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病人

1999年由瑪麗·哈倫執導電影

《美國精神病人》是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España S.A.發行的恐怖片,由瑪麗·哈倫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賈斯汀·塞洛克斯瑞茜·威瑟斯彭等人主演,於2000年4月14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布萊特·伊斯頓·艾利斯的同名小說,描述了一個擁有雙重性格的華爾街驕子瘋狂殺人的故事。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
帕特里克·貝特曼(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華爾街的驕子,炙手可熱的股票經紀人,年輕有為的他每天給自己的客戶們賺進無數的美元。這麼說吧,他絕對是個幫你管錢斂錢的好朋友。
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受過良好的教育,英俊迷人,談吐風趣幽默。不過,這一切僅在白天有效。當夜幕降臨時,黑暗的無邊恐怖喚醒了貝特曼雙重性格中“devil”的一面。他是一個魔鬼。一個穿著雨衣在大街上踟躕的魔鬼。貝特曼內心孤寂無靠,他需要一點點東西來刺激一下自己冷漠的感情。
寂寂黑夜。貝特曼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看著鮮血慢慢湧出,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貝特曼。尤其是坐在那兒,悠閑地抽著雪茄,看著在房間里懸掛搖擺的軀體,貝特曼從未體會過如此的心悸與平靜。
貝特曼的雙重性格讓他終日忙碌。然而罪惡終是無法掩蓋,一個冷血的連環殺人案兇手的結局會是怎樣,貝特曼找到了心中的天堂。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帕特里克·貝特曼克里斯蒂安·貝爾
提摩西·布萊斯賈斯汀·塞洛克斯
伊夫林·威廉斯瑞茜·威瑟斯彭
唐納德·金博爾威廉·達福
科洛·塞維尼
保羅·艾倫傑瑞德·萊托
大衛·范·帕登比爾·沙加
Luis Carruthers馬特·羅斯
ChristieCara Seymour
ElizabethGuinevere Turner
Harold CarnesStephen Bogaert
Himself羅納德·里根
Craig McDermott喬什·盧卡斯
Courtney Rawlinson薩曼莎·瑪西絲

職員表


總導演瑪麗·哈倫/Mary Harron
製作人厄尼·巴巴拉什、亞歷桑德羅·卡蒙、愛德華·R·普列斯曼
副導演​Steve Apicella、Cassandra Cronenberg 、Jennifer Deathe
藝術指導Gideon Ponte
美術設計Andrew M. Stearn
編劇瑪麗·哈倫、布萊特·伊斯頓·埃利斯、Mary Harron、Bret Easton Ellis、Guinevere Turner 
服裝設計Isis Mussenden
攝影Andrzej Sekula
配樂John Cale
剪輯Andrew Marcus
布景師Jeanne Develle

角色介紹


  • 帕特里克·貝特曼

    帕特里克·貝特曼

    演員克里斯蒂安·貝爾

    華爾街的驕子,炙手可熱的股票經紀人,英俊迷人,談吐風趣幽默,年輕有為。擁有雙重性格,每當夜晚的時候,他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致死。

  • 伊夫林·威廉斯

    伊夫林·威廉斯

    演員瑞茜·威瑟斯彭

    帕特里克·貝特曼的情婦,十分迷戀帕特里克·貝特曼才華,在相處過程中逐漸了解到他擁有雙重性格,想疏遠並離開帕特里克·貝特曼,但最終被發現,綁架到豪華公寓,折磨致死。

  • 唐納德·金博爾

    唐納德·金博爾

    演員威廉·達福

    一位美國警探,某天警探接到報案發現一個被折磨致死的屍體,開始查找瘋狂殺人案,之後在案件的深入發現了更多了死者,而且多為女性。警探逐漸關注了帕特里克·貝特曼,發現了他的殺人事實。

  • Christie

    Christie

    演員Cara Seymour

    一位妓女,被帕特里克·貝特曼誘騙回家,並大玩性遊戲,之後發現了帕特里克·貝特曼的殺人事實,卻無法逃走,被綁架到豪華公寓虐待並殺害,屍體被肢解。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製片方最初計劃的陣容是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帕特里克,由詹姆斯·伍茲扮演唐納德,由卡梅隆·迪亞茨扮演伊夫林,導演則是奧利弗·斯通。
製片方曾希望由愛德華·諾頓扮演帕特里克,但被他拒絕。
片中帕特里克的電視中播放的影片是1974年的《德州電鋸殺人狂》。
在片中扮演帕特里克的朋友伊麗莎白的圭尼維婭·特納還是該片編劇。
劇照
劇照
在拍攝帕特里克的第一次淋浴鏡頭時,全片場的女性都聚到一起圍觀這位大帥哥的春光。
克里斯汀·貝爾在拍攝期間曾有兩次即興發揮,一次是學女生的樣子跳繩,一次是在準備殺保羅時開始跳舞。
為了從三個方向拍攝出帕特里克同兩名妓女的尋歡場景,導演瑪麗·哈倫和克里斯汀·貝爾曾一起觀看X級錄影帶學習拍攝手法。

穿幫鏡頭

在帕特里克的住所中,電視機的顯示屏上映出了劇組人員。
在帕特里克用斧子砍到保羅之前,血液提前噴射而出。
在帕特里克用自動取款機取錢時,櫥窗映出了劇組人員。

獲得榮譽


獎項

時間獎項獲獎名稱獲獎情況獲獎人
2001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克里斯蒂安·貝爾

播出信息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1. Quadra Entertainment
2. P.P.S. Films
3. 環球影業 美國
4. Edward R. Pressman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5. Am Psycho Productions
6. 獅門電影公司 美國
7. Muse 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1.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國
2. 獅門影業家庭娛樂公司 加拿大
3. Eurocine 阿根廷
4. Universal Studios Home Video 美國
5.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6. Odeon 希臘
7. Concorde Filmverleih GmbH 德國
8. Amuse Pictures Inc. 日本
9.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España S.A. 西班牙
10. 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11. Columbia TriStar Egmont Film Distributors 芬蘭
12.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13. 獅門電影公司 美國
14. RCV Film Distribution 比利時
15. Dutch FilmWorks (DFW) B.V. 荷蘭
16. Egmont Entertainment 芬蘭
17. Europa Filmes 巴西
18. Mainostelevisio (MTV3) 芬蘭
19. Maple Pictures 加拿大
20. Nelonen 芬蘭
21. Net5 荷蘭
22. RTL Entertainment 荷蘭
23. SubTV 芬蘭
24. Veronica
25. Columbia TriStar Films AB 瑞典
26. NetFlix 美國
27. Nordisk Film 瑞典
28.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29. Nordisk Film 挪威
30. Egmont Entertainment
31. Eagle Films
32. BBC Two
33. Egmont Film
34. GoldMax
35. Horror Channel, The

發行上映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
美國
德國
英國
中國香港
挪威
瑞典
芬蘭
芬蘭
丹麥
法國
捷克
匈牙利
土耳其
日本
義大利
2000年1月21日
2000年4月14日
2000年2月18日
2000年4月21日
2000年5月18日
2000年5月26日
2000年5月26日
2000年5月31日
2000年6月2日
2000年6月2日
2000年6月7日
2000年7月13日
2001年1月25日
2001年3月9日
2001年5月3日
2001年5月25日

特技製作

特技製作
1.Kavanaugh Special Effects
2.Steve Johnson's XFX Inc. 美國

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劇照
劇照
《美國精神病人》出自一個女導演之手,已經不 那麼富有衝擊力了,對暴力場面的迴避而偏向於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使得電影從頭到尾都有一絲希區柯克式的懸疑。對於生活中過於拘謹的觀眾來說,觀看該片更像欣賞一個連環圖畫,而不是什麼驚悚片。冷淡又富有幽默感的女導演瑪麗·哈倫,把影片拍的更像一部黑色喜劇,似乎人與人之間只有冷淡才更吸引人,直到無情和分離、悲哀與扭歪變的有趣(新浪娛樂評)。
影片充滿許多瘋狂元素,比如最後高潮戲男主角持槍亂射,追捕的警察、路過的老婦、看門的老頭,都喪命他的槍下,也許會忽然想起片名類似的《天生殺人狂》,該片的殺戮遠沒有《天生殺人狂》中世界末日般的規模。然而相比風花雪月的浪漫故事,《美國精神病人》這樣的故事對喜歡在看電影的時候被刺疼一下然後引發思考的朋友來說是值得一看的(新浪娛樂評) 。
《美國精神病人》中帕特里克·貝特曼殺人場面的魅力不在於導演的安排,恰恰在於這個場面本身就是對觀眾的震撼,一個人在殺人之前他甚至不忘向對方解釋自己的音樂體會,這部電影讓人覺得拍攝它的人,都是病態的,敘述暴力場面讓位給人物心理的刻畫,這部電影成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時代寫照,成為對美國80年代的心理探詢(金羊網評) 。

反面評價

女導演瑪麗·哈倫沒有讓最終結局走向極端,而是留給觀眾慢慢思考、任人想象,真假黑白是非虛實,直到結尾才切入故事的真正主題,這樣的結局雖說達到了中和目的,但是缺乏商業娛樂的效果,有些過於自我了,也令大多普通影迷感到遺憾,甚至難以容忍(新浪娛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