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烏龜

龜鱉目龜科動物

大頭烏龜(拉丁學名:Chinemys megalocephala)隸屬龜鱉目龜科烏龜屬,俗稱大頭龜。甲長一般183~252毫米,寬133.5~156.5毫米。頭寬53.5~58.5毫米,為甲寬的1/3~1/2,是龜屬中比例最大者。頭不能縮入甲內。背甲栗棕色或稍帶黑色,具3條縱棱,脊棱明顯,且為棕黑色。甲橋與腹甲顏色一致,棕黑色或帶不規則黃色,四肢及身體其它軟皮部分均為灰黑色。

雜食性。卵生,卵白色,橢圓形,每年5~9月為產卵期,每次產卵2~7枚,指、趾間具蹼,生活于山丘附近的溪流中。在中國分佈於江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

物種簡介


大頭烏龜(Chinemys megalocephala),又名大頭龜,隸屬烏龜屬。偶爾見於江蘇、安徽、湖北等地,但都是成年大龜,如1986年在安徽省屯溪發現一隻大頭烏龜,重1000克。
龜體有腥臭味。頭大,吻端為鈍圓形,不像烏龜那樣尖。頸盾細小呈細條形。四肢和尾能縮入殼內,唯頭部不能縮入殼內。其他特徵與烏龜相似。
上海自然博物館收藏本種1件標本,其背甲上刻有“道光二十年放生”字樣,至該龜1971年死亡時,至少已活了130年以上。

形態特徵


基本特徵

大頭烏龜
大頭烏龜
頭寬大,約大於其背甲寬的1/2~1/3。頭頂前部較平滑,後部被覆細鱗。吻端鈍,且垂直向下達喙緣。背甲有3條明顯的嵴棱。椎盾5枚,第1枚呈鼎形,第2~3枚幾乎呈方形,第4枚六邊形,第5枚近似梯形。每側肋盾4枚,第1枚扇形,餘三枚為方形。頸盾小,略呈鐘形。每側緣盾11枚,邊緣較整齊,但第3~8枚略向上翹。臀盾后緣略微凹陷。
腹甲略短於背甲,前緣平切或微凹,后緣凹成弧形。喉盾三角形;肱盾梯形,外緣寬大於內緣寬的2倍。其餘各盾片略呈方形或長方形。腋盾較小,約為胯盾的1/3。
前後肢5指(趾);指(趾)間全蹼。前肢具5爪,後肢的第5趾不發達,則後肢4爪。尾細尖,長度適中。
此種龜的體色略帶棕色,眼后每側有2條帶黑邊的黃綠色縱紋,至頸部漸細,最後消失。鼓膜的上緣有1條黃色弧線紋。下頜有黃色蟲紋。在頸部,約有數條黃色縱紋。
此種龜的背甲雖為深棕色,但在椎盾前緣及中央的嵴棱為黑色。腹甲棕黑色,盾片間的溝緣為黃色或黃綠色。四肢及尾為橄欖色。

其他特徵

1、背甲呈紡錘型,脊棱明顯且為棕黑色。
2、頭寬為甲前緣寬度的1/3~1/2,頭背橄欖色。
3、吻端與頜緣幾乎成一垂直向下的直線,頜寬厚,眼大。
4、頭側沿眶后緣向後有斷續多條鑲黑灰色邊淡黃色紋。
5、甲橋與腹甲顏色一致為棕黑色放射性條紋不明顯,有些成全黑色。

棲息環境


大頭烏龜為水棲龜類。自然界的大頭烏龜生活于山丘附近的溪流中。人工飼養條件下,大頭烏龜能適應深水區域,可飼養於水泥池、水塘等處。

分佈範圍


生活丘陵、坡地附近的溪流或池塘內。見於江蘇、安徽、湖北、廣西、海南等地。

生長繁殖


6~9月產卵,每次產卵2~7枚,卵長徑31~39毫米,短徑21~2毫米。卵白色,橢圓形,卵重10~12克。

飼養管理

大頭烏龜數量極少,僅有零星發現,均捕自野外,幾乎沒有人工飼養,其飼養管理方法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烏龜的飼養管理方法差不多。

養殖方法

大頭草龜
大頭草龜
一、生活習性大頭龜喜以群落為單位群居生活,把兩隻陌生的大頭龜放在一起,需經過較長時間熟悉才能合群和交配。大頭龜3月~4月天氣較暖時開始尋食、發情,5月~9月食慾最旺,秋末冬初,則鑽入沙土、草叢或潛於水底冬眠。其食性廣,蛇、鳥、蜆、貝、魚、蝦、蟹、蛙、昆蟲、蝸牛、螺、蠅蛆、動物屠宰下腳料以及米糠、麩、豆餅、果實或水果皮等均可食用。
二、養殖場建造人工養殖大頭龜,可選用排灌方便、有長流水的水塘、山坑、溪邊等自然環境,將其稍加改造。也可在水池、水田周圍人工挖築建池。建池時應在養殖場四周離水面2米~3米處用磚砌圍牆,牆高2米左右,牆內壁抹光,牆基深入土中30厘米~50厘米,以防逃。面積100平方米的龜池,池內應構築10平方米~40平方米的小島,島呈35度斜坡,東側設置30厘米~50厘米厚沙土和龜窩。島上應栽種矮化多枝的桑樹、柳樹等,島的西側應堆放石塊和栽種南瓜、豆角、紅薯等植物,以供大頭龜遮陽、棲息,攀樹覓食。應用1/3的水面栽種水浮蓮並在池上搭竹桿、架鐵絲,種植一些葫蘆、瓜、豆等長蔓植物。島上和水中應養殖一些鵪鶉、蛇類、蝸牛、蚯蚓、田螺、魚苗等,為大頭龜備置充足的食物。
三、飼養管理按大頭龜以血親形成群落,固定領地的習性,把同窩、同群的放養一起。場內放養的水、陸生食物可基本滿足大頭龜的食物需要。需補充飼料時,投喂動植物混合性飼料,可投放在水池邊;動物性飼料直接投入水中,投飼量為龜體重的1%左右。投喂時間為每天下午4時~5時投喂1次,春秋季節改在中午進行。
四、繁殖孵化觀察大頭龜從肛角板下喙到臀角板的距離,長則雄性,短則雌性。飼養3年性成熟,4月~9月產卵,年產卵20枚左右,多數產於沙土中,少數產於水中。可將龜卵收集起來,用木箱底板打孔盛3厘米厚濕沙人工孵化。孵化時經常淋水,保持沙土濕潤,自然溫度下60天左右即可出龜。大頭龜一般不生病,有外傷出血時,可在後腿靠腹甲處用安特諾新液肌肉注射,50克龜用量為1毫克~2毫克,一般外傷可用高錳酸鉀粉劑或碘酒塗抹患處,每天2次,讓其在水中靜養即愈。過冬時可為其加蓋塑料膜等防寒物,幫助其冬眠。
注意事項
大頭草龜離開原生地是很難適應家庭玻璃缸的環境,特別是不到半斤的亞成體鷹。奉勸龜友就別養小鷹了。就是養也要有仿野生的環境的條件:
1、水質:最好是山泉水。自來水養的話,要有個陶缸晾自來水。換水只能換1/3,水溫差別盡量一致。
2、環境要陰涼安靜,不能在太陽下暴晒。盡量在室外露天養,如陽台養要有花草植物遮蔭。
3、水位:要有深水區20cm-50cm,淺水區10cm-20cm.小大頭草龜(半斤以下)過背水就可。龜缸一定要有陸地,露出水面的石頭也行。
4、龜缸:首選陶缸,無論從透氣和保持水質方面都比玻璃缸好。唯一缺點欠觀賞性。玻璃缸的話留觀賞一面,其餘3面可用魚缸畫紙粘帖。總之大頭草龜生性膽小,愛靜不愛動。平時餵食活的蝦,小魚,泥鰍不能投餵過多過勤,鷹嘴有咬死活魚蝦的習慣,要及時清理,以免污染水質和食得過飽。鷹嘴最怕高溫的天氣,環境溫度超過33度有生命危險。大頭草龜喜歡陰暗的環境,清潔的水質,最好流動的水。
性別鑒定
大頭草龜雄性腹部的甲殼比較長,平坦的胸部中央略微凹陷,尾巴粗,泄殖腔孔離腹甲後部的邊緣較遠,距尾基大約2.5厘米左右。雌性的胸部中央非常平坦並無凹陷,且身體很寬,肛門離腹部邊緣較近,大約在尾基1.5厘米處左右。

生活習性


大頭烏龜較烏龜活躍,且易馴化。大頭烏龜喜愛看電視,當主人看電視時,它會從隱匿處爬出,趴伏在一角;若龜被飼養在缸中,龜會將頭頸伸出,在缸中爬動不停。
大頭烏龜不懼怕寒冷,當環境溫度為10℃左右時,大頭烏龜進入冬眠;環境溫度0℃左右,仍能正常冬眠;適宜溫度為22℃左右;當環境溫度超過35℃時,龜喜歡鑽入沙土或陰涼處休息,食量較小。人工飼養條件下,大頭烏龜喜食肉、魚、蝦、米飯等餌料。

主要品種


大頭烏龜應該不是亞種。大頭烏龜的分佈,江蘇,安徽,湖北,廣西,當中有的還有疑問,但無論如何,即使這些產地都是確定的,那這些地方也都是烏龜的產地。大頭烏龜與烏龜同域分佈,若是亞種則早被雜交消滅了。那是否又支持了大頭烏龜是獨立種的說法呢?也不是,一個有效種需要有一定的種群規模,沒有足夠的繁殖種群早晚是會消忘的,大頭烏龜數量稀少,還不時的被發現而未消失讓人費解。當然,還有種可能,就是大頭烏龜是個初步亞種,是剛從變異階段向亞種過渡的准亞種,原本在一個較小的封閉區域內獨自演化,突然被某種原因打破了隔離,重又與原烏龜的種群混合,生殖上的未完全隔離使得大頭烏龜與烏龜間的雜交後代仍可育,累代下來,真正的大頭烏龜越來越少,而中間的過渡個體屢見不鮮。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頭烏龜都是些年齡偏大的個體。我們可能正處於這一衰退的過程中,因而既能見到些元老級的純大頭烏龜又能見到雜合的近似大頭烏龜。這裡還需要說明的是龜類的基因具保守性,種間差異極小,因而即使是種間雜交的後代,有些仍是可育的,而近緣種間更是如此,這使得若無嚴格的地理隔離和足夠長的封閉演化時間,很難形成新種。所以若有大頭烏龜,它至多也就是個地域性變種,尚未形成獨立的種;而引起這種變異的因素很可能是對攝食堅硬的螺貝類軟體動物的適應。
大頭草龜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源產地在江蘇南京。原生地多為甲殼類水生物,久食后,頭部肌腱得到充分鍛煉故頭部得以演變為大頭草成為主流,大多分佈於江蘇、湖北、安微、廣西等地,主要生活於丘陵、坡地附近的溪流或池塘內。

保護現狀


物種保護

CITES附錄III,野生種群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生存現狀

大頭烏龜為廣西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為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的瀕危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但並無具體有效保護措施。不過,已有初步成功的馴養繁殖技術,動物園及私人有少量飼養供觀賞,農貿市場有出售。
分佈區窄,數量甚少,加上棲息地環境質量下降,棲息地遭破壞,被亂捕濫殺,野生自然資源量日漸減少。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功效】平胸龜具有滋陰壯陽、去濕解毒、益陰補血的功效。
【主治】用於陰虛陽元、遺精腰酸等症,血虛腎虛、眩暈心煩、失眠多夢、腰腳痿弱者。
【性味歸經】甘、咸,寒。入心、肝、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克。
大頭龜是我國著名的葯、食兼用龜,肉味鮮美,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益肝健骨、涼血止血、去濕解毒之功效。用大頭龜培育綠毛龜,頭、甲、尾上都長毛,珍貴而美觀。其藥用、食用、觀賞價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