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口鎮
隸屬於臨澧縣
合口鎮是國家建設部、省、市、縣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位於湘西北澧陽平原。東連207國道,西接長石鐵路,北靠枝柳鐵路,S304省道穿境而過,南依澧水鎮內“五縱六橫”骨幹道路全部硬化、四通八達。
1951年1月建鎮,1985年8月新合鄉併入合口鎮,實行鎮管村建制。鎮域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49.34平方千米(2017年),鎮區面積2.5平方公里。
合口鎮
合口鎮緊靠澧水,地處松澧平原,全鎮共有黃陵、富強、芭茅、群豐、管渡、白鶴、興隆、澧陽、龍池、大雲、龍家溪、回龍、金龍、金崗、三合、陳湖、硯水堰、楠橋、坪水、人蔘、蒼蒲、龍崗、雙堰、大堰等行政村,耕地面積3.6萬畝,合口鎮是全國百家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是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合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樸實
合口鎮主農業——油菜
據同治《安福縣誌》載:“合口在明至清雍正時期是九溪衛地的重要商業中心。雍正七年正式設合口市。乾隆三年(1738)增設驛鋪、官渡,是上四府永(順)桑(植)慈(利)石(門)諸山區木材、櫚、茶油等山雜貨物的集散地”。並載:“船伐往來,商務繁榮,人口稠密,有上千鋪戶,為全縣之冠,素有‘小漢口’之稱”。
合口是集文化、經濟、政治為一體的古鎮。民國初年即設郵電支局,開農村集市設郵政機構最先之例。大革命時期賀龍紅軍曾駐紮在此鬧革命,建立農民協會。1935年9月,紅二方面軍北上時曾在此駐紮。並於同年11月26日與鄧中夏同志紅六軍會師,召開前敵會議共商北上大計。1938年日寇侵湘時亦曾在此架設浮橋,投降南竄。
2009年,合口鎮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鎮人民,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保三促”發展目標,積極應對危機,搶抓發展機遇,大力推進“工業強鎮、商貿重鎮、宜居城鎮、和諧合口”建設,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全鎮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4億元,比上年增8%;實現財稅總收入1820萬元,比上年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400元和300元。
合口鎮
轄21個村,6個居委會。城鄉總人口5.1萬人,鎮區常住人口1.9萬人。
合口鎮
澧水大橋上拍攝的合口鎮及澧水河
澧水大橋上拍攝的合口鎮
合口鎮
臨澧縣轄鎮。1951年屬區轄鎮,1953年屬縣轄鎮,1985年並新合鄉設合口鎮。位於縣境北部,澧水北岸。距縣城21公里。面積45.6平方公里。鎮政府駐管渡。省道張慈公路與縣道九合公路通過全境。澧水建有合口碼頭。轄大興街、中橫街、三元口3個居委會和
白鶴 | 芭茅 | 富強 | 黃陵 | 群豐 |
管渡 | 興隆 | 澧陽 | 菖蒲 | 雙堰 |
龍崗 | 大堰 | 郊區 | 龍池 | 大雲 |
雙龍 | 回龍 | 金龍 | 金崗 | 三合 |
陳湖 | 大楓 | 楠橋 | 坪水 | 人蔘 |
等25個村委會。
會上,合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國平作了工作報告,認真總結了2012年工作,安排部署了2013年工作。他指出,全鎮經濟工作總的要求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三突出三加強”,著眼於轉作風、強基礎、謀發展、惠民生、保穩定、促和諧,努力在推動跨越發展、建設現代合口的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一是要千方百計爭投入;二是轉型升級強工業;三是增收致富興農村;四是擴容提質建城鎮;五是新管理促和諧;
鎮黨委書記楊少偉以“不忘使命,率先垂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貢獻”為主題作了重要講話。為重塑合口形象,打造合口精神,他要求全
鎮黨員幹部要做到:要面對使命講責任、要面對利益講大局、要面對工作講執行、要面對群眾講感情、要面對權力講廉潔、要面對身份講表率。真正成為維護合口穩定的“主心骨”,成為促進合口和諧的“粘合劑”,成為全力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
合口鎮政府後的經濟
鎮區古文化燦爛,有文昌閣、萬壽官、三神廟、五通寺、揚四廟等古剎,雖遭天災與戰亂,已毀敗失容,但站在這些古迹遺址上,懷古探幽之感油然而生。
交通方便,環境寬鬆,集陸路、鐵路、水路為一體,東鄰207國道9公里、S304省道從東至西橫穿全鎮,西鄰鐵路新安鎮站8公里、石門縣北站20公里,鎮內建有工業園區,路、水、電等設施齊備。
憑藉澧水交通之便,將湘西山區與洞庭湖濱平原連成一片的優越地理條件,合口不僅成為古代軍旅、郵遞必經之途,也是山區和平原物資吞吐的咽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繁華集市。
合口鎮
會上肖鎮長強調,鏟草藥物滅螺是滅殺釘螺,控制血吸蟲疫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各疫區村(居)要抓住有利時機,認真組織安排部署,以村為單位開展鏟草藥物滅螺工作,要嚴格按照下發的《2013年合口鎮鏟草滅螺工作實施方案》進行操作,確保本年度春季鏟草藥物滅螺工作高標準、高質量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