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書院

白水書院

該學院佔地30000多平方米。

目錄

正文


清同治九年重修后,分別以“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四齋名肆業所。增建木結構桃李門坊一座。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重建,清嘉慶五年(公元一八00年),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0年)兩次整修。是當地規模較大,知聲遠播的公立學堂之一。
座北向南,正中前排建大殿五間,東西廂房各五間,東廂名叫“如切齋”,西廂名叫“如磋齋”。二排辨志堂三間,東西廂房各五間,東廂名叫“如琢齋”,西廂名叫“如磨齋”。辨志堂前建“桃李門”一座,東為“潘公祠”,西為“方公祠”。後排建有一神廟,內供漢光武帝高密候鄧禹、征羌候來歙等塑像。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縣葉承祖改書院為高等小學;光緒三十三年,知縣陶烔明改建為中學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為北關初等學校。 1980年全部拆毀,建為城關鎮北關學校。
白水書院遺址處立有清同治九年重修記石碑一通,該碑高2.3米,寬1.25米,詳細記載了當時白水書院的規模及重修經過。學校大門兩側有清代石獅一對,石獅高1.3米,寬0.67米,長1.2米,造型逼真,雄壯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