技基地5個。
2019年,馬山縣有公共服務中心3個;放映公益電影1956場;扶持農村社區文藝隊16個,演出480場,觀眾9.60萬人;開展“送戲進基層進校園”活動66場。瑤族剪刀歌代表性傳承人陸建情入選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永州魚片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漢春、永州豆腐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寶青、永州米酒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明銘、壯族會鼓代表性傳承人梁耀京入選南寧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里當酒壺歌、草凳龍入選南寧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馬山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34個,衛生技術人員2694人,醫療病床1585張。
2019年,馬山縣建設村(屯)級籃球場10個,修繕登山步道1條。舉辦全民健身體育賽事活動2990場(次),1097個隊、1.50萬名運動員參加,觀眾18萬人次。山城壯鼓協會會鼓隊應邀參加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廣西日”活動;承辦2019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馬山賽段),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2019中國—東盟山地馬拉松賽·廣西第十四屆運動會火炬傳遞暨“奔跑吧廣西”生態馬拉松系列賽(馬山站)、中國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賽、2019年第五屆全國少年攀岩錦標賽等國家級賽事,舉辦2019馬山第十三屆文化旅遊美食節。
2019年,馬山縣審批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5.58萬人次,發放保障金6216.66萬元。發放優撫資金3389人、1893.90萬元,安置退役士兵84人,發放經濟補償金143.50萬元。發放高齡補助4.68萬人次、1279.96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863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8人、大齡困難人員再就業15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1%以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25.26萬人,征繳保險金1.45億元,發放保險金9871萬元,參保率完成市級任務數的126.77%;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1.75萬人,征繳保險金7097.85萬元,支出2.55億元。實施飲水安全項目499處,其中貧困村項目378個,非貧困村項目121個,受益人口2萬戶、9.68萬人(貧困戶6330戶、2.04萬人),飲水安全達標率100%,惠及貧困村53個,自來水普及率100%以上。
202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廳字〔2016〕16號)等文件精神,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考核組和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申請2019年脫貧摘帽的馬山縣等6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享受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待遇縣)進行了相關指標核查、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經過嚴格核查評估和報請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意,以上縣符合貧困縣脫貧摘帽標準,擬摘帽退出。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馬山縣旅遊景區(點)主要有國家AAAA級景區3家(金倫洞、水錦·順庄、弄拉生態自然風景區)、國家AAA級景區4家(三甲攀岩小鎮、小都百旅遊景區、靈陽寺旅遊景區、古朗瑤鄉金銀花公園),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1家(小都百鄉村旅遊區),廣西三星級鄉村旅遊區4家(古朗瑤鄉金銀花公園、三甲鄉村旅遊區、思恩園鄉村旅遊區、桃李鄉村旅遊區),以及紅水河百里畫廊、中國玄河(永州暗河)、金釵石林城堡、古寨風情小鎮等。
三潮水山莊
圖片 | 簡介 |
黑山羊 | 馬山黑山羊飼養方式採用傳統的自由放養,羊群採食於群山野嶺之間,其全身烏黑,肉質細嫩,內含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高達16.40%,脂肪含量7.90%。 |
艾菜饃 | 艾菜饃是馬山壯家的一種獨具風味的食品,是壯族人在歡度花朝節(農曆二月初二)時,普遍製作的野菜饃。 |
永州米酒 | 永州米酒使用永州大米煮熟待冷卻后,加入農家酒餅攪拌均勻,放入瓦缸,發酵25天左右,用瓷瓦釀酒器以文火熬之而成。特點:口感醇厚,飲之不上頭。 |
郎棒 | 郎棒又叫“豬血腸”,是一種特色食品,將豬小腸洗凈備用,花生仁炒熟搗碎,然後與生豬血、大米飯或炒熟的玉米粉、油、鹽適量拌勻,灌輸入腸內並壓緊壓實,紮好兩頭,放入鍋里文火煮熟,出鍋后入油鍋切段上桌當主食。 |
圖片 | 簡介 |
三潮水山莊 | 三潮水山莊位於白山鎮上龍村,因山泉水每日三次漲潮出水,三次退潮而得名“三潮水”。建成開放兒童游泳池1個,少年游泳池1個及成人泳池1個,建設室內恆溫游泳池1個,羽毛球館1個,星級賓館1棟。 |
百龍灘景區 | 百龍灘景區位於馬山縣境內北部,距馬山縣城15千米。景區的主要旅遊景觀有百龍灘水電站、紅河奇石、百掌沙灘和沿河風光。 |
定樂江明暗河 | 定樂江明暗河(永州)地處馬山、平果、大化三縣交界處。由永州河和州圩河匯聚而成。該河有明河10段、暗河10處、全長20多千米。它是廣西可開發遊覽的最大暗河。 |
靈陽寺 | 靈陽寺位於古零鎮乾登山上,是廣西最大的岩洞式寺廟,是馬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代中期元豐年間(1078年),由六祖後裔南華慧遠禪師東來古零始建。歷經宋、元、明、清等幾個朝代,有近千年的歷史,原址設在古零街西面(今為古零中學校園內)。 |
弄拉生態旅遊區 | 弄拉生態旅遊景區位於馬山縣東南部,古零鎮轄區內,距縣城25千米,海撥500米~700米,最高峰733.8米。屬大石山區,石多土少,峰林連綿,峰叢間形成13個封閉的弄場窪地。 |
馬山金倫洞 | 金倫洞位於馬山縣古零鎮新楊村金倫山下,距縣城21千米。金倫洞是廣西喀斯特地貌最長、最大、最深的原始石漠溶洞,於2000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金倫洞主洞口高約5米,寬約10米。 |
黃世忠
黃世忠(1920—1991年),壯族,古零鄉里民村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炮兵班長、排長、副營長等職。在解放戰爭期間,他發明了十字瞄準法,在20多次戰鬥中,擊吸碉堡20多個,城門樓和陣地各2個,指揮部1個,火車皮1輛,山炮1門,重機槍2挺,斃傷敵人多名。4次負傷(三等甲級殘疾軍人),榮立3次大功,1次特等功。1950年9月25日—10月2日,出席全國戰鬥英雄、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1957年轉業到地方工作,歷任南寧地區工交部幹事、馬山縣造紙廠廠長、印刷廠廠長、民礦站革委會主任、工業局副局長、紅水河大化水電站建設兵團馬山縣民兵團團長、馬山縣經委副主任等職。
首個全國攀岩進校園推廣示範縣;
中國登山協會2019年度推薦攀岩目的地;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建設平安廣西活動先進縣;
廣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示範縣;
創建廣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示範縣、自治區雙擁模範縣。
2020年7月29日,馬山縣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表彰第八輪自治區文明城市和第二屆自治區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的決定》表彰為“第八輪自治區文明城市”。
2021年1月,入選中央文明辦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
2021年2月18日,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