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兼,是一個漢語常用字,讀音為jiān,始見於春秋金文。兼的古字形像一隻手拿著兩把禾苗,有一同、一併的寓意。其字面上同樣有“和”的意思,引申含義為同時涉及、處理或具有幾方面的情況。

兼字的常用組詞為兼職、兼管、兼任、兼顧,含有兼字的常用成語為軟硬兼施、德才兼備。

基本釋義


966aca0739d827da7b89471e
966aca0739d827da7b89471e
兼 jiān ㄐㄧㄢˉ
1. 加倍,把兩份並在一起:~旬(兩個十天)。~程。~並。
2. 同時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而有之。~收並蓄。~顧。~職。~任。~課。

詳細釋義


兼 jiān
〈動〉
● ● 會意。小篆字形,從又(手),從秝。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本義:一手執兩禾。引申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佔有幾樣東西。
● ● 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務或若干方面
兼,並也。――《說文》
兼執之,以進。――《儀禮·聘禮》。註:“猶兩也。”
兼巾之。――《儀禮·士昏禮》。註:“六豆共巾也。”
兼諸弣。――《儀禮·鄉射禮》。註:“並矢於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樞密使。――宋·文天祥《<指南錄> 後序》
兼百花之長。――明·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兼築雕刻。——蔡元培《圖畫》
● ●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兩房的後嗣。祧繼承上代);兼資(與通;並有);兼署(官吏除本職外,又兼理其他職務);兼味(指兩種以上的菜肴)
● ● 合併,由部分合成整體 [merge;combine;amalgamate]
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賈誼《過秦論》
● ●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難矣。——《韓非子•亡征》
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傳•昭公八年》
● ● 又如:兼列(猶兼并);兼畜(猶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併弱者攻打昏者)
● ● 倍,加倍 [double]
王饋兼金一百。——《孟子》。注:「其價兼倍於常者。」
利不兼,賞不倍。——《馬王堆漢墓帛書》
讀書倍文,功力兼人。——唐· 韓愈《韓滂墓誌銘》
兼旬愈。——清· 方苞《獄中雜記》
● ● 又如:兼只(幾隻,數只);兼日(連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曉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問或技藝)
● ● 重複;累積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繼為藩輔。——《後漢書•宦者呂強傳》
● ● 盡;竭盡 [exhaust]
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人君兼照一國,一人不能壅也。——《韓非子》
● ● 勝過;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勝過別人。表示一個人能幹兩個人的事)
● ● 同,連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時而至。——《韓非子•顯學》
詞性變化
兼 jiān
〈形〉
● ● 全部;整個 [whole]
兼天下之眾,莫敢不為其所好,而辟其所惡。——《商君書》
● ● 又如:兼裒(廣為聚集)
兼 jiān
<連>
● ● 表示並列關係。和,與 [and]。如:兼羅(並列);兼言(合在一起說)
● ● 表示遞進關係。而且,並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並且)
兼 jiān
〈副〉
● ● 表示另一方面,可譯為「還」、「同時」、「再加上」之類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 ●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與葯相粘。——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兼用刺激。——蔡元培《圖畫》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秝部】古甜切(jiān)
兼,並也。從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說文解字注

並也。
段註:並,相從也。
從又持秝。
段註:會意。古甜切。七部。
廣韻
古甜切,平添見 ‖兼聲談2部(jiān)
兼,《說文》曰:“並也。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又姓,衛公子兼之後。古甜切。七。
古念切,去㮇見 ‖兼聲談2部(jiàn)別分紀念切,集韻並
兼,古念切。又古嫌切。二。
【校釋】本紐與趝紀念切同音,當並。

康熙字典


兼
【子集下】【八部】
古文:
《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竝音縑。《說文》:並也。從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註: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又姓。《韻會》衛公子兼之後。
兼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兼顧、兼任、兼聽、兼課、兼并、兼祧、兼之、兼毫、兼差、兼容

文字溯源


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意思是說“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兼”字的出現比“秉”字要晚。甲骨文沒有兼字。金文像一隻手(“又”)同時握著兩把“禾”,用同時拿著兩禾來表示“並得”的意思,即同時擁有。“兼”字,一路從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幾乎沒有特別的變化,仍保留著原來的造字特色。但到了隸書,筆畫開始產生劇烈變化。篆文上方表示禾苗的穗的部分(構件B)在隸書上仍然存在,只是禾苗的葉子(構件A)被串連成了一條直線,形成了的筆畫。接著構件C上方的部分慢慢演變成點畫,因此造就了“䒑”的形體,這也是楷書“兼”字上方筆畫的由來。至於下方“禾”的兩個根部(構件D),到了隸書時,因為文字美觀的因素,省略了根部內部的兩筆,因此形成楷書構件E的筆畫。

字形書法


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①丶(點)②ノ(撇)③一(橫)④㇕(橫折)⑤一(橫)⑥一(橫)⑦丨(豎)⑧丨(豎)⑨ノ(撇)⑩㇏(捺)
【規範】中部“彐”中橫兩端出頭。
【寫法】❶“䒑”窄、扁,下部寬、大。❷“䒑”居上居中,點和撇分列豎中線兩側,橫筆與點、撇大致等寬。❸下部首筆㇕(橫折)寬度同“䒑”,中間一橫長,在橫中線上;兩豎穿過“彐”平行下行,右豎緊貼豎中線右側;撇、捺收筆持平。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kliam
王力系統kiam
董同龢系統kiɐm
周法高系統keam
李方桂系統kliam
iam
iam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鹽添嚴凡iɑm
北魏後期北齊鹽添嚴凡iɑm
齊梁陳北周隋鹽添嚴凡iɑm
隋唐高本漢系統kiem
王力系統kiem
董同龢系統kiɛm
周法高系統kiɛm
李方桂系統kiem
陳新雄系統kiem
以上參考資料: 
兼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下平二十五添開口呼全清古甜切/古嫌切kiɛm
去聲五十六㮇開口呼全清古念切kiɛm
集韻平聲下平二十五沾開口呼全清堅嫌切kiɛm
平聲下平二十五沾開口呼全濁豎(賢)兼切ɣiɛm
去聲五十六栝開口呼全清吉念切kiɛm
韻略平聲吉嫌切
增韻平聲古嫌切
去聲居欠切
中原音韻陰平廉纖齊齒呼全清kiɛm
中州音韻平聲廉纖飢塩切
洪武正韻平聲二十二鹽全清古嫌切kiem
去聲二十二豔全清居欠切kiem

方言集會


◎ 贛語:jiɛm1 小心眼,嫉妒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giam1 [客英字典] giam1 [東莞腔] giam1 [梅縣腔] giam1 [寶安腔] giam1 [客語拼音字彙] giam1 [海陸腔] giam1 [陸豐腔] giam1
◎ 粵語:gim1

相關成語

兼善天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