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春草闖堂的結果 展開

春草闖堂

莆仙戲

《春草闖堂》是莆仙戲的經典曲目,該劇由福建劇作家陳仁鑒(執筆)、柯如寬、江幼宋依據舊本《鄒雷霆》整理改編。 1979年復排上演。

《春草闖堂》講述相國之女李半月,偕丫環春草上華山進香,遇吏部尚書之子吳獨糾纏,幸得義士薛玫庭相救。吳獨打死漁家女張玉蓮,被義士薛玫庭憤而擊斃。為避免連累別人,薛玫庭到府衙投案自首。丫環春草為伸張正義通過“闖公堂”、“塗改書信”巧妙斡旋,終於促成小姐半月跟義士薛玫庭的一樁美滿姻緣。

1960年該劇首演即獲好評,1979年進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引起巨大反響,獲得劇本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

該劇目先後有600多個劇團移植,成為許多劇種的經典保留劇目。

同名莆戲


春草闖堂[莆仙戲]
春草闖堂[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據調查考證,莆仙戲的傳統劇目,音樂曲牌,行當腳色都與南戲有著密切關係。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 有八十多個,有劇本流傳的有五十多個,如《目連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朱文》、《樂昌公主》、《劉文龍》、《陳光蕊》、《王祥》、《郭華》、《崔君瑞》、《王十朋》、《劉知遠》、《蔣世隆》、《殺狗》、《琵琶記》等。
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麴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於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游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
莆仙戲的表演據所發掘的資料證明,它是在唐百戲宋、傀儡戲的基礎上形成獨特表演藝術。唐咸通年間(860-870)莆泉巷《言談錄》載:“承隋唐之後,興化百戲興焉”。到公元954年《連江里志》記:“蔡太師作壽日,優人獻技有客以絲系僮於四肢為肉頭傀儡戲。”莆仙戲的表演藝術繼承了邁子余年遺留下來的古南戲傳統表演,莆仙戲《目連》等傳統劇目里的表演就保持著宋雜劇、傀儡戲的綜合藝術面貌,被稱之謂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之劇本,曲牌,聲腔,鼓板,表演身段,動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兩椅,臉譜,化裝,服裝和戲帽以及道具與傀儡目連戲等一模一樣,有密切的血緣關係,這是莆仙大棚目連戲全面搬演傀儡目連戲的遺跡.
莆仙戲目連戲中的表演,有“目連挑經”,羅卜的“三步一拜”,劉四貞的“十八拔”,劉賈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節彎”,聾啞的“公背婆”等.從主角到配角,從人物形象到表演規格,都運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並綜合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結合的規範化,歷代流傳,相繼不絕.
莆仙戲演員的基本功,總稱為“傀儡核”,手部動作“上不超於眉毛,下不低於肚臍”的藝術規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凈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當演員要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時,喜用“雀躍步”,怒用“雙搖步”,哀用“雙掩面”,樂用“雙體肩”俱以形象表達,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戲的演員基本功仍是繼承傀儡戲的表演特色。
莆仙戲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藝術傳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戲的影響。《雙鞭回兩鐧》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鐧,尉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又如《蘇武與李陵》中,蘇武手持節杖,走老人步,配合“三節彎”的身段形象與李陵登台“望故鄉”作“跌腳”、“搖步”、“趨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呂蒙正算十八羅漢》中,呂蒙正與兩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與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諧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戲的藝術。

劇情賞析


《春草闖堂》是根據莆仙戲傳統劇目《鄒雷廷》改編而成的。《莆仙戲傳統劇目叢書》第十七卷中的《鄒雷廷》對照。比較兩個劇本,從情節、人物性格到唱詞,都天壤之別。原劇中沒有春草這個人物,卻有一個院子名叫李用。他闖堂後用眼淚和磕頭乞求李相國和小姐的同情和憐憫。陳仁鑒等改編者緊緊抓住“闖堂”這個情節,把男僕改為女婢,刻畫出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勇敢智慧的丫頭春草的形象。傳統劇目《鄒雷廷》的出目是:打死奸兒、冒認姑爺、將錯就錯、以女報恩、縣令吞金、打虎救駕、法場阻刑、褒封團圓。《春草闖堂》以鋤奸、闖堂、坐轎、證婿、堂爭、改書、送婿、認婿八場戲,以相府丫環春草為核心,突出她的勇敢、正直和機敏;而且劇中人物性格鮮明,活靈活現,即使是小配角,也都賦予人物的獨特個性。
春草闖堂
春草闖堂
把男僕李用改為女婢春草,更符合劇情和喜劇特點。但要塑造好春草這個人物形象,難度更大。於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原來的男主角鄒雷廷改為薛玫霆,女主角李金環改為李半月,華寧倪知縣改為知府胡進,刪掉二女配一夫的情節,並砍掉張玉蓮等等蕪雜劇情,重新布局,結構更緊湊,性格衝突更強烈,更有邏輯性和戲劇性。在認勢不認理的黑暗封建官場特定歷史環境下,春草憑著聰明和智慧,以巧妙的鬥爭方式,牽著胡進的鼻子走,進而迫使宰相李仲欽認婿。春草“闖堂”的聰明才智是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展開,在同種種艱難險阻鬥爭中煥發出來的。劇本並不單純追求笑料,而是從人物性格發展出發,巧妙地安排了一環扣一環,環環扣人心弦的喜劇情節,成功地塑造了春草、胡知府、李半月、李閣老等典型人物,深刻地鞭撻了封建官場的昏庸腐朽。
《春草闖堂》的戲開門見山,開場局用“兩波起一浪”“悲劇高峰”:吏部尚書公子吳獨調戲李半月,薛玫霆驅吳救李;接著吳獨攔路劫女擊斃漁女張玉蓮;薛義憤往救,失手誤死吳命。一開場就出現兩個人命的悲劇,而全劇卻是喜劇結構。薛是正義之士,對小姐有救命之恩,春草是小姐貼身愛婢,對薛的命運不會不聞不問,因而必然引出“闖堂”的戲來。春草闖堂斗吳夫人,回府權衡歷害說服小姐認婿,在相爺面前辯理,設計騙王守備改書等等情節,波瀾起伏,妙趣橫生,劇情發展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劇中的誤會巧合設置,是依照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來安排的。如小姐遇救和打死吳獨,是為了展示薛玫霆見義勇為;公堂論理和冒認姑爺,是塑造春草機智勇敢;李小姐由不認姑爺到捲簾見胡知府,是刻劃相國閨女禮教深重與她感恩思報的複雜性格;李閣老與胡知府信札來往和送貴婿上京,是揭露胡知府論勢不論理、善於阿諛逢迎;假婿成龍和大團圓結局,是對李閣老謹小慎微處事圓滑的最大諷刺。

戲曲劇情


相國李仲欽之女李半月在丫環春草的陪伴下,上華山進香,遇吏部尚書之子吳獨糾纏,幸得義士薛玫庭解危。半月感激薛的救助之恩,又佩服他的高超武功,一時無以相酬。
薛玫庭下山後,又見吳獨打死漁夫,搶奪漁女,一時怒起,打死吳獨,為避免連累別人,主動到府衙投案自首。
春草關心薛玫庭的安危,趕到府衙探聽消息,見吳母楊夫人,倚仗權勢,強迫知府胡進下令杖殺薛玫庭,憤而闖入公堂阻刑。
胡進質問緣由,春草一時情急,信口認薛為相府姑爺。吳母驚訝,胡進疑春草有詐,令春草帶領,前往相府詢問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