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國

資本輸入大於資本輸出的國家

債務國是國際信貸關係中,資本輸入大於資本輸出的國家。一個國家成為債務國,並不一定說明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舉債雖多,但債務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並不大,尤其是凈外債所佔比重較小。而且發達國家經濟實力較強,外匯和黃金儲備較充足,國際收支狀況較好,金融體系較健全發達,外債償還能力強,因此沒有發生債務危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遠遜於發達國家,在嚴重的債務面前難以應付,終於在1982年爆發了債務危機。形成國際債務危機的原因是複雜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

債權國與債務國


國際資本流動過程中資本輸出大於資本輸入的國家稱為債權國,資本輸入大於資本輸出的國家稱為債務國。

債務國國際信貸關係


債務國國際信貸關係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經濟形成的同時確立起來的。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自由資本時期的少量國際信貸活動,開始轉變為大量的資本輸出,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對外經濟擴張和牟取高額利潤的重要手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法國和德國在其強大經濟力量支持下,成為國際信貸活動中最大債權國,其中英國在三國資本輸出總額中佔4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經濟地位迅速提高,至80年代初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它的對外資本輸出總額(包括證券投資、直接投資、對外“援款”、貸款等)1950年為 544億美元,70年代末猛增到6067億美元。

債務國形成的主要原因


債務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本國經濟發展無力,其結構難以承受經濟增長要求,債務積累不斷增大;②本國經濟發展缺乏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前者如美國,80年代中期后已經發生了由債權國向債務國的轉型。後者如多數發展中國家,1990年對外債務總額已由1982年的8310億美元增加到1.32萬億美元以上,整個債務國的債務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