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群山回唱的結果 展開
  • 卡勒德·胡塞尼所寫短篇小說
  • 電影

群山回唱

卡勒德·胡塞尼所寫短篇小說

《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第三部小說,2013年5月21日在美國首發,出版5個月,銷量就突破300萬冊。榮獲美國亞馬遜書店2013年上半年最佳圖書、美國獨立書店排行第一、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暢銷榜首、書店店員首選推薦上半年度最佳小說、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夏季最佳圖書、ABC《早安美國》讀書俱樂部夏季最佳圖書。

《群山回唱》講述了一對兄妹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六十年悲歡離合。圍繞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他們如何去愛,如何被傷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為彼此犧牲。

這部小說形式類似短篇小說集,整部小說一共九章,分別由九個不同人物作為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小說不僅延續了胡塞尼一貫的悲傷和溫情風格,而且小說技巧更加豐富圓熟,被譽為胡塞尼迄今最具野心的一部小說。

內容簡介


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六十年悲歡離合。父子兄妹、表親繼母,他們如何去愛,如何被傷害,如何互相背叛與彼此犧牲。
1952年,阿富汗,貧窮的村莊沙德巴格。10歲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歲的妹妹帕麗經歷了一場可能永生難以挽回的骨肉分離。他們的媽媽在生帕麗的時候死於大出血,父親薩布爾是個賣苦力的老實人,勉強支撐著艱難度日。他無力拉扯兩個年幼的孩子,又給孩子們娶了個繼母帕爾瓦娜。帕爾瓦娜的哥哥納比在喀布爾一戶富裕人家裡做廚子兼司機,女主人妮拉一直無法生育。納比舅舅居間牽線,帕麗被賣給了妮拉,開始了新生活。
一連串的變故之後,便是一場接一場的戰爭。蘇聯人來了,戰爭爆發了;蘇聯人走了,軍閥們來了;軍閥們走了,塔利班來了;塔利班走了,美國人來了。國破家亡,故事的主人公被迫流散,此後的故事將續寫於喀布爾、加利福尼亞的聖何塞和法國的巴黎。

創作背景


2007年,胡賽尼在與聯合國難民署一同前往阿富汗時開始構思了《群山回唱》的情節。在這次旅程中,他從幾個村莊的老人那裡聽說了有貧困兒童在冬天被凍死的故事,並根據這些故事創作了小說的基礎情節:一個貧困的父親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被凍死而被迫做出痛苦抉擇,賣掉一個孩子。

人物介紹


阿卜杜拉(Abdullah)
出生於阿富汗,在虛構村莊沙德巴格(Shadbagh)長大。10歲時父親薩布爾(Saboor)因家庭貧困把阿卜杜拉視如珍寶的妹妹賣給喀布爾的一個富人家庭,之後他也離開了阿富汗,在巴基斯坦遊歷之後最終到了美國定居。他在開了一家阿富汗餐廳,結婚成家后,有了一個女兒。阿卜杜拉給女兒取了和自己妹妹相同的名字。在妻子逝世之後,阿卜杜拉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病,最終和妹妹重聚卻沒能記起她。
作者
作者
帕麗(Pari)
阿卜杜拉的妹妹,3歲時被父親賣給喀布爾的瓦赫達提(Wahdati)夫婦。她自幼和阿卜杜拉關係親密,但被瓦赫達提夫婦收養之後逐漸忘記了他,也忘記了自己的身世。在她的養父中風之後,帕麗跟隨養母到法國居住,在這裡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她收到了舅舅納比生前留給她的信,了解到自己是在納比的安排下被賣給瓦赫達提夫婦的。隨後她與阿卜杜拉團聚時,他卻因阿茲海默病已經忘記了她。胡賽尼自己解釋稱,這一段情節是和書中兄妹二人的父親講過的故事中一段“抹去記憶”的情節相呼應,而“記憶”本身既美好又殘忍。他坦承,這種重聚並不是人們所期待的。
帕爾瓦娜(Parwana)
阿卜杜拉和帕麗的繼母。她在沙德巴格出生,和自己的哥哥納比以及孿生姐姐馬蘇瑪(Masooma)一同長大。帕爾瓦娜總是嫉妒自己美貌的姐姐能獲得人們的偏愛。最終帕爾瓦娜把姐姐推下樹枝,馬蘇瑪因此癱瘓。帕爾瓦娜則受到罪惡感的折磨,開始照顧馬蘇瑪的生活。最終馬蘇瑪說服帕爾瓦娜,讓她把自己拋棄在荒野中自生自滅。隨後帕爾瓦娜嫁給了喪妻的薩布爾。
妮拉·瓦赫達提(Nila Wahdati)
年輕的阿富汗女詩人,因詩歌中的性暗示而出名。她異常美麗,對生活總是懷有不滿,嫁給了富有的喀布爾商人瓦赫達提為妻,但婚姻生活並不愉快。胡賽尼稱,這一角色很多方面的性格是根據自己1970年代在喀布爾參加父母舉辦的聚會時遇到的女性而創造的。這些女性中有很多人“長相美麗,性格很率真,性情中人……喝酒很隨便,而且吸煙”。在整個故事發生之前,她因病被切除了子宮失去生育能力,於是買下帕麗作為自己的女兒。在丈夫中風之後,她帶帕麗到巴黎定居,最後自殺身亡。胡賽尼表示,自己在創作這一角色時並不想刻意塑造一個“討人喜歡”的形象,只希望她“更真實”,“滿腔怒火、有雄心、有洞察力、脆弱而自戀”。
納比(Nabi)
是帕爾瓦娜和馬蘇瑪的哥哥。他在整部小說的其他角色掩蓋下顯得並不起眼,然而瓦赫達提夫婦收養帕麗這一關鍵情節正是在他的安排下發生的。他被瓦赫達提先生僱用作司機,隨後逐漸愛上了妮拉。在了解到妮拉因為沒有孩子而鬱鬱不樂之後,他安排薩布爾把帕麗賣給她,希望藉此贏得她的芳心。妮拉在丈夫中風后帶帕麗前往巴黎,納比也放棄了追求妮拉的念頭,留下來獨自照顧自己的老闆。隨後他發現瓦赫達提先生暗戀自己已久,雖然一時難以接受,但還是留下來陪伴他度過餘生。之後一直住在瓦赫達提的房子內,塔利班垮台後把房子免費租給了來阿富汗提供醫療援助的外國醫生。
阿姆拉·阿德莫維奇(Amra Ademovic)
來自波斯尼亞的護士,塔利班政權垮台之後,她來到阿富汗的一家醫院工作。在此期間她一直看護一個受重傷的阿富汗孤兒羅詩(Roshi),後來又收養她作女兒。胡賽尼稱這一角色是他在全書中最喜愛的角色之一,她的形象代表了來到阿富汗的外國醫療援助工作者。2003年,胡賽尼在阿富汗期間,他遇到很多人為了援助阿富汗而離開原本舒適的生活,因此希望創造這個角色向他們致敬。他形容這個角色在戰爭中“見過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然而卻保持了最大的同情和慈悲之心”,而且“很有街頭智慧,很聰明而且為此而自豪,而且誠實到近乎殘忍的程度”。
伊德里斯(Idris)
美籍阿富汗裔醫生,納比和瓦赫達提鄰居家的兒子,蘇聯入侵期間全家逃離阿富汗。2003年和自己自戀而幼稚的堂兄弟鐵木爾(Timur)一同回到阿富汗希望要回家族留下的土地。在阿富汗期間,他遇到了羅詩,被她的悲慘境遇打動,和她成為了朋友。他於是計劃要出錢資助羅詩前往美國進行手術治療,但回到家之後便失去了幫助她的動力。故事中還透露最後是鐵木爾出錢資助了羅詩的手術。胡賽尼解釋稱伊德里斯的故事中有一部分是他基於自己的經歷創作的,他希望通過這一個外籍阿富汗人的角色表現自己作為流亡阿富汗人的經歷,以及和本土阿富汗人之間的差異。
馬科斯·瓦爾瓦里斯(Markos Varvaris)
來自希臘蒂諾斯島的整形外科醫生。他的童年好友薩麗婭(Thalia)因被惡犬襲擊而面部受傷,又接受了粗劣的整形手術被毀容。這也最終激勵他成為整形外科醫生,又帶著薩麗婭的照片環遊了世界,在全球的發展中國家做醫療志願者。2002年,他在阿姆拉的邀請下前往了阿富汗幫助當地兒童,在這裡與納比相識。
阿德爾(Adel)
阿富汗戰爭犯的兒子,父親靠販毒牟取暴利,在當地很有權勢,把沙德巴格改造成了“諾維薩德巴格”(Shadbagh-e-Nau)。阿德爾在諾維薩德巴格與世隔絕的豪宅中長大,一直目睹父親捐錢幫助他人、建造學校,以為父親是戰鬥英雄。當了解到父親的真實惡行之後,他受到巨大打擊,內心極度痛苦。但最終還是意識到自己將“將逐漸地,難以察覺地接受這個新的身份”,儘管在“此時此刻,它還像濕透的毛衣,讓他感到刺痛”。

獲得榮譽


榮譽
美國亞馬遜2013年度選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2013最佳圖書”、網店編輯首選推薦;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2013最佳圖書”;
美國獨立書店暢銷榜首;
巴諾書店暢銷榜首、書店店員首選推薦、上半年度最佳小說;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夏季最佳圖書;
ABC《早安美國》讀書俱樂部夏季最佳圖書;
第一財經日報 2013年度好書。

作品鑒賞


卡勒德·胡賽尼認為《群山回唱》的主要主題是失去、痛苦、記憶、愛和親情。阿卜杜拉和帕麗的骨肉分離是“全書的核心”。故事中的兩人後來都成為了“時間流逝的受害者”:哥哥阿卜杜拉一直懷念帕麗,人生的大部分時光都為她痛苦不已;而妹妹帕麗在離開哥哥之後則將他淡忘。然而在故事的最後,帕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記起阿卜杜拉並在美國與他重逢時,阿卜杜拉卻患上了阿茲海默症,已經忘記了妹妹。胡賽尼表示,“這個問題已經被提過很多次:‘回憶’究竟是一種福氣,保護著你珍愛的一切;還是一種詛咒,讓你不斷重現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經歷過的艱辛、掙扎和悲痛。”這一系列事件的組合使得《群山回唱》“有點像一個徹底顛覆的童話故事”,“開頭是痛苦的分離,而結尾則是感人的重逢”,然而整個故事和最終的重逢“並不完全符合讀者的期望”。但胡賽尼認為這“正像人生一樣”。他同時還認為自己的這部作品和前兩部作品《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一樣,都是與“愛”相關的故事,但並非傳統意義上一男一女之間的浪漫愛情,更多的是人們意想不到的角色之間萌發的愛和感情,在出乎意料的環境下產生的熱烈情感。
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分會官員、專欄作家拉菲婭·扎卡利亞(Rafia Zakaria)在書評中寫道,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相伴相生的愧疚和感恩也是這部小說的明顯主題。例如帕爾瓦娜和孿生姐姐馬蘇瑪這對“普通的姐妹之間辛酸的故事”中,帕爾瓦娜“把美麗的姐姐推下樹枝這一復仇之舉,造成了一生的道德負擔”。二人都從此帶上了枷鎖:姐姐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而妹妹也在照顧姐姐飲食起居的同時,深深明白自己正是造成這一切不幸的根源,內心因此瀕臨崩潰。扎卡利亞還認為,“依賴”的主題在納比的故事中也得以延續,他促成了瓦赫達提夫婦領養帕麗,又獨自一人悉心照顧自己中風癱瘓的老闆。胡賽尼以細緻的描寫,表現了納比照料瓦赫達提先生時的貼心,也深入探討了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間的道德難題。

作品評價


1. 紐約時:《群山回唱》是胡賽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說。比《追風箏的人》更流暢、更有野心,敘事上比《燦爛千陽》更精巧。
2. 美國亞馬遜“最佳選書”推薦語:這本書穿越了戰爭、離別、生死、謊言以及愛情,向我們一再展示了人們的選擇——即便是看起來最無私的選擇,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部分。這是大師的傑作。
3. 美聯社:我下決心讀《群山回唱》時不要流淚,但我剛看了20 頁就失敗了。等看完最後一頁,我號啕大哭。是的,他的新作沉浸在悲傷和絕望當中,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一縷偶然而至的希望之光。
4. 《紐約時報》角谷美智子:《群山回唱》抓住了他早期小說中許多相同的主題: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往事對現實的糾纏,並以同樣的興味描繪出兩個世界之間的中間地帶,一個是異彩紛呈的寓言的世界,另一個是更模糊,也更為陰暗的現世。
胡賽尼先生成功地將書中人物的生活融入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合唱曲中,這既是他對人物內心生活有深刻了解的證明,同時也是他作為一個老派小說家之實力的確證。
5. 《人物》雜誌:《追風箏的人》作者的新書是一部關於犧牲、背叛和親情力量的傳奇。這部小說比《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更壯闊,它跨越了三代人,將流亡者和救援人員、父母和子女、醫生和毒梟的故事相互交織。胡賽尼展示出,人對自己本該守護的東西,會何其輕易地加以惡待和拋棄。但他最終成功彰顯了家庭的力量和親情的永恆。
6. 《洛杉磯時報》:胡賽尼的新作《群山回唱》文筆優美,技巧圓熟,跨越將近60 年的阿富汗歷史,審視了一次絕望之舉給兩個幼小生命留下的創痛,它所導致的連串後果。小說雖然充滿了令人心痛的悲情,卻洋溢著愛的輝光:經久的兄妹之情;齟齬不斷卻緊密相連的表親之情;暗自親昵、終至密友的主僕之情;以至一位醫生、一位護士對戰爭受害者的承諾。為了強調愛的重要與偶然,胡賽尼以一個夢中的場景收尾,回憶往昔,已逝的幸福尤為珍貴,因為我們知道它多麼脆弱。
7. 《歐普拉雜誌》:《群山回唱》的開篇如雷貫耳。關於愛的局限,胡賽尼提出了許多重要而艱深的問題。他似乎想說,愛是最偉大的槓桿,超越語言、階級和身份。在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中,無人能夠免於愛的衝擊。
8. 《娛樂周刊》:胡賽尼通過他的第三本、也是他迄今最具野心的小說,清楚地表明,他無意止步於現有的盛名。胡賽尼所有的熱點皆在其中——鄉愁,精妙的細節,必然的成功——無論從地域還是情感上而言,《群山回唱》都比他此前的作品覆蓋更廣。直到胡賽尼將小說進行到令人痛惜的結束,你才會充分欣賞他的成就。
9. 《華盛頓郵報》:我不是那種容易在讀小說時動感情的讀者,但是胡賽尼的新書《群山回唱》讓我才看到四十五頁就熱淚滾滾……在這樣的短評里很難做出足以匹配這部作品的評價。我想講述的東西有整整一打。不過,我要強調的只有一點:胡賽尼又再次回到到暢銷圖書排行榜了。
10. 《今日美國》:胡賽尼在小說——包括《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特別是純熟的新作《群山回唱》——中所展現的天才,就是運用靈巧的手法展現和傳達一個地區的本質。《群山回唱》是一部精美的小說,不論你身處何處,只要對存在的意義感興趣,就都必須閱讀它。
11. 《舊金山紀事報》:胡賽尼的作品充滿了自信與魅力,當他闊步前行,結果令人振奮。
12.《波士頓環球報》:胡賽尼再次將他深情書寫的阿富汗放在舞台中央,述說歡樂、悲傷與背叛是如何讓數個家庭聚散離合。然而這回他擴展了自己的觀察,描繪了身份認同感是如何影響人物的抉擇和在異鄉的生活。
13. 《邁阿密先驅報》:本書極具可讀性,作者用細緻入微且詩意的語言探察人物的靈魂。《群山回唱》相較前兩部作品達到了更高的水平,這標誌著這位極富天賦的故事講述者持續不斷地成熟。
14. 《聖路易斯郵報》胡賽尼完美地鋪敘這個以阿富汗和巴黎為背景的故事。關於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後,胡賽尼才交代了隱情:他一直牽念著失散已久的妹妹,並希望能夠重聚。阿卜杜拉說:“她是那麼完美。”這句話也能用來評價此書。
15. 《奧斯汀紀事報》:憑藉內省和完美的節奏,胡賽尼巨細靡遺地描摹每一絲感受。他巧妙地編織各種元素:人性弱點、善良的天性、堅韌、寬恕、妒忌、友誼和歡樂。他的敘述從來不會粉飾:生活的無情被揭示,人們按照本來的面目出現在作品里,不論善惡。
16. 《星期日獨立報》:極具價值的新作。胡賽尼作為故事講述者的那種超凡能力使其勾勒出神話寓言般的普世意義。在發掘人類經驗的真諦時,胡賽尼深入開拓,奉獻出閃耀的鑽石!

作者簡介


胡塞尼
胡塞尼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1965年生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后隨父親遷往美國。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系,現居加州。著有小說《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
“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胡賽尼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他還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為阿富汗的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