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媒體

網際網路媒體

“網際網路媒體”又稱“網路媒體”,就是藉助國際網際網路這個信息傳播平台,以電腦、電視機以及行動電話等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網際網路媒體相對於早已誕生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而言,又是“第四媒體”。從嚴格意義上說,網際網路媒體是指國際網際網路被人們所利用的進行新聞信息傳播的那部分傳播工具性能。

簡介


基於對網際網路媒體概念的界定,鑒於“國際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和“網路媒體”等不同稱謂之間實質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我們主張分語境使用,在計算機與信息科學領域上及社會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網際網路”;而在新聞信息傳播領域,則以使用“網際網路媒體”為宜,也可稱為“網路媒體”。

特徵


數字化

網路媒體是真正的數字化媒體。數字化是網際網路媒體存在的前提。正像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一樣,比特是構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單元。在網際網路上無論是文字、圖像、聲音,歸根到底都是通過“0”和“1”這兩個數字信號的不同組合來表達。這使得信息第一次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形式上獲得了同一性。數字化的革命意義不僅是便於複製和傳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間的相互轉換,如將文字轉換為聲音。

全球性

就範圍而言,與傳統媒體的傳播相比,網路傳播的範圍更廣,具有一種全球性。這種全球性,實際上也表明了網路的傳播具有一種開放性的特徵。這就意味著我們使用的這個網路,不管是誰發明了它,都是屬於全人類的。這種“全球性”並不是一個政治口號,而是有技術保證的。網際網路的結構是按照“包切換”的方式連接的分散式網路。因此在技術的層面上,網際網路不存在中央控制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可能存在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來完全控制網際網路的問題。反過來,也無法把網際網路封閉在一個國家之內——除非這個國家不打算建立網際網路,而是要建立別的什麼網路。
網際網路媒體是一種名符其實的全球化傳播媒體。其全球化特徵主要體現在傳受雙方,即信息傳播的全球化和信息接受的全球化。網際網路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範圍多限本地、本國的束縛,其受眾遍及全世界。網際網路媒體的這一特徵,有利於地方性媒體和全國性媒體、弱勢媒體與強勢媒體的競爭。甚至個人網站亦可以在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網民關注的對象。

多樣性與無限性

這是指網路媒體在信息傳輸量上具有無限的豐富性;在信息形態上具有紛繁的多樣性。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在單位時間(節目)和空間(版面)中所傳播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而網際網路媒體貯存和發布的信息容量巨大,有人將其形象地比喻為“海量”。

可存儲、易複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龐蒂曾指出:信息社會,其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比特與原子遵循著完全不同的法則。比特沒有重量,易於複製,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在它傳播時,時空障礙完全消失。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低;比特可以由無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高。

易檢索

網際網路媒體通過超文本鏈接的方式,將無限豐富的信息加以貯存和發布,用戶可以很方便地輸入關鍵詞進行資料檢索。

傳受關係特徵


多元性

網際網路媒體的多元性特徵,首先表現傳播主體上,在網際網路媒體世界,不是專門的新聞傳播機構一家獨有,從網路屬性上講,政府、企事業網站乃至個人網站都有能力可以發布新聞,成為傳播新聞的主體。其次,網際網路媒體的全球化特徵,決定其文化的多元性,它通過超鏈接,超文本的手段,運用數字技術,將全球文化用網路的方式聯結在一起。第三,網際網路媒體的傳播方式也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傳播媒體的傳播方式一般是點對面的傳播,而網際網路媒體除了點對多即網站向網民、某一網民向不特定的其他網民發布信息這一方式之外,還有點對點即網民通過網路向其他某個網民發電子郵件的方式,眾多網民向某一個網站發送信息、反饋意見的多對點方式,以及網上聊天室、電子公告牌等多對多的傳播方式。

自由性

受眾可以在自己許可的時間與地點上網,接受信息,消化信息。

個性化

從這個意義上看,網路媒體的傳播,是真正個性化的傳播,它的內容的設計,大多是出於受眾的個體需要。因此,有人說網際網路媒體傳播最溫馨,最具有人情味。

特點


迅捷性

網際網路媒體傳播速度快捷,信息來源廣泛,製作發布信息簡便。因此,網際網路媒體可以隨時發布新聞,尤其是在報道突發性事件和持續發展的新聞事件,網際網路媒體的“刷新”更換功能比傳統媒體的“滾動播出”更勝一籌。網路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如中國大使館被炸、中美就中國加入WTO問題籤訂協議等。還如新浪網對悉尼奧運會的報道等。因此,網路媒體在新聞傳播上,又表現出一種實時傳播的特徵。

多媒體化

網際網路媒體整合了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介的優勢,實現了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傳播符號和手段的有機結合。

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網際網路媒體帶來了傳受雙方的雙向互動傳播。自從國際網際網路出現后,公眾與媒介的傳受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對這種變化有詳細而形象的描述:“數字化會改變大眾傳播媒體的本質,‘推’(pushing)送比特給人們的過程將一變而為允許大家(或他們的電腦)‘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過程。這是一個劇烈的變化,因為我們以往媒體的整個概念是,通過層層的過濾之後,把信息和娛樂簡化為一套‘要聞’或‘暢銷書’,再拋給不同的‘受眾’。”由“推”到“拉”不僅僅是一個動作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把網上信息變成一個世界範圍的“信息超級市場”,網民在其中可按自己意願各取所需。

發展前景


中國網際網路媒體的現狀
中國自1994年接入網際網路之後,國內的眾多的新聞媒體也開始關注並介入網路。許多新聞媒體開始發展自己的網路版或電子版。1995年1月12日,《神州學人》雜誌開中國出版刊物上網之先河。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首先開通網路版,成為新聞上網的先行者。之後,1996年10月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建立自己的網站,1996年12月中央電視台建立自己的網站,以及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上網,標誌著中國新聞媒體的網路化進程邁向新的一步。
自1995年以來的5年時間,中國各類新聞媒體上網的數量飛速增長。至1999年底,中國上網報紙近1000家,上網的廣播電視機構近200家。目前國內有獨立域名的網上報紙占報紙總數的42.6%;上網的全國性報紙56種,佔全國性報紙總數211種的26.5%;全國性報紙中1/4強已經在網際網路上安了家。網民人數也迅速增長,至2000年12月,已擁有網民2100萬。
中國網路新聞媒體大體形成三種模式,一是《人民日報》網路版模式,即傳統媒體的網路版模式。這一模式早先只是簡單地把傳統媒體上的內容拷貝到網際網路上,很少顧及網際網路自身的特性。這方面有了很大改觀,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它們儘可能地摘掉“網路版”的帽子,如《人民日報》網路版現改稱為“人民網”,新華社網路版改稱為“新華網”等。它代表了單一的傳統新聞媒體尋找網路化發展進程中的途徑與規律的模式。第二種是千龍新聞網模式,即以千龍新聞、上海東方網為代表的網路新聞傳播媒體。這類網際網路媒體,依託於地方性傳統媒體的聯合,並試圖按現代企業的規則運營。第三種是新浪網模式,是以新浪網站為代表的綜合性商業網站獲得發布新聞的權利,登載新聞的一種新型網路新聞傳播媒體。這類網站在我國網路媒體發展之初的表現引人注目。
中國網際網路媒體的發展前景
中國的網路新聞媒體,作為一個嶄新的傳播領域,正在拉開新聞傳播的世紀序幕。當前各類網路媒體所進行的各種探索,從發展的角度看,都具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如果一定要對中國網際網路媒體的發展前景做出某種預言,那麼,應當從中國國情出發,從業已形成的各種現實因素以及世界網路媒體發展的趨向中去把握。由此言之,未來中國的網際網路媒體已經顯現出以下前景和趨勢:
1、已經形成的三種現有模式,將繼續發展,並著力探索網路傳播的規律和方向。在新聞信息的原創性上下功夫,逐漸壯大“第四媒體”的實力和特性,滿足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需要。
2、事業發展與體制創新結合,呈現在新體制基礎上運作的媒體新景觀。特別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派生出來的網路媒體,沒有體制創新作保證,新媒體的運行將舉步維艱。
3、法制化管理與資本化運作相結合,出現規範與整合的局面。2004年10月以來國家頒布的幾個有關網際網路的重要法規,如《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際網路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網際網路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電信條例》以及《網站名稱註冊管理暫行辦法》等,是直接規範中國網路媒體的法規,將會對網際網路發展初期“沒有規則的遊戲”狀況發生重大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將調整我國網路媒體的現有格局,促進我國網路媒體新格局的發展。同時,在法制管理的軌道上,探索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發展道路,加強資本化運作的力度;網路媒體將以兩種面目出現,一是在絕對控股的條件下引入公眾股,在國內證券市場上市;二是由國家擁有或由國家控股的網路公司來收購或兼并在傳媒業有競爭優勢的媒體,然後在證券市場上市。當然,其中無論哪一種模式,中國政府在裡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
4、網路媒體的真正本性日漸顯現。在網路技術日益發展、寬頻運用逐漸推廣以及國際網路化信息浪潮的推動下,不遠的將來,交互電視、多媒體傳播等將為人們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利用、相互融合勢在必然,在融合基礎上,傳統媒體找到更生之路,網路媒體的發展也獲得強大的新聞人才競爭優勢,壯大開發與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