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賽尼

榮獲聯合國人道主義獎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醫生。

1980年卡勒德·胡賽尼隨父親遷往美國。1993年取得行醫執照,1999年開始創作,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其主要作品有小說《燦爛千陽》《徠群山回唱》等。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卡勒德·胡賽尼童年照
卡勒德·胡賽尼童年照
1965年卡勒德·胡賽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喀布爾女子學校的教師。
1970年全家隨父親外派到伊朗的德黑蘭,並於1973年舉家搬回喀布爾。同年,他母親生下了最小的弟弟。
1976年胡賽尼的父親在法國巴黎找到了工作,於是全家搬遷到巴黎,由於阿富汗政權極不穩定,全家就再也沒有回國。

教育經歷

1984年高中畢業,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后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

工作經歷

1993年取得了MD(行醫執照)后,成為一位內科醫生。

寫作經歷

2003年處女作《追風箏的人》問世后獲得成功,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
2006年胡賽尼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
2007年出版第二本小說《燦爛千陽》,由新人作家一躍成為受到廣泛認同的成熟作家。
2009年11月開始寫作《群山的回唱》,直到2012年10月才完成初稿,寫作歷時三年。
2013年該書首次出版。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作品類型出版時間
《追風箏的人》長篇小說2003
《燦爛千陽》長篇小說2007
群山回唱長篇小說2013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卡勒德·胡賽尼
卡勒德·胡賽尼
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喀布爾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的故事,將阿富汗君主制的終結、塔利班當權、“9·11”等政治事件融合在小說生活背景中。書中的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了戰爭、宗教、愛、愧疚、贖罪等人類永恆話題。第二本小說《燦爛千陽》被認為是“女性版《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女性如何在婚姻暴力、乾旱和貧窮中掙扎求生。《群山迴響》講述了一對兄妹在60年內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故事。圍繞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他們如何去愛,如何被傷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為彼此犧牲。小說探索了流亡、自我犧牲以及複雜的家族關係。家庭是胡賽尼寫作最重要的主題,《群山迴響》一書的寫作便始於家庭概念。
卡勒德·胡賽尼寫真
卡勒德·胡賽尼寫真
卡勒德·胡賽尼藝術照
卡勒德·胡賽尼藝術照
該書是以主人公完成救贖,成長為真正的男人,回歸本民族文化而結束的。因此,將它作為一本成長小說來看其文化色彩的話,無論對一個個體,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文化影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選擇、成長的軌跡,同樣影響著民族的價值。對個人而言,在成長中,有歡樂、有悲苦、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但本民族的文化在人的成長中,會像血液一樣自然地流淌在人的身體中,並留下深深的烙印。

獲得榮譽


榮譽類
▪ 2006 聯合國人道主義獎 (獲獎)
文學類
▪ 2014 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 (獲獎)
▪ 2008 比利時《Humo》雜誌“金書籤”圖書獎 (獲獎)
▪ 2006 法國ELLE雜誌讀者大獎 (獲獎)
▪ 2006 美國鮑威爾書店年度最佳圖書獎“帕德利獎” (獲獎)
▪ 2006 美國伊利諾伊州“亞伯拉罕·林肯圖書獎” (獲獎)
▪ 2006 加拿大魁北克書商協會“價值圖書獎” (獲獎)
▪ 2005 英國《觀察家報》年度最佳圖書 《追風箏的人》 (獲獎)
▪ 2005 美國地方劇院“文學生命獎” 《追風箏的人》 (獲獎)
▪ 2004 美國青年圖書館協會艾力克斯圖書獎 《追風箏的人》 (獲獎)
▪ 2004 南非圖書獎 《追風箏的人》 (獲獎)
▪ 2003 美國《娛樂周刊》年度最佳圖書 《追風箏的人》 (獲獎)
▪ 2003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年度最佳圖書 《追風箏的人》 (獲獎)
▪ 2003 美國鮑德斯(Borders)書店“原聲文學獎”虛構類作品獎 《追風箏的人》 (獲獎)
以上參徠考

人物評價


卡勒德·胡賽尼
卡勒德·胡賽尼
《邁阿密先驅報》:(卡勒德·胡賽尼)出生於阿富汗,在美國受教育,反而敢於擁抱被很多人視為過氣老梗的老式說故事藝術,不畏煽情催淚、安排巧合的劇情轉折,而這些都是被當代美國作家視為禁區的東西。……即使通俗與文學性的界線在此被模糊,至少人們很幸運擁有胡賽尼這樣的作家,擁有說故事的恢弘企圖,用(《燦爛千陽》)這部寬宏的小說為人們詮釋了他的文化和歷史。
About.com:胡賽尼對語言的表現能力有著非凡的鑒別力和控制力,總是能以極準確的描述來反映現實,同時又能引發讀者內心深層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