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北京工業大學的結果 展開

北京工業大學

公辦高校

北京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多科性市屬重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京港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工業大學創建於1960年。建校初期,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部分學生先後划轉學校。20世紀70年代至2005年,北京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北京聯合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計算機學院、國家建材局管理幹部學院(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藝術設計職業學院相繼併入學校。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校本部和6個校區,佔地面積96.0151萬平方米;有教職工3183人;在校生24303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8612人(博士生1521人、碩士生7091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841人,普通本科生13416人,普通專科生12人,在職人員攻讀博士碩士學位98人,留學生674人;設有二級教學科研機構16個;擁有國家重點學科3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1個;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8個;開設本科專業70個。

歷史沿革


1960年,北京工業大學創建,設機械、電機、無線電、化工、數理5個系。
1961年,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部分學生轉入北工大后,增設土建系。下半年,數理系停止招生進行調整,1965年恢復。
1971年,學校有機械、電機、無線電、土建4個系招生,原化工系停辦。
1972年,北京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併入北工大,在北京宣武區牛街南橫西街該校校址設北工大預科,后改稱新生部。新生部於1986年撤銷。
1978年至1989年,學校調整系的設置,設機械工程學系、工業自動化系、無線電系、土木工程系、化學與環境工程學系、應用物理系、計算機科學系、應用數學系、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熱能工程學系、管理工程學系、建築學系。
1981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5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0年6月,市委批發109號文《關於重點辦好北京工業大學的建議》,確定北工大為市屬重點大學。
1984年10月,中宣部和國家教委指定全國10所高校試行校長負責制,地方高校只有北工大。
1985年,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0年,原北京聯合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前身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併入北工大,該院6個系和北工大管理工程學系合併調整為管理工程學系、對外經濟貿易系、應用經濟系,至此全校共設14個系。
1992年,學校成立成人教育學院。2003年,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2004年,繼續教育學院與工大分部進行教育資源整合,整合后工大分部辦學主體為繼續教育學院(稱為北京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西區),同時成立學校後勤集團西區管理中心,負責整個西區的後勤服務保障。
1993年,北工大嘗試教育改革成立實驗學院。2000年,起實驗學院由學校與民營企業合作辦學。2004年7月,實驗學院終止與民營企業合作辦學的協議,從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遷至北京市朝陽區管庄校區,與北京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學院調整合併為學校全資直屬二級學院性質的實驗學院。
1996年,北京工業大學躋身國家21世紀重點建設的百所大學行列,成為北京市屬高校中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
2005年,原北京藝術設計職業學院併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006年,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8年,學校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羽毛球、藝術體操比賽任務。同年,學校作為首批高校入選“北京高等學校產學研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高校。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1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2011-2012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3月,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成立,由北京工業大學與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聯合舉辦。
2014年,北京工業大學樊恭烋學院成立。該學院是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驗區,採用獨立的教學計劃,旨在培養工程領域的領軍人才。
2016年,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成立,學校學部制改革正式啟動。同年,入選首屆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7年1月,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成為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12月,學校獲評“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7月6日,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2021年7月26日,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博士點。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111計劃”引智基地3個、國家級產學研中心1個、國際合作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戰略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北京市級科研基地45個、行業重點實驗室4個。
平台類型平台名稱
國家工程實驗室城鎮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技術中心國家產學研激光技術中心
科技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北京市交通工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光電子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數字社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汽車結構部件先進位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地方高水平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可信計算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固體微結構與性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博物館展陳設計與空間實現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計算智能與智能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機械結構非線性振動與強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區域大氣複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綠色催化與分離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綠色建築環境與節能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污水脫氮除磷處理與過程式控制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物聯網軟體與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激光應用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生態環境材料及其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城市交通運行保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精密測控技術與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層和大跨度預應力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數字化醫療3D列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抗病毒藥物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污水生物處理與過程式控制制技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碳基納米材料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腦信息智慧服務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機械結構非線性振動與強度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數字化醫療3D列印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精密測控技術與儀器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綠色建築環境與節能技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城市與工程抗震減災技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教委)工程抗震與結構診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水質科學與水環境恢復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交通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環境與病毒腫瘤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先進位造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多媒體與智能軟體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嵌入式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先進位造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環境友好新材料技術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社基地北京現代製造業發展研究基地
北京社會管理研究基地
首都工程教育發展研究基地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木結構古建築安全評估與災害風險控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機械工業行業重點實驗室機械工業重型機床數字化設計與測試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精密測控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印刷裝備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實驗室北京激光技術實驗室
北京市光電子技術實驗室
北京市研究與開發中心北京市焊接設備研究與開發中心
北京市質量監督檢驗站北京市飲料及食品添加劑質量監督檢驗站
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中德激光技術中心 
校內科研機構固體微結構與性能研究所
激光工程研究院
北京古月新材料研究院
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
北京未來網路科技高精尖創新中心
京津冀綠色發展研究院
北京科學與工程計算研究院
北京人工智慧研究院

科研成就

2016年,學校科技總投入8.8億元,科技經費居全國高校第36位。截至2017年3月,“十一五”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26項。2018年,有6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7年,學校共申請各類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43項,獲批140項,其中面上項目8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0項,重點項目2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聯合基金項目1項,應急管理項目1項,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2項,專項基金項目2項;獲批牽頭主持2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60項,獲批60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43項,青年項目16項);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立項22項;新增橫向科研項目884項。
2017年,學校獲各類科技獎勵36項,其中,國家獎2項;省部級獎9項,包括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4項;視同省部級獎勵的國家登記社會力量獎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會/協會獎、行業獎等19項。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2017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及高校排名,學校2016年發表且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收錄論文969篇,排名66位;工程索引EI(核心版)收錄論文1220篇,排名44位;國際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S收錄論文428篇,排名34位;科學引文索引光碟版(SCI-CDE)2007至2016年5658篇論文被引用42076次,排名73位;SCI學科影響因子前1/10的期刊論文130篇,排名61位;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收錄論文1287篇,排名59位;論文被引用3636篇5933次,排名71位。
2017年,學校以北京工業大學為申請人申請專利1569項,獲專利授權1080項,其中發明專利955項,實用新型119項,外觀設計6項,登記軟體著作權531項;申請國外專利13項,PCT28項,授權國外專利14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部分)
項目名稱獲獎等級獲獎年份
航天器艙體結構變極性等離子弧穿孔立焊關鍵技術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5年
預應力整體張拉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5年
氣控熱管國家高精度溫度源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5年
區域大氣污染源高解析度排放清單關鍵技術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5年
信息系統安全建設實驗環境檢驗平台及示範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5年
城市大型地下結構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及工程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
高鐵列車用高可靠齒輪傳動系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
光電顯示用高均勻超凈面玻璃基板關鍵技術與設備開發及產業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8年
城市污水處理過程式控制制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8年
高強超薄浮法鋁硅酸鹽屏幕保護玻璃規模化生產成套技術與應用開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8年
電子廢棄物綠色循環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8年
複雜組分戰略金屬再生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8年
心理生理信息感知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8年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底,學校圖書館收藏中外文紙質圖書130餘萬冊,中外文期刊雜誌1200多種,中國國內外網路文獻資料庫70餘個,形成了以工科為主,理、工、管、文等多學科兼有,以紙本資源為基礎,紙本、電子、視頻等多載體的文獻資源體系。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等多家單位建立了文獻信息資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的合作關係;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館際合作網路。
截至2013年底,學校檔案館館藏檔案20萬餘卷(件),共有7個全宗。其中,北京工業大學全宗(1960年—)管理全校黨政管理(文書)檔案、教學檔案、科研檔案、基建檔案、出版物檔案、設備檔案、財會檔案、實物檔案等193366卷(件);北京聯合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全宗(1978年—1990年)2240卷;北京外貿學院分院全宗(1979年—1983年)133卷;北京計算機學院全宗(1978年—1993年)4013卷;北京藝術設計學院全宗(1958年—2005年)1372卷;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全宗(1971年—2000年)687卷;國家建材管理幹部學院全宗(1980年—2000年)1182卷。
學術期刊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主要刊登光學工程、機械工程、電子信息與控制工程、計算機與軟體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環境與能源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應用數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為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17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17—2018年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被荷蘭《文摘與引文資料庫》、英國《科學文摘》、美國《化學文摘》、美國《數學評論》、美國《劍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TRANSPORT資料庫、德國《數學評論》、美國《最新數學出版物》和美國EBSCO出版公司等收錄。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要刊發社會、經濟、政治、高等教育與科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設有“前沿觀察”“當代社會研究”"超大城市治理與建設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治國理政研究”“政治與法律研究”“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等欄目,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2017—2018)來源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擴展期刊以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全文收錄,是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源刊。

學術交流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已與世界上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140餘所院校機構正式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簽署了近200份項目合作協議,與校際交流院校建立了不同層次、不同模式的70餘個學生交流項目,包括3+1、3+1+1、1+2+1以及2+2等各類長、短期學習項目,80%的交流夥伴院校都集中在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2017年有近700名本碩博在校生出國交流學習;國際學生規模突破1000人次,學歷生人數近500人,獎學金總額突破2000萬;新建國際學生全英文授課項目3個,獲批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舉辦首期SummerSchool暑期國際課堂。
學校每年派出500餘名教師和學者赴境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訪問或開展聯合研究;每年邀請近200名外國專家來校訪問講學,聘請長期外籍教師近80人;每年舉辦約10場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通過奧波萊孔子學院與“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開展與波蘭高校的合作交流工作;與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聯合組建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

社會評價

2020年6月,CNUR中國大學排行榜排名第70位。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73位。
2020年8月,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北京工業大學首次躋身全球500強。
QS世界大學排名
年份世界排名
2022701-750
2021651-700
2020701-750
2019751-800
2018701-750
2017651-700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21年3月,學校設有4個學部、24個學院、1個教學部,擁有70個本科專業。
學部學院專業名稱授予學位
信息學部自動化學院自動化工學
機器人工程工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工學
通信工程工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微電子學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工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工學
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
信息安全工學
物聯網工程工學
軟體學院軟體工程(嵌入式軟體與系統)工學
軟體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工學
數字媒體技術工學
城建學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學建築學
城鄉規劃工學
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工學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工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學
水務工程工學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工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工學
環境工程工學
環境科學理學
應用化學工學
城市交通學院交通工程(交通規劃與管理)工學
交通工程(道路與軌道工程)工學
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工學
文法學部社會科學學院法學法學
社會學法學
社會工作法學
漢語國際教育文學
外國語學院英語文學
日語文學
朝鮮語文學
知識產權學院----------
材料與製造學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工學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工學
納米材料與技術工學
機械工程與應用
電子技術學院
機械工程工學
測控技術與儀器工學
應用數理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理學
應用物理學理學
應用統計學理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理學
統計學理學
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工學
食品質量與安全工學
生物技術理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學
工商管理管理學
市場營銷管理學
會計學管理學
文化產業管理管理學
工業工程管理學
經濟統計學經濟學
金融學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
藝術設計學院動畫藝術學
工業設計工學
廣告學文學
視覺傳達設計藝術學
環境設計藝術學
產品設計藝術學
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術學
繪畫藝術學
工藝美術藝術學
雕塑藝術學
數字媒體藝術藝術學
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
樊恭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體育教學部----------
國際學院----------
創新創業學院----------

師資隊伍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3201人,其中,專任教師1916人,包括正高職稱393人、副高職稱699人,博士生導師346人,碩士生導師1171人,外籍教師8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其中雙聘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簡稱“萬人計劃”)入選者6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1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入選者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7人,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教學名師入選者5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北京市教學團隊10個。
類別名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曾毅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左鐵鏞、李京文、張傑、彭永臻、聶祚仁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沈昌祥、劉加平、劉韻潔、鄧中翰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李京文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京文
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李京文
法蘭西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曾毅
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曾毅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韓曉東、隋曼齡、汪夏燕、高學雲、張偉、聶祚仁、宋曉艷、
王金淑、喬俊飛、尹寶才、杜修力、鄭宏、陳標華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聶祚仁、彭永臻、李冬、蔣宗禮、汪夏燕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
馮士維、嚴輝、張久興、李壽梅、聶祚仁、杜修力、
韓曉東、王金淑、崔素萍、喬俊飛、陳樹君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左鐵鏞、彭永臻、蔣宗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
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李冬、郭霞、汪夏燕、楊曉東、趙密、王偉、路德春、鄧積光、
韓紅桂、許成順、王立華、翟天瑞、金瀏
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左鐵鏞、張毅剛、侯義斌
國家級教學團隊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學團隊(彭永臻,2007)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教學團隊(左鐵鏞,2008)
基礎力學理論和實驗教學團隊(隋允康,2008)
計算機軟體基礎課教學團隊(蔣宗禮,2009)
機械工程教學團隊(趙京,2009)
嵌入式系統課程群教學團隊(侯義斌,2010)

人才培養

質量工程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北京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7個,北京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3個;擁有教育部特色專業8個、北京市特色專業12個、北京市品牌專業9個、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7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或專業評估9個、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北京市屬高校一流專業2個;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0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0門、北京市精品課程39門。
學校獲得2013年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5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2014年度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4項,2015年度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5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
項目類型項目名錄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土木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力學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電子信息與電工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工程力學實驗中心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北工大-XILINX軟體工程(嵌入式系統方向)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築學專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Xilinx-北工大嵌入式系統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中軟國際-北京工業大學軟體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
材料力學、機械設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水質工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導論、
編譯原理、環境保護概論、材料工程基礎綜合實驗、
大學英語、建築抗震設計、交通工程導論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
污水處理新理論與新技術、攝影的實用性與藝術性漫談、
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科學究竟是什麼、
創新方法(Triz)理論及應用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
環境保護概論、水質工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導論、
編譯原理、大學英語、交通工程導論、
材料工程基礎綜合實驗、建築抗震設計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機械設計
北京市精品課程
工程力學、工程圖學、機械工程訓練、
機械原理、材料力學、機械設計、理論力學
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軟體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市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市機械工程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市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建築學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北京高等學校市級製冷空調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建築學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北京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大學生校內綜合創新實踐基地
電子信息類校內創新實踐基地
教育部特色專業
軟體工程(嵌入式軟體與系統方向)、電子科學與技術
軟體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方向)、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材料科學與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築學、信息安全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建築學、軟體工程、數字媒體技術、
信息安全、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
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教育部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教育部污水處理優化運行控制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
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或專業評估的專業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
建築學、城鄉規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
北京市屬高校一流專業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北京市特色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環境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軟體工程
北京市品牌專業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自動化
● 教學成果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7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86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56項)。
教學成果獲獎項目(部分)
項目名稱獲獎等級獲獎年份
以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為主導”的材料專業建設與改革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
揚長補短,強化團隊,寓教於研—地方高校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研究與實踐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
能力驅動、縱橫融通、點面結合—打造服務首都發展的多樣化本科人才培養新生態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踐行“全人教育”理念,建構“1+4”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推進心理素質教育內涵式發展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基於國際志願服務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實踐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搭建四個平台,加強土木類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以工程需求為導向的智能交通控制自主實訓平台及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創新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基於移動互聯技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智慧教學與評價模式改革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信息安全專業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高等數學課程新形態的研究與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基於新教育理念的校內專業評估機制的研究與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基於微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與資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
學科引領、機制創新的地方高校特色的電子信息與電工技術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
基於“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無機材料梯度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
創辦“三三制”全國製冷空調科技競賽,高校行業協同促進工程能力提升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
皮筋車國際競賽與交通工具設計課程群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及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
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接軌工程國際標準——工程倫理課程建設與實踐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

學科體系

重點學科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2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8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學科類型學科名錄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土木工程(自定)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光學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材料學結構工程
北京市重點學科(交叉學科)資源、環境及循環經濟納米科學與技術
信息安全
北京市重點學科(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北京市重點學科(二級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環境工程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凝聚態物理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光學
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一級學科)儀器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二級學科)工程力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機械電子工程應用數學
電路與系統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信號與信息處理國際貿易學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數量經濟學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市政工程社會學
道路與鐵道工程高等教育學
學位點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1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11個類別的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包含17個培養領域。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一覽表
設站學院(部)流動站名稱
信息學部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機電學院機械工程、力學
建工學院土木工程
環能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
數理學院數學、物理學、統計學
材料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
經管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
生命學院生物醫學工程
交通學院交通運輸工程
激光院光學工程 
學術學位授權點一覽表
序號學科名稱學科代碼所屬學院(部)授權級別
1應用經濟學0202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碩士一級
2社會學0303文法學部碩士一級
3馬克思主義理論0305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一級
4教育學0401文法學部碩士一級
5外國語言文學0502文法學部碩士一級
6數學0701應用數理學院博士、碩士一級
7物理學0702應用數理學院、材料與製造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8統計學0714應用數理學院博士、碩士一級
9生物學0710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碩士一級
10化學0703城市建設學部碩士一級
11力學0801材料與製造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12機械工程0802材料與製造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13光學工程0803應用數理學院、材料與製造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14儀器科學與技術0804材料與製造學部碩士一級
15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材料與製造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16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0807城市建設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17電子科學與技術0809信息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18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信息學部碩士一級
19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信息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2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信息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21建築學0813城市建設學部碩士一級
22土木工程0814城市建設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23水利工程0815城市建設學部碩士一級
24化學工程與技術0817城市建設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25交通運輸工程0823城市建設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26環境科學與工程0830城市建設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27生物醫學工程0831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博士、碩士一級
28軟體工程0835信息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29城鄉規劃學0833城市建設學部博士、碩士一級
30網路空間安全0839信息學部碩士一級
31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碩士一級
32工商管理1202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一級
33設計學1305藝術設計學院碩士一級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一覽表
學科類別學科代碼學科領域學科代碼所屬學院(部)
應用統計0252----------------應用數理學院
藝術1351----------------藝術設計學院
社會工作0352----------------文法學部
金融0251----------------經濟與管理學院
教育0451----------------文法學部
建築學0851----------------城市建設學部
公共管理1252----------------經濟與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1251----------------經濟與管理學院
法律0351----------------文法學部
城市規劃0853----------------城市建設學部
工程0852儀器儀錶工程085203材料與製造學部
項目管理085239經濟與管理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085230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軟體工程085212信息學部
控制工程085210信息學部
交通運輸工程085222城市建設學部
建築與土木工程085213城市建設學部
計算機技術085211信息學部
集成電路工程085209信息學部
機械工程085201材料與製造學部
環境工程085229城市建設學部
化學工程085216城市建設學部
光學工程085202材料與製造學部
工業設計工程085237城市建設學部、藝術設計學院
動力工程085206材料與製造學部
電子與通信工程085208信息學部
材料工程085204材料與製造學部
學位評估
學校有7個學科躋身2019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前500,在QS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陸大學排名中位居第33名,化學、材料科學、工程、環境與生態4個學科進入ESI前1%。
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獲1個A級學科土木工程、1個A-級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7個B+級學科、4個B級學科、5個B-級學科、3個C+級學科、2個C級學科和2個C-級學科。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評估結果位次百分位
0814土木工程A2%~5%
0830環境科學與工程A-5%~10%
0714統計學B+10%~20%
0802機械工程B+10%~20%
0803光學工程B+10%~20%
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B+10%~20%
0811控制科學與工程B+10%~20%
08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B+10%~20%
0835軟體工程B+10%~20%
0701數學B20%~30%
0809電子科學與技術B20%~30%
0817化學工程與技術B20%~30%
0831生物醫學工程B20%~30%
0702物理學B-30%~40%
0801力學B-30%~40%
0807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B-30%~40%
0813建築學B-30%~40%
0823交通運輸工程B-30%~40%
0804儀器科學與技術C+40%~50%
0810信息與通信工程C+40%~50%
0401教育學C50%~60%
0833城鄉規劃學C50%~60%
1305設計學C50%~60%
0710生物學C-60%~70%
0815水利工程C-60%~70%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學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學校徽志整體為正圓形的徽標,中心為“60”、“BGD”的正負形組合的標誌基礎圖形,“北京工業大學”的英文大寫全稱按照計算機標準型“Dutch801RmBt”字體在上方圍繞其成環形,下方是標準字體(即毛體)校名,最下方標明“1960”字樣,代表學校建校時間。
學校徽章為可供佩戴的題有校名的證章。
校標
標誌圖形的主體設計元素為大寫的字母“B”,圖形中的“60”代表1960年建校,“BGD”是北京工業大學簡稱的拼音縮寫,並以正負形的方式呈現,簡潔的圖形中蘊含著學校歷史發展與文化傳承。
標誌在基本圖形上加上線條,使圖形更具視覺衝擊力,整體表現出速度與效率,同時強調“層”和“積澱”。
標誌將基本圖形傾斜15度,形成一種動勢,表示在飛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北工大能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寬與高的比例採用1:1.618的黃金比例使其在視覺上更加美觀。
標誌的顏色命名為“工大藍”。
標準色:工大藍
工大藍,既是創新、引領、發展之藍,也是包容、開放、共享之藍,寓意朝氣、理性、務實。工大藍的定義來自定性和定量分析,色彩來自經驗與象徵的符號學意義,色彩的應用來自印刷色定量。工大藍是代表未來的色彩,展現了北工大創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實力與信心。
輔助色為橙紅色,寓意熱烈、活力、創新。
標準字
標準中文字體(即毛體)作為北京工業大學標識形象的構成要素之一,除特殊規定以外,一般與圖形標誌組合在一起使用。標準英文全稱是按照常規的計算機標準型“Dutch801RmBt”字體制定的。
校旗
校旗為“工大藍”基底長方形旗幟,中心為學校徽志。

精神文化

校訓:不息為體,日新為道
取自唐劉禹錫的《問大鈞賦》。
“不息”源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息”就是不停止、不休息,永遠向前,戰勝困難。“體”則有物質存在的狀態、本體、本性、稟性之意。
“日新”源自《尚書·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夠做到一日自新,達到一個新境界,就要始終如一,永遠保持,做到天天新。“道”,有本質、法則、規律、主張、宗旨之意。
“不息為體,日新為道”旨在激勵工大人要秉承艱苦拼搏、奮發向上的優良傳統;錘鍊堅忍不拔、知難而進的頑強品格;彰顯開拓進取、革故鼎新的精神風貌。
工大精神:艱苦奮鬥、窮究真理、銳意創新、開放包容
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窮究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銳意創新、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開放包容、爭創一流的團隊精神。
校歌
《明天》
作詞:韓葆
作曲:王曉峰
理想中的殿堂譜寫出青春的詞典
彩虹般的嚮往溫暖著年輕的誓言
有你堅定的目光風雨中讓自己勇敢
被你插上了翅膀驕傲地飛越藍天
心的夢想無極限新的奇迹快要出現
從來沒有什麼能阻擋
生命中永遠不熄的火焰
心的未來在召喚新的世紀星光燦爛
從來沒有什麼能阻擋
用真心擁抱希望的明天、明天
不息為體,永不停止每一個堅定的信念
日新為道,永遠探索讓心中從沒有終點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錄
黨委書記謝輝
校長聶祚仁
黨委副書記李四平
副校長吳斌、劉建萍、杜修力、喬俊飛、郭福
紀委書記楊建新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任期姓名任期
尹鳳翔(籌備處主任)1960.01—1961.01李晨1961.01—1964.08
李晨1961.01—1964.08宋碩1964.08—1969.10
朱兆雪1964.08—1965.05秦川1973.10—1978.01
徐偉1980.05—1983.06張青季1978.01—1980.08
樊恭烋1983.06—1986.10徐偉1980.08—1985.01
王滸1986.10—1992.05郭德遠1985.01—1988.12
蔡少甫1992.05—1996.09周宣誠1988.12—1996.10
左鐵鏞1996.09—2004.06蔡少甫1996.10—1998.07
范伯元2004.06—2010.05孫崇正1998.07—2007.09
郭廣生2010.05—2015.04王守法2007.09—2013.04
柳貢慧—2021.01鄭吉春2013.04—2017.05

獲得榮譽


社會評價

2020年6月,CNUR中國大學排行榜排名第70位。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73位。 
2020年8月,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北京工業大學首次躋身全球500強。

學校排名

2020年10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北京工業大學排名第719位。
2020年11月,2021QS亞洲大學排名中,北京工業大學排名第198位。
2020年12月21日,位居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系列:文科實力排名第164位。
2021年1月3日,位列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綜合指數榜第72名。
2021年1月21日,位列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第79位。
2021年4月26日,“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正式發布,北京工業大學排名第59位。
2021年5月,北京工業大學城市建設學部黨委入選“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
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01-750位
軟科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北京工業大學位列中國第58-72名,世界第401-500名。

合作交流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已與世界上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140餘所院校機構正式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簽署了近200份項目合作協議,與校際交流院校建立了不同層次、不同模式的70餘個學生交流項目,包括3+1、3+1+1、1+2+1以及2+2等各類長、短期學習項目,80%的交流夥伴院校都集中在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2017年有近700名本碩博在校生出國交流學習;國際學生規模突破1000人次,學歷生人數近500人,獎學金總額突破2000萬;新建國際學生全英文授課項目3個,獲批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舉辦首期Summer School暑期國際課堂。
學校每年派出500餘名教師和學者赴境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訪問或開展聯合研究;每年邀請近200名外國專家來校訪問講學,聘請長期外籍教師近80人;每年舉辦約10場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通過奧波萊孔子學院與“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開展與波蘭高校的合作交流工作;與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聯合組建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