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江蘇泰興女教師

吳萍,女,出生於1980年,江蘇省泰興濟川中學音樂老師,於2016年1月14日在學校監考時猝死。

人物經歷


吳萍,女,1980年出生,江蘇省泰興濟川中學音樂老師,2016年1月14日,因心臟驟停死亡,年僅36歲。

社會評價


儘管事件突發,屬於偶然,考試學生、學校也都儘力了,但也不妨我們作進一步的理性思考,譬如考試文化、應急救護 等。與學生在考試中心無旁騖、不太在意外界情況足以並論的是,對自己病情估計不足的監考教師本身也未必願意因個人病情驚動考試中的孩子,這恐怕也是她自始至終沒有發出太大動靜的原因。高度制度化、儀式化的考試,已演化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學生如此,教師、學校、家長、社會亦如此。參加考試就要遵守考場規則,安安靜靜地考試,不要亂看亂動,否則就有作弊之嫌,有可能受到監考老師的善意提醒。因此,哪怕試室有些微異響,只要不影響到考試,學生也未必會分神去留意。
退一步說,就算有學生髮現監考老師情況異常,學生也未必知道這種信號意味著什麼,也不會往嚴重的方向想;再進一步,即使知道這是某種重大疾病發出的危險信號,學生又該怎麼辦?假如同類事件發生在其他地方學校,結果會有很大不同嗎?恐怕不會。一方面,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環境長大的孩子,往往缺乏關心他人、照顧他人的意識;另一方面,多數從課堂到課堂、從學校到學校、從數理化到文史哲的學生,對應急救護知識看之不多,缺乏基本救護技能,到了危急關頭,難以從容面對。別說初中生,就算成年人,當我們發現身邊有人出現心跳、呼吸停止等緊急情況,我們能夠幫病人在“黃金4分鐘”內實施心肺復甦術嗎?資料顯示,我國每天有7000人左右死於心臟病,其中有70%的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死於家中或現場。
應急救護,一是意識到位,一是技能到位。悲天憫人、敬重生命是一種生命意識,需要後天習得、社會形塑,家庭教育至為關鍵,學校教育難以替代。家長在微信朋友圈裡抱怨孩子“麻木”,捫心自問,你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盡責了嗎?救人意識是前提,救人技術是基礎,否則就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在這方面,學校教育則要比家庭教育責任更大。隨著社會對應急救護認識的提高,應急救護知識也開始進入校園,縱觀時下實踐,多半處於自發的、零散的狀態,不外乎請相關人士發發資料、講講課程、做做演示,缺乏系統性、科學性,效率欠奉。就這點知識,難以應付千變萬化的緊急情況。出乎系統化要求,一是應急救護從幼兒園、小學開始,高中、大學畢業之後,就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二是完善教材與師資供給,而不是把應急救護當作一般性課餘活動;三是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向專業人士“借腦”,以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