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
劉光第詩作
《夢中》是清代詩人劉光第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寫詩人自己在夢中參加抗擊法國侵略軍進犯越南的戰爭,揭露了投降派的可恥面目,表達了愛國理想幻滅的痛苦。此詩構思新穎,語言運用巧妙,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夢中
夢中失叫驚妻子,橫海樓船戰廣州。
五色花旗猶照眼,一燈紅穗正垂頭。
宗臣有說持邊釁,寒女無心泣國讎。
自笑書生最迂闊,壯心飛到海南陬。
①失叫:失聲喊叫。
②橫海:渡海。樓船:古代用以作戰的高大船隻。廣州:指廣州灣,在廣東湛江市東。
③五色花旗:指敵艦上懸掛的各種顏色的旗幟。猶:還。照眼:在眼前晃動。
⑤寒女:《列女傳》載,春秋時魯國漆地有一女子,過時未嫁,倚柱嘆息。鄰婦問她是不是想嫁人。她說:“吾憂魯君老,太子幼。”鄰婦說:“此卿大夫之憂也。她說:“魯國有患,君臣父子皆被其辱,婦人獨安所避乎?此處用於詩人自喻。
⑥迂闊:死板,固執。
⑦海南:指南海,即抗法前線。陬(zōu):角落。
夢中失聲喊叫驚醒了妻子,戰艦林立抗擊法軍激戰在廣州。
醒后五色旗幟還在眼前閃亮,看到的卻是結著燈花的殘燭。
宗臣振振有詞為其投降政策辯護,百姓還有什麼心思為國事痛哭。
自笑書生思想迂遠不切實際,壯心仍然飛到炮聲隆隆的南海陬。
此詩作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中國軍隊雖然在鎮南關和臨洮兩個戰場上大敗法軍,但由於李鴻章等當權者奉行妥協政策,迫不急待地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和約這場戰爭終以“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而宣告結束。詩人對此事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首句突兀而起,說夢中失聲大叫驚醒妻子。何事令詩人夜半驚呼,如此心神不定。次句一言道破,原來夢中去參加了抵禦帝國主義入侵的海戰。詩人的夢魂在廣州灣阻擊敵艦。此時雖已夢回人醒,然入侵者船艦上的各色旗幟似乎還歷歷在目,環視四周,一燈如豆,始知殊死的激戰不過是一場夢幻。“五色花旗”點明交戰的對方是入侵的帝國主義。“一燈紅穗”則正與此形成強烈對照,說明現實與夢境的截然不同,並逗起下面的感慨。“宗臣”兩句為反語,意謂世所宗仰的大臣們自有安邊定國之方,何用我等普通百姓杞人憂天。這是詩人的憤激之言,譏刺當政者懦弱無能,奉行妥協政策,而自己雖人微言輕,但也不能不為國擔憂。
尾聯承接頸聯,既然國事有大臣們掌握,而自己的夢魂夜半猶來到南海,參加海戰豈不是書生的迂闊之想。詩人雖以調侃自嘲的筆墨結束全詩,但一種內心深沉的悲痛已顯然可見他願以血肉之軀來保衛國家的海疆。正是由於最高統治集團的需弱無能,導致了現實的令人痛心疾首所以詩人夢系魂縈,不能忘情國家的興亡成敗,壯心飛向那遙遠的南海。
題為“夢中”,實由夢而逗出自己對時事的憂傷和對大臣們的譏諷但用了正話反說的手法,所以表面是自嘲而實則針砭時局,令詩意含蓄委婉,然詩人的一腔激情並不因此而減弱。詩以亦夢亦真,亦莊亦諧的格調出之,而無限深意見於言外。
中國李白學會理事吳明賢:這首詩以“夢境”的形式對以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感慨自己報國無門,抒寫了抗敵的“壯心”。構思獨特,而富於想象。(《近現代詩詞》)
劉光第(1859—1898年),字裴村,四川富順人。清末維新派的愛國詩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緒進士,授刑部主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預新政。戊戌政變時被殺害。能詩文,善書法。有《介白堂詩集》、《哀聖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