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農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下轄鎮

忙農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地處寧城縣南部。

解放初期,忙農鎮一帶屬寧城縣第十區;2006年,榆樹林子鄉併入忙農鎮,鎮政府駐地遷至前三家村。截至2018年末,忙農鎮戶籍人口為40443人。2019年,忙農鎮下轄15個行政村。 

忙農鎮位於寧城縣,全鎮耕地面積106701畝,40443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2003年GDP總量為79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10元。所轄18個村為:三家、大馬架、東溝丘、小忙、石橋子、劉營子、潮洛海溝、坤頭、王官、西溝丘、驛馬吐、小馬架、扎蘭、唐神廟、三座廟、西新地、大忙村,寧城縣忙農鎮擁有豐富的高嶺土資源,探明儲量在6000萬噸以上,資源豐富,生料SIO2含量達49.79%,AI203含量達35.12%,其它成分含量均符合工業要求,並且礦層穩定,質地優良,具有很好的開發利用價值。

歷史沿革


鄉鎮概況

忙農鎮位於寧城縣南部,距縣政府駐地天義鎮15公里。全鎮平均海拔700米,屬丘陵地區。全鎮總面積292平方千米,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18公里,地處北緯41°16′。北連天義鎮,南接五化鎮,東部、東南部分別與遼寧省建平縣、凌源市接壤,西與必斯營子鎮相接,西北隔老哈河與大雙廟鎮大明鎮相望。306國道、老306線貫通南北,交通便利。全鎮轄15個行政村,195個村民組,總人口40443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全鎮耕地面積12.77萬畝,林地10.04萬畝。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精準施策,積極落實產業項目,實施易地搬遷,落實教育扶貧、金融扶貧、生態補償等社會扶貧政策,加強社會保障兜底,採取入股分紅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60戶6052人,未脫貧181戶482人,已脫貧1297戶3862人,穩定脫貧482戶1708人。

地名由來

忙農營子,蒙古語“茫尼古達”的諧音而得名,為蒙古族部落名稱。

建置沿革

解放初期,屬寧城縣第十區。
1956年,成立忙農營子鄉。
1958年,改為忙農營子公社。
1968年,改稱忙農營子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3年,改忙農營子鄉。
1999年,忙農營子鄉改忙農鎮。
2006年,榆樹林子鄉併入忙農鎮,鎮政府駐地遷至前三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忙農鎮地處寧城縣南部,東與遼寧省建平縣沙海鎮、凌源市萬元店鎮相鄰,南與五化鎮接壤,西與必斯營子鎮相連,北與天義鎮毗鄰,距寧城縣政府15千米, 區域總面積2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忙農鎮地處內蒙古高原丘陵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分為東北部為平川區,西南部為丘陵區;境內最高峰駱駝鞍山位於叢杖子村,海拔848米;最低點位於東窪子村,海拔576米。 

氣候

忙農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年溫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較少,大陸性強;多年平均氣溫7℃,1月平均氣溫-10℃,7月平均氣溫22.2℃;無霜期年平均135天;年日照時數2701小時,年總輻射101.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451.1毫米,年平均降水天數為70天,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水文

忙農鎮境內最大河流為老哈河,從西向東流經境內東窪子村、大榆村,長12.35千米,流域面積69.6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忙農河。 

自然資源


忙農鎮資源豐富。轄區內已探明地下礦藏資源有鐵、膨潤土、高嶺土等,主要分佈在東溝丘村、劉家營子村、坤頭村、西箭村和三家村。其中,膨潤土儲量10億噸、高嶺土儲量5億噸、鐵礦佔地面積4700畝,可開採量5億噸。其他自然資源有硅石等,主要分佈在西箭村,儲量2565萬噸。

行政區劃


2011年,忙農鎮下轄15個行政村:前三家、小榆樹林子、大忙農營子、小忙農營子、東溝丘、從杖子、坤頭、大二十家子、王官營子、劉家營子、東扎蘭營子、東窪子、唐神台、大榆樹林子、西箭;下設195個村民小組。 
2019年,忙農鎮下轄15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前三家村。
忙農鎮區劃詳情
大忙農營子村王官營子村唐神台村東扎蘭營子村小忙農營子村
東溝丘村劉家營子村坤頭營子村前三家村小榆樹林子村
大榆樹林子村東窪子村叢杖子村大二十家子村西箭村

經濟


忙農鎮
加強領導,提供組織保障。寧城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肉牛產業專項推進領導小組,各有關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肉牛產業工作組織,由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縣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工作責任狀,把各項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鄉鎮,並將任務指標的完成情況作為鄉鎮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目標,嚴格考核。在專項推進工作中,縣、鄉政府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經常深入生產第一線,檢查指導工作,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確保了肉牛產業專項推進工作的順利實施。大力扶植,提供資金保障。在肉牛產業推進工作中,寧城縣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肉牛產業專項資金的投入。通過建設標準化棚圈、購進飼料加工機械等,提高養殖戶舍飼育肥的能力和水平。寧城縣委、縣政府在11個鄉鎮養殖小區,對肉牛產業投入補貼資金300萬元,建設標準化棚圈4萬平方米。
搞好服務,提供技術保障。為了加大肉牛品種改良工作力度,實現舍飼育肥,寧城縣適時召開了有125名改良技術員參加的家畜改良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暨改良技術研討培訓班,對肉牛冷配工作進行總結,對先進畜牧技術人員進行表彰。在肉牛技術培訓過程中,學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實現了技術水平的共同提高。上半年,全縣共規範完善肉牛冷配站點140處,冷配基礎母牛2.1萬頭,情期受胎率達到95%以上,位居全市第一。同時,全縣先後舉辦了40多次肉牛舍飼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民達6000多人次;改良協會也積極開展“一幫二”活動,即每個會員除了要自己加強學習外,還要聯繫兩個養殖戶,通過技術指導,抓出典型,以點帶面,形成“良種+良養”的科學飼養模式。

綜述

2011年,忙農鎮財政總收入877萬元,比2010年下降61.9%。2011年,忙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010元。 
2018年,忙農鎮有工業企業32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 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4個。 

農業

2011年,忙農鎮農業總產值50697萬元,比2010年增長45.6%。忙農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穀子、高梁為主。2011年,忙農鎮生產糧食64908噸,其中玉米54320噸,穀子4586噸,高梁6002噸。忙農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忙農鎮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122畝,產量113噸,其中芝麻2噸;蔬菜種植面積2.2萬畝,產量91362噸。忙農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忙農鎮生豬飼養量3.9萬頭,年末存欄0.7萬頭;羊飼養量2.4萬隻,年末存欄0.8萬隻;牛飼養量4.7萬頭,年末存欄1.7萬頭;家禽飼養量9.6萬羽。2011年,忙農鎮生產肉類4327噸,其中豬肉1766噸,牛肉2006噸,羊肉253噸,禽蛋620噸,鮮奶628噸。2011年,忙農鎮水果種植面積0.18萬畝,產量93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其中蘋果50噸,梨30噸。 
2019年,忙農鎮新建劉家營子萬頭肉牛小區、東溝丘5000頭肉牛養殖小區、小榆扶貧產業園(容納肉牛2000頭)、大忙2000頭肉牛養殖小區、王官村2000頭肉牛養殖小區。
畜牧產業
在肉牛產業推進工作中,寧城縣以東方万旗肉牛產業公司為龍頭,規劃、建設3個現代化肉牛產業園區。
一是以八里罕鎮為重點的平雙公路沿線的肉牛產業園區,發揮八里罕鎮盛產酒糟的資源優勢;
架子牛
二是忙農鎮肉牛產業園區,以306國道沿線的秸稈養牛自繁自育為主,以抓大戶、建小區為重點,突出規模效益;
三是東方万旗肉牛產業園區,依託東方万旗蒙力肉牛場和健力肉牛場的基礎帶動,提高架子牛和後備母牛的自給能力,突出大規模、大群體的高效益。通過園區建設,大力推進現代肉牛產業發展,擴大基地規模,提升產業效益。對已經成型的5處肉牛交易市場進一步強化了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寧城縣畜牧信息、電視、媒體等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帶動能力。寧城縣八里罕、鐵匠營子、必斯營子肉牛市場集市每日交易量均達到500頭以上,特別是八里罕肉牛市場與林西統布鎮遙相呼應,在赤峰形成南北對應之勢。

工業

2011年,忙農鎮工業總產值6.49億元,比2010年增長0.91%。2011年,忙農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職工667人,工業增加值比2010年増長10.8%。 
2018年,忙農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49億元,工業項目招商引資完成4.01億元,其中新引進項目3.56億元,續擴建技改項目4500萬元。2018年,忙農鎮工業企業已發展到32家,其中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企業5家。截止2018年末,忙農鎮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2.14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06億元。 

金融業

2011年末,忙農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4億元,比2010年增長82%;各項貸款餘額0.8億元,比2010年增長15%。

交通


忙農鎮有306國道過境,從前三家村至唐神台村,總長8.5千米。2011年末,忙農鎮有縣鎮級公路10條,總長195千米。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忙農鎮有小學7所,初中2所,在校生2198人,專任教師44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忙農鎮教育經費達0.33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0.32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0.02億元、分別比2010年増長30.98%、30.98%、32.479%、9.4%;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94.6%,比2010年的提高了1.1個百分點。 
2018年末,忙農鎮有小學3所,幼兒園3所,教師179人,在校學生1730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忙農鎮有體育場地12處;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東溝丘村農民運動會;2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忙農鎮有40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30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27%。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忙農鎮有衛生院2個;病床3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9張,固定資產總值86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5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34人、註冊護士0.06人。2011年,忙農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6萬人次。2011年,忙農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5/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3.1%。 

社會保障

2011年,忙農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80戶,人數178人,月人均305元,比2010年增長30.2%;城市醫療救助2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02人次,共支出91.0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08戶,人數2702人,支出385.9萬元,月人均119元,比2010年增長30.2%;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24人,支出15.91萬元,比2010年增長13.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32人,支出33.42萬元,比2010年增長10.2%;農村醫療救助43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02人次;農村臨時救濟800人次,支出24.0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4.27萬元,比2010年增長34.9%;社會福利費18萬元,比2010年增長10%;有社會服務單位1個,床位40張。

資源開發

忙農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工作,08年初將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工作列為黨政工作目標之一,納入一把手工程具體抓,抓具體。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視農村實用人才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第一資源。幾年來,忙農鎮始終圍繞產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緊緊突出一個“穩”字,圍繞一個“實”字做文章,真正把實用人才用在刀刃上。
冷棚
一是確定農村實用人才開發重點村。作為全鎮的人才開發工作重點村,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努力開發農業產業方面的實用人才。不斷加大培養力度,目前新增加經營管理類人才18個,經紀人10個,科技示範帶頭人5個。全村從2011年計劃種植大蔥2700畝,土豆3500畝,冷棚50畝,溫室蔬菜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1000畝。在規劃建設東溝丘村的基礎上,把發展產業基礎條件較好,群眾積極性較高的大榆村、三家村列為重點村進行培養。為了使重點村起到示範帶動作用,鎮黨委政府舉辦了120餘名鎮村幹部參加的人才開發重點村建設培訓班,並利用鎮有線電視台自辦頻道擴大宣傳,在顯要位置張貼標語20餘條,在全鎮營造了“人人關心人才發展、人人參與人才發展、人人支持人才發展”的濃厚氛圍。
二是積極開展“三學、三比、三領先”創建活動。三學即學科技、學文化、學楷模;三比即比成績、比貢獻、比美德;三領先即領先奔小康、領先搞創新、領先講文明。通過活動的有效開展,切實提高了農村實用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了他們致富的科技本齡和水平,營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三是以結隊共建活動為載體,加快人才開發步伐。立足優化招商環境,推進企業與駐地村結隊共建活動的深入開展,全鎮有3家企業與人才開發重點村結隊共建,即:遵聯公司與東溝丘村結隊共建,充分發揮企業產品銷路廣,信息靈的優勢,重點在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上下工夫,實現膨潤土銷到那裡,經營管理人才就走到哪裡,無公害市場就打到哪裡;首鑫源鐵礦與西箭村結隊共建,企業計劃每年為村投資20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村級實用人才的培養選拔。和盛礦業公司與三家村結隊共建,發揮三家村位於鎮政府所在地的優勢,圍繞小城鎮建設作文章,在化解農村剩餘勞動力,發展第三產業上搞突破,力爭把三家村打造成城鎮化的新農村。

計生服務

計劃生育
忙農鎮是寧城縣的人口大鎮,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忙農鎮由原來的24個村合併為15個,合併后的村面積增大,人口增多,加上居住比較分散,給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為了避免工作斷檔和管理失控,忙農鎮採取合村人不撤的辦法,把合村前的村級專職工作員全部保留下來。並在管理上堅持“五不變”原則,即工作職能不變,工資待遇不變,聘用年限不變,原管轄區域不變,兌現責任制獎懲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