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鑒
仙游縣鯉聲劇團創始人之一
陳仁鑒先生(1913--1995)我國著名劇作家,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南溪村人。1945年畢業於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藝術科。曾任中學教員。建國后,歷任仙游縣編劇小組編劇,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劇、副所長,中國劇協第三屆理事。合著莆仙戲《春草闖堂》。創作的莆仙戲《團圓之後》已拍成戲曲片。著有《陳仁鑒戲曲選》。他是仙游縣鯉聲劇團的創始人之一。
陳仁鑒
鯉聲劇團創始人之一
陳仁鑒
一九五五年,陳仁鑒先生被調進了仙游縣編劇小組集中精力搞劇本創作。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餐,嘔心瀝血,刻苦寫作。他編的戲,演到哪裡,紅到哪裡,上座率極高。許多劇團爭著要他的劇本,他都有求必應。一九五六年,他寫的現代劇《大牛與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現代劇會演中獲大獎,奪雙魁。
徠整理改編《團圓之後》
一九五七年,他整理改編的《團圓之後》(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被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莆仙戲這個小劇種,引起了全國劇壇的注目。一九五九年,《團團之後》作為進京獻禮劇目,譽滿京華。途經上海公演時,出現了滿城爭說《團圓之後》的盛況,《文匯報》全文刊登了該劇;在京演出期間,哲學界、史學界、文學界、戲劇界的專家學者們盛讚它“列入世界悲劇之林毫無愧色”。鯉聲劇團載譽歸來時,先後到濟南、南京、蘇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處佳評如潮。這次席捲半個中國的演出,使莆仙戲“雷響天下知”。一九六0年,該劇赴長春拍攝成舞台藝術片。之後,香港影視界改編成《同命鴛鴦》(夏夢主演)上映,影響海外;幾十年來,被改編成電視劇、各種舞台劇,盛演不衰、百看不厭。
《春草闖堂》飲譽九州
此後,陳仁鑒先生又相繼寫出了《春草闖堂》(與人合作,由他主筆)、《嵩口令》等名劇。一九七九年,《春草闖堂》進京獻演,再次飲譽九州戲苑,獲得創作與演出一等獎。專家撰文指出:“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抬轎”一場戲的表演,更是博得了高度的評價,許多表演團體,都上門拜師學藝;全國各地有六百多個劇團上演該劇;香港鳳凰電影製片廠將其改編拍攝為故事片《假婿乘龍》,廣東潮劇院移植后赴泰演出,公主、總理都到場看戲,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香港《大成》月刊載了劇本;台灣首批開放大陸的五個劇目,其中就有《春草闖堂》;香港昭英社在國際青年節上演的《春草闖堂》劇,被列為精彩節目之一。1998年,鯉聲劇團赴台灣演出《團圓之後》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讚譽。
為戲曲事業鞠躬盡瘁
陳仁鑒先生為戲曲的現代化和大眾化傾注了畢生精力,他不但對莆仙戲走向全國有特殊的貢獻,而且其作品在全國劇壇也享有崇高地位。他對傳統劇目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注入強烈的當代意識,以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雅與俗的完美結合,震撼我國劇壇,風靡港台及東南亞,到處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藝術魅力。他的《團圓之後》和《春草闖堂》分別被選入王季思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悲劇選》、《中國當代喜劇選》。全國入選兩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春草闖堂》還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卷。他的作品被列為藝術院校教材。他晚年針對戲曲的殿堂化和貴族化,大力呼籲通俗化和大眾化。引起重視和爭論。因而更受到普遍尊重和敬仰。上海藝術研究所對他的作品的評價是“高山仰止”。中國協會認為他的代表作“是我國劇壇的閃光之作”,“但福建乃至全國的劇作家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劇協副主席郭漢城認為,他的劇目作“光照曲苑”,他本人“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陳仁鑒先生用畢生心血創作的戲劇精品,他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風格以及高尚的人品道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與精神財富;他為戲曲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南溪村竹垵頭
陳仁鑒故居在仙游南溪村竹垵頭,當年蓋房時,屋頂的瓦片是用黑土燒製成紅瓦,那時當地民居瓦片皆為紅土燒成的黑瓦,這樣,紅瓦的屋頂就顯得特別喜氣耀眼,當地人就把該民居叫做“紅厝瓦”。
紅厝瓦的故事
陳仁鑒故居前的窗格與標語
故居的時代印跡
從這座充滿藝術語言的房屋中,可以看出陳家主人對民間藝術有一種特別的愛好和很高的鑒賞水平,陳仁鑒在這樣家庭環境中成長,多多少少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陳仁鑒故居在新厝中軸線北側廂廳,置身其中很難想象這裡曾經的輝煌,從牆體殘留的標語和遺跡中似乎還能悟出房屋與主人曾經歷過的滄桑。陳仁鑒解放前因參加共產黨地下游擊隊,被國民黨圍捕,房子雖然免遭燒焚,但部分裝修被破壞,大躍進期間該屋大廳被徵用改造作國家糧倉,文革期間,陳仁鑒遭受到迫害,其住處先後被抄家五次。為了保護石雕木刻,陳家主動用泥漿石灰把牆上浮雕抹平,並在上面寫上毛主席語錄,這些語錄至今還殘留在石雕上,成為一個時代留下的印跡。
一位大師,一座故居在不同年代不同境遇中積澱出不同的人生與時代印跡,當一部作品當它成為經典時,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光芒將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