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東路梆子”,戲曲劇種。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演齣劇目以梆子戲最多,有五百餘出,經常上演的也有二百餘出。
也叫“東路梆子”,戲曲劇種。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傳明末清初起於
澤州(今
晉城)一帶,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古上黨郡地區。音調高亢活潑,具有粗獷、健康的農民藝術特色。除
梆子腔調外,也吸收了
羅羅腔、
崑腔、賺戲、皮黃的曲調,但互不溶化而同時存在,故
上黨梆子全才演員須兼習昆、梆、羅、賺、黃五種聲腔。演齣劇目以梆子戲最多,有五百餘出,經常上演的也有二百餘出。其中不和是特有的“
楊家戲”和“岳家戲”,如《三關排宴》、《東門會》、《送印殺差》等。上黨梆子在清代中葉曾流傳到山東菏澤地區和河北永年縣,在當地發展成
山東棗梆和
河北西調兩個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