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橋
古月橋
古月橋是宋代單孔石拱橋,位於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雅治街西側100米,橫跨龍溪。建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古月橋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石質風化嚴重,但仍保持其古樸風貌與別緻造型。其石拱形式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相類似,是研究中國古代石拱橋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古月橋
古月橋採用單拱縱聯分節列砌置法建造,橋拱呈五邊形。該橋全長31.2米,凈跨15米,橋面寬4.5米,兩側引橋各長8.1米,矢高4.15米,坡度30度。橋身分三層疊砌,底層用條石塊直砌,共五折,呈五邊形。每節用六塊長2.8米、厚0.55米、寬0.3米的石條直砌,條石之間距離0.55米,搭接處用長4.75米、高0.58米、寬0.3米的橫鎖石承接。全橋共用三十根條石、四根橫鎖石。中間層為條石橫砌,規格不一,橋面以沙泥和方石鋪成,橋面兩側設有寬0.5米、高0.4米的壓欄石。橋側面中部橫石匾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潤月建造”字樣,為該橋建造年代無疑。此橋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石質風化嚴重,但仍保持其古樸風貌與別緻造型。其石拱形式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相類似,是研究我是古代石拱橋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古月橋
說傳一
古月橋
不料,正洗得酣暢時,一陣暴雨突然降臨,把官老爺放在岸上的衣服淋了個透濕,顧不得許多,姓徐的官老爺撿起官袍便跑,往村裡躲雨去了,卻不知把官印落在了溪邊。
雨過天晴。這時,一個小姑娘牽著羊沿溪回家。走著走著,小姑娘眼前一亮,發現了官老爺落下的官印。不識字的她左看右看,總覺得這塊沉甸甸的東西是件稀罕物,便一手挽住羊繩,一手握著這件宮印等著失主來認領。
等了一個時辰又一個時辰,第二場暴雨又來了。父親見女兒放羊遲遲不歸,放心不下,便披著蓑衣—路找來。在雨中,父親明白了女兒苦等的用意,二話沒說,把女兒攏人懷裡,任雨打日晒,一同坐在了溪沿傻傻地等……
古月橋
傳說二
古月橋
朱獻文就是其中一位,不信,只要看看古月橋側畔沿溪而栽的行行綠樹,聽聽村裡的老人們對他們的先輩朱獻文的評價,就可知在古月橋與朱獻文之間,竟然隱隱存在著那麼多的相通之處……
朱獻文(1872—1949),原名昌煌,字郁堂,是雅治街村有史以來最有名的一位“大人物”。光緒三十四年,世代務農的朱家中了一位進士,他就是朱獻文。朱獻文中法政科進士后,任資政院議員。民國成立后,又先後任國務院法制局參事,大理推事,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等職。抗戰時期,應國民政府邀請,視察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司法事務,並任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長。抗戰勝利后,眼看著國家又陷於內戰,目睹國家大亂而自嘆救時乏力,遂辭職歸里,回到雅治街村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古月橋
雅洽街村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都還清晰的記得,當年的朱獻文回鄉省親坐轎,始終恪守著他的“三不”。一是遇上坡不坐,二是進村不坐,三是轎夫不上桌他不入席就餐。這樣的“三不”,對於當初一個榮歸故里的大官而言,是多麼地難能可貴!不僅於此,朱獻文尤其體恤殘疾人,致力倡導男女平等。據老人們說,朱獻文曾在而立之年喪偶,在他的事業逐漸走上巔峰之時,他遇到了一位平民的女兒,也就是當時就有嚴重腿疾的第二位夫人。一輩子來,朱獻文對他的殘疾媳婦關愛有加。夫婦倆相濡以沫,共度一生。
當地老人回憶,朱獻文解甲歸田后,村裡人經常看到他背著鋤頭種樹,從村裡一直栽種到古月橋外……如今,古月橋側的這一排排綠樹,正茁壯地成長著……
義烏市博物館和赤岸鎮聯合採取措施,加強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月橋的保護。位於赤岸雅治街村的古月橋建於公元1213年的宋朝,至今已有789年的歷史。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古月橋上記載建橋歷史的字跡變模糊了,橋下龍溪泥沙淤積,排洪不暢,影響橋的安全。為此,義烏市博物館專家對古月橋上的文字進行重新素描,雅治街村也組織人員對龍溪上的泥沙進行疏竣,保證龍溪的行洪,確保古月橋這一國家文物的安全。對於古月橋的修繕,要運用藝術手段美化橋樑形象,盡量保護其歷史原貌,加固橋樑,保護古月橋上的相關文字、題記、圖案不受侵蝕和破壞,加強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