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老無所依的結果 展開

老無所依

科馬克·麥卡錫所著長篇小說

《老無所依》是普利策小說獎得主科馬克·麥卡錫的長篇小說。

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得克薩斯州西南部的美墨邊境,圍繞三個人物(莫斯、蘇格和貝爾)展開。獵手莫斯是一個越戰老兵,一次打獵時發現了一處槍戰遺跡,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一車海洛因和2400萬美元現金。莫斯帶走了錢,卻因此被受雇追回這筆錢的殺手蘇格追殺。警探貝爾一直為自己在二戰時的行為所困擾,人到中年,他試圖彌補21歲時犯下的錯誤,因此在調查毒品犯罪時,他想盡辦法用法律保護莫斯和他年輕的妻子。

該書於2007年被翻拍成電影,並獲得第80屆奧斯卡獎的四項重量級大獎。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1980年的美國德克薩斯州西部,美國與墨西哥交界的格蘭德河鎮,一窮二白的前越戰老兵萊維雷倫·摩斯在打獵中偶然發現了數具屍體,以及數量龐大的海洛因和用來交易毒品的大量現金。死者都是火拚中死於槍下的黑幫分子。雷倫當即決定把槍戰現場留下的毒品交易巨款帶回家窩藏。夜裡,忐忑不安的雷倫回到交易地點。不想,他的舉動給自己招致殺身之禍。至此,黑幫頭目派出冷血殺手安東·奇古爾、老警長埃德·貝爾、雷倫展開了一場相互追逐的殺戮之旅。

創作背景


作者曾在與其關係密切的物理學家穆雷·蓋爾曼所創建的聖達菲研究院居住過四年時間,《老無所依》就是在此期間創作的。《老無所依》發表於2005年。

人物介紹


盧埃林·莫斯
盧埃林·莫斯是一個參加過越南戰爭的老兵,他正直、善良、勇敢。然而當清醒的自我為可怕的本我所壓倒時,危險便潛伏在他的身邊。造成莫斯悲劇的原因便是他對本我慾望的恣意釋放。
莫斯退伍之後以打獵為生,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他在打獵時無意中闖進黑幫火拚的現場,莫斯看到幾具死屍及奄奄一息的黑幫分子,首先想到的不是按照法律的規定報警,而是搜索“戰利品”,他發現了200萬美金,這個數字對莫斯來講是足以改變他今後的生活的,於是心生貪念。火拚現場唯一倖存的人乞求他給點水喝,他拒絕後還逼問道:“最後一個人在哪裡,蝗螂捕蟬,黃雀在後,肯定還有人活著,他去了哪裡?”然後掠走受傷人口袋中的子彈夾,尋找他所謂的“黃雀”。這種貪婪的衝動是人最原始的慾望之一,是人之天性。然而200萬美金換來的卻是無盡的惡夢,莫斯的貪慾使他註定要卷人這場可怕的貓鼠遊戲之中。如果莫斯就此開始逃亡,那麼他也成為了和黑幫沒有區別的一丘之貉。然而莫斯人性還未完全泯滅,在把錢帶回家后,晚上莫斯輾轉反側,良心不安,滿懷善意地想給火拚中最後的倖存者送去他救命的水,但事與願違卻招來了殺身之禍,將自己推向了無法回頭的絕境。這時候他遇到了趕來這裡的殺手一幫人,因為留在現場的車暴露了他的身份,莫斯隨即開始了他亡命天涯之路,他遭到了殺手安東的跟蹤。如果此時的莫斯能夠迷途知返,放棄這200萬美元的話,他的命運或許就會改變,然而莫斯太過沉迷於發財的慾望而不顧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一一安全、舒適、心安。自意外獲得贓款后莫斯便整日忐忑不安,過著逃亡的生活,即使如此,他還是僅僅抓住錢箱不放,直到被殺。莫斯的厄運在於他貪婪的慾望,一味按照“快樂原則”行事,完全不考慮拿得不義之財的後果,最終惹禍上身連累一家人命喪黃泉。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莫斯由於對金錢的貪慾而惹禍上身,他的遭遇代表著人類的普遍慾望,以及因慾望而經歷不斷的痛苦和恐懼。從他身上反映出人性的善良與醜惡的一面,人物的結局給世人很多的啟示。生活在今天的人,誰也逃不掉誘惑,誰也不得不直面誘惑。莫斯的悲劇無疑為那些行走在慾望邊緣的人們敲響了警鐘。
人內心最堅定的自制力是抵禦誘惑的有力武器。誘惑是對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等內在綜合素質的考驗,其中最重要的是德。在同樣的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能獨善其身,有的人卻自甘沉淪,就是德在其中起了根本作用。因此,當今社會,人人都應努力提高個人修養,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同時,面對誘惑,節制慾望也是關鍵。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本無可厚非,但從行為科學的角度看,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有度的慾望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心理動因,而恣肆無度的私慾邪念則會使人喪失真善美而淪為物慾的囚徒,甚至成為罪惡的根源。
有不少人認為科馬克·麥卡錫的作品蘊含著強烈的寓言性,甚至認為他在作品中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往往與宗教啟示文學殊途同歸,並把他的作品劃歸“后啟示錄”流派。比如,針對《老無所依》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有人就認為:像冷血動物一樣冷漠無情的殺手齊格代表的是死神,他有自己的一套不可理喻的原則,殺人像拋擲一枚硬幣一樣隨便。抱著僥倖心理、拿著偶然撿到的販毒分子進行毒品交易的兩百多萬美元四處逃亡的摩斯,代表的是人類,他堅持靠自己的能力來主宰自己的命運,但最終還是成了死神的犧牲品。摩斯的妻子卡拉·吉恩則是自由意志和愛的象徵;當代表死神的齊格出現在她面前時,她雖然珍愛生命,但還是依然選擇了面對死亡。警長貝爾則是一個試圖理解現實生活、人類社會和人性的哲人。這樣的解釋雖然並不一定十分準確,但也不是毫無道理。生和死,確實是科馬克·麥卡錫最為關注、並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力圖去探討的問題。據《紐約時報》對他進行的一次難得的採訪,他對那些不涉及生死問題的作品相當不以為然,甚至說:“對我來說,那不是文學。”因為在他看來,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的問題。於是,在《老無所依》中,除了警長貝爾談及生死,其他幾乎每個主要人物也都在特定的場合談論著生死;甚至,連變態殺手齊格這種魔鬼似的人物也會把生與死拿到人生哲學的層面,發表一通見解。除了生與死的問題,如何面對巨大的誘惑、自身的貪婪,如何面對外來的邪惡、內在的恐懼,無疑也是作者通過《老無所依》所提出的人類必須面對的一些普遍問題。
小說《老無所依》展示了美國社會中存在的血腥、暴力、犯罪等陰暗面,抨擊了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的反文明現象,並通過英雄缺失來表達對壯會的無助感。許多美國人不相信英雄而崇拜金錢,說明他們認為金錢更能給他們帶來生活上的安全感,政府或個人英雄都不值得信賴。然而作者麥卡錫仍希望通過寓言式的小說表達對美國社會回歸和平、安寧的過去的嚮往,表達對拯救人類生命和靈魂、充滿能量的英雄的期待。

藝術特色

《老無所依》可謂混沌敘事的經典案例。小說人物的刻畫以及敘事模式均關涉混沌理論的本質:蝴蝶在巴西輕輕振動翅膀,便會引起德州的一場颶風。小說人物莫斯、旭格、貝爾恰好構成決定性混沌系統的一個個關鍵點,而他們命運的發展則基於蝴蝶效應這一原則:作為混沌系統的中心,莫斯偶然撿獲巨額贓款,引起了他在沙漠和邊境之間的逃亡之旅呈決定性的混沌。殺手旭格則是決定性混沌的化身:既是邪惡的撒旦,又是萬能的上帝;既是陰又是陽。旭格的出現把所有的小說人物捲入了不可預測的死亡與混沌之中。作為混沌系統的見證人和參與者,貝爾成就了小說人物混沌之旅的鏈條:莫斯保護金錢,旭格追殺莫斯,貝爾則追捕旭格欲圖拯救莫斯,構成了敘事上的追逃模式。
《老無所依》的敘事結構非常奇特,每一章前而都有斜體部分,幾乎都是老人貝爾獨白式的內心呢喃。兩條並置的敘事線索貫穿全文:一條關乎莫斯的亡命之旅,旨在逃脫警察的追捕和旭格等殺手的追殺;一條為貝爾的心靈之旅,貫穿整個小說。作為兩條敘事線索的交叉點,貝爾在他漫長的內心之旅中一直為過去所困擾,不能直面當下社會的黑暗。
《老無所依》多採用乾淨利落、節奏明快的美國西南地區的方言與後現代派小說的碎片化語言。語言的“沙漠化”正好呼應了美國邊境地區“老無所依”的真相。
在這部小說中,故事外貝爾絮絮叨叨的旁白如不斷切換的鏡頭,打斷讀者的閱讀,同時,麥卡錫也借貝爾之口道出他對生命、對命運以及對西方文明衰落的思考。對麥卡錫構造的快節奏小說而言,旁白的絮叨足以減慢故事推進的速度,從而整體上控制情節發展的腳步。

作品評價


一段關於命運的千迴百轉、驚心動魄的邊境傳奇,一場命中注定、層層剝開的文字之旅,沒等兇狠角色登場,就已讓人嚇得夠嗆。 ——《波士頓環球時報》
一部情節逐層推進的戲劇,驚悚暴力片段之間的轉換有如電影手法,惜字如金,精準到位。 ——《紐約時報》
以得克薩斯州為大舞台展開的故事,如同與魔鬼在地獄邊界賽跑的行文。 ——《紐約時報書評》
精妙搭建的舞台,燈光無情地投射,該書是對千禧年後的社會弊病的真實診斷,對即將到來的黑暗的駭人寫照。 ——《時代》

作者簡介


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1933年出生於美國羅得島州,愛爾蘭裔。美國小說家和劇作家。代表作有
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
《血色子午線》、《邊境三部曲》、《老無所依》、《路》等。《血色子午線》開啟麥卡錫創作的轉折點,在《紐約時報》評選的“過去25年美國最佳小說”中名列第三。《邊境三部曲》引起圖書界的轟動,榮膺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國家書評獎。由《老無所依》改編的同名電影力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重量級獎項。這些都奠定了麥卡錫的大師地位,他因此獲譽“當代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以及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的繼承者。而且,他也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大熱門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