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膨脹
消費膨脹
消費膨脹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總消費水平的增長超過生產的發展所發生的過度消費現象。在正常的情況下,社會總消費的增長速度應同生產發展速度相適應。社會總消費的增長速度低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消費水平才能夠得以提高,積累水平也可以提高,社會再生產就能順利進行。社會總消費水平的增長速度,必須同第Ⅱ部類生產發展速度相適應。社會總消費水平,就是整個社會用於生活消費的那部分社會總產品,它是第Ⅱ部類生產的。
第一、消費方式的國際示範效應的作用。
對外開放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優裕的消費方式伴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引進,藉助於發達的信息傳遞工具展示在我國廣大消費者面前,起到示範作用,並用在一部分消費者心理上得到肯定和放大,使其消費視野急驟擴大,消費需求目標期望值迅速提高他們紛紛仿效高標準的消費生活,把未來消費的目標模式和需求模式超前強化,致使消費需求膨脹。
第二、消費需求觀念導向效應的作用消費需求可以分為觀念性消費需求和現實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
觀念性消費需求不僅為生產提供觀念性對象,對生產具有功能導向作用,而且其本身還具有率先轉變的功能效應這種轉變如果與消費需求正常層次相適應,對生產的擴大、消費領域的擴展就會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相反,這種轉變如果超越了需求層次,使得消費需求層次發生紊亂,對生產的擴大、消費領域的拓展就會起到消極的阻礙作用。而消費者的超前消費的期望值就是消費需求觀念性轉變超越正常需求層次的結果
第三、企業自我擴張消費衝動效應的作用。
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國家對於企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分配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比如對於企業用稅後留利資金投資所帶來的利益如何分配企業用稅後留利資金創辦新廠的歸屬權、管理權和利潤分配製度怎樣確定}企業用稅後留資金投資而不向銀行貸款所節約的利息如何分配,等等,都沒有嚴格的界定,企業對於用稅後留利搞投資的前景感到不確定,因而沒有抑制消費擴張衝動的內在動力,往往傾向於將稅後留利資金都作為消費基金髮放另外,在沒有充分競爭的條件下,企業缺乏外界競爭環境的生存壓迫感,很少考慮通過積累來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而往往偏重於消費。在一些企業看來,企業財產歸根到底是國家的,國家不會對企業的衰落和破產袖手旁觀,對國家有一種依賴感,而沒有危機惑和對未來發展壯大的考慮,傾向分光所得利益這種效應是促成消費嘭脹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消費基金盲目增長的支撐力效應的作用。
消費需求作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必須有消費基金作為支撐力。從我國現在的情況看,消費基金盲目增長除了貨幣超量發行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非消費基金被通過各種途徑被轉化為消費基金,從而造成了消費基金的盲目增大。具體表現為:一是在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時,為了鼓勵企業加快進行設備更新改造,國家規定企業可以在稅前還貸,同時還可以按稅前還款額度提取獎勵基金和福利基金,這就使得一些企業以大量增加貸款為手段多提獎金和福利基金,將國家財政信貸資金轉化為消費基金;二是實行價格雙軌制以後,一些企業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增加預算外資金的同時,將一部分預算外資金轉化為消費基金;三是違反財經紀律向個人變相發放名目繁多的補貼與實物的現象仍很普遍,這就通過}法途徑將非消費基金轉化為消費基金;四是由於稅收制度不完善,偷漏稅的現象相當嚴重,就使一部分財政資金轉化為消費基金;五是轉移收入,將國有資金轉化為消費基金。非消費基金的嚴重流失造成消費基金的盲目增大a,從而為消費需求的蟛脹提供了支撐力。
第五、消費者行為攀比效應的作用。
消費者行為的攀比效應指的是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與其他消費者在收入、消費支出、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上競相比較,向高標準看齊,以求得心理平衡的消費意識。目前,我國這種攀比行為,在城多居民的消費生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第六、消費水平的剛性效應的作用。
不斷增加消費需求,提高消費水平,是人們心理變化的一種普遍規律。人們在消費水平、消費需求上的趨高心理,從積極意義上看,它起著推動社會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不斷發展的作用;但從消極意義上看,這又是使人們滋長超現實消費意識心理,驅使消費瞄脹的一種心理根源。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領域的擴大,有相當~部分消費者對消費需求的期望值越定越高。這是消費需求膨脹的重要心理因素。第七、消費需求調控能力弱效應的作用。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消費需求的形成已由過去的國家統一分配消費基金,發展成為企業、地方及市場都對消費需求的形成發生作用,而原有的消費需求調控體系卻沒有隨之發生變化,或者有了點變化也不夠完善,結果因調控的這種弱效應導致消費需求的膨脹。比如,各種承包經營責任制所引起的短期行為。以及因為市場體系的不完善和市場參數的嚴重扭曲,在短缺市場下成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可以比較容易地為自己的產品找到出路,無論是把原材料中的漲價因素轉嫁出去,還是把本企業中工資成本上升造成的後果推向社會,都是很容易做§Ⅱ的+而國家則眼看著消費基金的盲目增大卻沒有相應的調控手段,或者不能及時採取有效的調控手段,並且還要對因消費基金的盲目增大而引起的物價上漲採取補貼措施,結果是又進一步促進了消費基金的盲目增長。
第一、國民經濟生產效益低,致使消費品供給的有效增長失去了生產基礎。
消費品的供給狀況,最終取決於消費品的生產狀況,而消費品的生產狀況則又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的生產效益。在其它條件既定的情況下,國民經濟生產效益越高,消費品的生產量也就越多,從而消費品供給也就越充足,反之亦然由此可見,國民生產效益是影響消費品供給的基本因素。據統計,1989年,我國國營工業Ⅱ潤比上年降低18.8,虧損企業增加1.2倍,可比成本上升22.4,資金佔用增加49。如此低下的國民經濟效益,當然不可能保證消費品供給的有效增長。
第二、消費品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比側不合理,破壞了資源在消費品生產和生產資料生產中的分配比側,致使有限的資源無法形成有效的消費品供給我們知道,在國民經濟生產效益和消費品供給效益已定的條件下,消費品供給狀況就主要取決於消費品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比例,即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投入狀況在消費品生產和生產資料生產的比例較為合適的條件下,消費品供給就會比較充足;在消費品生產和生產資料生產的比例不合適,即消費品生產較少或較多的條件下。消費品供給最終都會表現為不足。因為消費品生產較少引起消費品供給不足是必然的,而消費品生產過多也會因衝擊了應有的生產資料生產,使消費品生產發展失去了後勁和基礎,最終使消費品供給不足例如,過去是消費品生產在整個生產中的比例過小而造成了消費品供給不足;現在是消費品生產在整個生產中的比例過大而造成了消費品供給不足。因此,在其它條件已定時,消費品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比伊j是決定消費品供給的重要因素。
第三、消費品供給效益低下,造成了無效供給增加,致使有限的消費品未能形成有效的供給,從而形成了消費品供給的嚴重不足。我們姐道,消費品生產決定消費品供給,但並不一定消費品生產越多,消費品供給就越多,因為消費品生產和消費品供給不是同一個經濟範疇。在消贊品生產和供給之間還有著其它經濟過程(例如流通),消費品生產出來之後,並不一定能完全成為現實的有效供給,甚至有時可能生產的越多,反而供給還越少。在其它條件已定的情況下,消費品的生產能否成為現實的有效供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品供給的效益狀況消費品供給效益不高,即使生產的消費品再多,也不會使消費品供給增加因此,在消費品生產已定的基礎上,消費品供給效益是影響消費品供給狀況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我國消費品因結構不合理,以及質次價高等原因而大量積壓和報廢,有的產品甚至在流通中積壓了生產量的50,其結果是有限的資源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給,由於消費品供給效益太低,造成了消費品總體的供給不足。
在“一五”、二五、1963-1965“三五”、四五時期我國的積累率分別為24.2、30.8、22.7、26.3和30.0,而改革開放10年中積累率為33.1。據統計資料表明,從1978-1988年,我國消費總額由1888億元增~7971億元,增長3.22倍,年均遞增15.4,大大超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從居民消費情況看,吃的向高級食品看齊,用的高級耐用品供不應求,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才887元人民幣的1986年,我國城市居民的“新四件”分別達到日本、南朝鮮、蘇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美元時的水平;住的面積越蓋越大,標準越蓋越高,僅從農民建房耗資看,1986年即達326億元,城市裡私人小樓房、小別墅拔地而起。從社會消費情況看,1978年~1988年,我國的社會消費由215億元增到1013億元,增長3.71倍:年均遞增16.77,消費總額的比重由11.4%上升到12.70。
所謂“高是有條件的:第一“高”是與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相比較而言的}第二,“高積累是符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第三,“高積累並沒有超出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第四,國民有可承受性從1978年到1988年,我國消費總額、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分別從18881673和215億元增到7971、6958和1013億元,分別增長3.223.16和3.71倍,年均增速分別為15.4,15.32和16.77,三者的增長都不同程度地高於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人國民收人使用額積累總額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我國的消費發展,實在太快了
改革的10年,1978-1988年我國消費和投資需求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前三年為第一階段,消費需求帶有礙顯的還帳性質,而投資需求卻變化不大;第二階段為1982-1983年,這兩年經過調整,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均有下降;第三階段為1984-1988年,這一階段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明顯反彈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