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福斯特

馬克·弗斯特

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1969年11月30日出生於德國伊勒蒂森,德國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紐約大學。 2000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破碎之夢》,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2004年,憑藉傳記片《尋找夢幻島》獲得第62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提名。2007年,執導的劇情片《追風箏的人》獲得第6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提名。2011年,執導動作片《機關槍傳教士》 。2013年,執導劇情片《殭屍世界大戰》 。2016年,擔任驚悚片《我所看到的都是你》的導演和製作人。

早年經歷


馬克·福斯特
馬克·福斯特
馬克·福斯特的父母分別為德國醫師與建築師,童年時隨父母搬遷至瑞 士達沃斯長居,雖然在瑞士長大,不過依然是德國公民。他童年時觀看的第一部的戲院電影是12歲時,法蘭西斯·柯波拉作品《現代啟示錄》,受此啟發,他便夢想朝導演之路前進。
1990年,馬克·福斯特搬到紐約進入紐約大學電影學校就讀,拍攝了幾部紀錄片。1993年,搬遷至好萊塢,並且拍攝了實驗性質的低成本影片《Longers》。

演藝經歷


2000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破碎之夢》,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該片是第16屆聖丹斯電影節開幕影片,獲得第16屆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劇情片提名。
2001年,執導由比利·鮑伯·松頓、哈莉·貝瑞共同主演的愛情片《死囚之舞》,該片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第26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2004年,執導改編自彼得潘作者詹姆斯·馬修·巴里故事的傳記片《尋找夢幻島》,該片由約翰尼·德普、凱特·溫絲萊特、弗萊迪·海默聯合主演,獲得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魔法時刻獎、第77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而他也因此憑藉該片獲得第62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提名、第5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大衛·林恩導演獎提名。
2005年,執導由娜奧米·沃茨、伊萬·麥克格雷格合作主演的驚悚片《生死停留》。2006年,執導由威爾·法瑞爾、奎恩·拉提法、艾瑪·湯普森聯合主演的奇幻愛情片《筆下求生》,該片講述了一名國稅審計員發現自己居然是小說中的人物的故事。
2007年,執導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同名小說的劇情片《追風箏的人》,該片由肖恩·托薩、薩伊德·塔格馬奧、阿托莎·利奧妮聯袂主演,獲得第6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提名。2008年,執導由丹尼爾·克雷格歐嘉·柯瑞蘭寇馬修·阿馬立克聯合主演的動作片《007:大破量子危機》 。
2011年,執導根據美國傳教士山姆·奇德斯的自傳改編的動作片《機關槍傳教士》,該片由傑拉德·巴特勒米歇爾·莫娜漢共同主演,講述了性格尖銳的山姆在蘇丹設立一所孤兒院,拯救兒童兵的故事。2013年,執導根據馬克斯·布魯克斯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殭屍世界大戰》,該片由布拉德·皮特米瑞·伊諾絲合作主演。
2015年,執導由朗·普爾曼阿隆娜·塔爾達娜·德拉尼聯合主演的驚悚劇《上帝之手》 。2016年,執導由布蕾克·萊弗利、伊馮娜·斯特拉霍夫斯基合作主演的驚悚片《我所看到的都是你》,並擔任該片的製作人。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6年《我所看到的都是你》電影
2015年《上帝之手》電視劇
2013年《殭屍世界大戰》電影
2011年《機關槍傳教士》電影
2008年《007:大破量子危機》電影
2007年《追風箏的人》電影
2006年《筆下求生》電影
2005年《停留》電影
2004年《尋找夢幻島》電影
2001年《死囚之舞》電影
2000年《破碎之夢》電影

監製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6年《我所看到的都是你》電影
2015年《上帝之手》電影
2011年《機關槍傳教士》電影
2005年《夢》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6年《我所看到的都是你》電影
2000年《破碎之夢》電影

獲獎記錄


威尼斯電影節
▪ 2004 第61屆 魔法時刻獎 《尋找夢幻島》 (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02 第52屆 金熊獎 《死囚之舞》 (提名)
美國金球獎
▪ 2005 第62屆 電影類-最佳導演 《尋找夢幻島》 (提名)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2008 第61屆 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 《追風箏的人》 (提名)
▪ 2005 第58屆 大衛·林恩導演獎 《尋找夢幻島》 (提名)
日本電影學院獎
▪ 2003 第26屆 最佳外語片 《死囚之舞》 (獲獎)
聖丹斯電影節
▪ 2000 第16屆 評審團大獎-劇情片 《破碎之夢》 (提名)

人物評價


馬克·福斯特是那種商業藝術都想玩而且還玩得不錯的導演,他不像同齡人湯姆·提克威那樣堅持歐洲立場,也和羅蘭·艾默里奇不同,他深諳在作品中加入商業元素的重要性。他拍攝的商業片,無論是驚悚片《停留》還是《大破量子危機》,也都讓人驚艷,又帶有幾分藝術電影的風味。他以自己獨到的個性和藝術魅力征服了美國觀眾,而且既沒有徹底淪為流水線熟練工,又能在製片廠體制里左右逢源,但是又和早期的歐洲導演過境美利堅,只手創立了好萊塢電影美學不同(Mtime時光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