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糹」基本解釋

● 糹 sī ㄙˉ ◎ 同“糸”。用作偏旁。俗稱“絞絲旁”。

糹[糹],發音:[sī],通假字,通“絲”[sī]和“糸”[mì]第四聲,本義:絲線、細絲。“糸”(幺+小)字的本義就是“細絲”。《說文》:“糸,細絲也。象束絲之形。”古同“絲”。

很多簡體是從草書中演變而來。比如訁[訁]、飠[飠]、糹[糹]、釒[釒],“糸”字是個部首字,作左偏旁時港台通行字體改為“幺”下加三點變作“糹”,大陸簡體為“糹”(俗稱“絞絲旁”)。

讀音


絞絲旁
絞絲旁
漢字:糹(糹)
讀音:jiǎosī
部首:絞絲旁
台灣音標:ㄙˉ

釋義


(1) 同“糸”[mì]第四聲,1.細絲。2.幺。3.微小。4.量詞,絲的二分之一。
[sī]古同“絲”。用作偏旁,俗稱“絞絲旁”。很多簡體是從草書中演變而來。比如訁[訁]、飠[飠]、糹[糹]、釒[釒],在草書中就有寫作今天的“糹”旁這種形式,所以現在帶“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簡體“糹”來表示了。“糸”是楷書的寫法。“糹”是簡化字的形體,一般只能用於左偏旁,糸、系、絮、累、繁、紫、紊等字不簡化。
(2) 鄭碼:ZAAA,U:7E9F,GBK:E6F9 ,五筆:XXX,
(3) 筆畫數:3,部首:糹,筆順編號:551

基本釋義


糹 sī ㄙˉ
◎ 同“糸”。用作偏旁。俗稱“絞絲旁”。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糸·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古文〕《廣韻》莫狄切,音覓。《說文》細絲也。《徐鍇曰》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
又《博雅》微也。《玉篇》幺也。
又《集韻》新茲切。絲或省作糸。

字形源流


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