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立音樂學院”
上海“國立音樂學院”
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現為上海音樂學院)始建於1927年,是中國所有音樂院校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所。在國立音樂學院成立之前,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創建,經歷了近八、九十年時間的漫長的探索之路,直至國立音樂學院的誕生,才正式建立起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揭開了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史的新頁,開闢了由高等音樂學校來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道路。
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學院(后改為教育部)院長。在他的奔走下,政府通過了蕭友梅提出的創立國立音樂學院的計劃。蕭作為“音樂院籌備員”,制訂了極為詳盡的辦學計劃(包括招生人數、籌建校舍、經費使用等)。
10月26日國立音樂學院登報招生,院址設在上海陶爾斐斯路56號。專門學習音樂的院校登報招生,這在當時確屬新鮮事。人們囿於封建傳統觀念,不免對此取觀望徘徊態度。
即使是在當時善領風氣之先的上海,情況也是這樣,因此報名人數極少。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擔任院長”的廣告感召下,勉強招了二十餘人。
11月27日正式開學(后即以這一天為校慶日)。蕭友梅任教務主任,後來,因蔡元培公務繁忙,12月3日任命蕭友梅為國立音樂學院代院長。由於他的事業心與責任心極強,淡泊名利,不謀仕途,學校從一開始就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保證了人才的質量。後來成為著名音樂家的丁善德就是在1928年以自學的一點琵琶知識從崑山前來報考的,蕭友梅慧眼識英才,將其招入學校悉心培養,日後果成大器。
1928年冼星海由北平來上海考入國立音樂學院,因家貧無以維繫,蕭為他安排了文字抄寫工作以半工半讀。冼星海還會吹單簧管,蕭友梅帶他去報考工部局樂隊,因水平不夠而未被錄取。
其實,早在1926年蕭友梅任國立北平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主任時,就曾為當時在該校就讀的貧苦學生冼星海安排抄譜或做圖書管理員,得些收入來補助生活。
上海音樂學院自1927年11月27日(其前身國立音樂學院)建校以來,至今已走過了八十多年的風雨歷程,是中國所有音樂院校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所。
在徠國立音樂學院成立之前,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創建,經歷了近八、九十年時間的漫長的探索之路,直至國立音樂學院的誕生,才正式建立起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揭開了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史的新頁,開闢了由高等音樂學校來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的道路。因此,上海音樂學院的校史也可謂是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史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發掘、查尋、搶救、採訪、採集、編製、整理並研究上音校史,以史鑒今,既為學校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檔案,並成為校園文化的溯源和載體,同時也將為探尋一條更為寬廣的發展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道路,作出重要的貢獻。
上海音樂學院校史館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平台,(建成於2007年11月27日,80周年校慶日),通過校史館的展出平台,一方面,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學校文化的熏陶——在知曉學校創業的來之不易,感受先驅們為事業不懈拼搏、甚至獻身的忘我精神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們知校、愛校、護校的自覺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他們追求真理、自強不息、面向未來超越自我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因此,目前校史館已啟動“招募校史館志願者”的項目,通過培訓志願者,即使志願者對校史知識、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有所認識,讓更多的人都能對歷史發展、學術成就有所了解,同時也可以更廣泛地宣傳上海音樂學院悠久的歷史,更能使“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兼容並包、和而不同”的上音精神在全院師生員工中得到發揚光大,為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1929年,南京政府修正大學組織法,規定僅傳授一種專門技術的學校都應改為專科學校,並公布了“專科學校組織法”。
國立音樂學院也於此時更改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友梅任校長。他將當時在上海甚至全國各地能夠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樂家,或高薪聘請或苦言相勸,網羅在自己的麾下。
就連國文、英文等共同課,他也是請水平最高的人來教。如易韋齋、龍榆生(時為暨南大學國文系主任)曾任這所學校國文課的教師。
1929年,世界著名鋼琴家、俄羅斯的查哈羅夫旅居上海。為請其任教於國立音專,蕭多次登門拜訪,並將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為200元)。
實踐證明,查哈羅夫從那時起直至1942年病逝於上海,對中國鋼琴教學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1930年秋,蕭友梅聘請留美回國的著名音樂家黃自任教務主任。此後,二人攜手為中國剛剛起步的專業音樂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國立音專舊址在今天的民京路918號
蕭友梅對學院的貢獻
蕭友梅還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和藝術才華,編撰了一大批音樂教材、論著,並創作有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
1920年出版了《樂學研究法》,1920-1921年出版了《和聲學綱要》,1924一1925年出版了《初級中學樂理教科書》(六冊),1925年出版了《鋼琴教科書》、《風琴教科書》,1927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書》,1928年出版了《普通樂學》與講義《近世音樂史綱》。
20年代初,他陸續創作了一些配有鋼琴伴奏譜的藝術歌曲,大都被收錄在商務印書館1922年出版的《今樂初集》、1923年出版的《新歌初集》和1924一1925年出版的《歌集》1一3冊中,這些都是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和最早出版的作曲家的個人專集。
他的創作,以反映青年學生的校園生活和對美好的大自然的心靈感受居多,如《中華好》、《南飛之雁語》、《新雪》、《登高》、《星空》、《楊花》等。
他在深研西洋樂理的同時,對中國的傳統音樂也很重視,主張“古今中外的音樂都要學習”,“音樂的骨幹是一民族的民族性”。
他曾譜寫了大型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大提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曲》等,雖不盡完善,卻也不難看出音樂家於此所傾注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