蒓湖街道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轄街道
蒓湖街道位於浙江省象山港北岸,東與奉化區裘村鎮毗鄰,西與尚田鎮,北與西塢鎮交界。全鎮轄區面積145.32平方千米(2017年),有5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61502人(2017年)。曾經被譽為“浙江省網箱養殖第一鎮”。
2019年10月,蒓湖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以駐地命名。自宋景德三年(1006年)以後至清末屬忠義鄉。民國期間,除原后琅鄉所屬東部地區屬東忠義區外,其餘均為西忠義區。解放后屬蒓湖區,為蒓湖、后琅2個鄉。1958年分屬蒓湖、裘村2個公社(后琅併入裘村)。1962年分屬蒓湖、后琅兩個公社(后琅從裘村分出),共有30個大隊,236個生產隊。1983年改為蒓湖、后琅2個鄉。1984年蒓湖撤鄉建鎮。1992年5月,后琅鄉併入蒓湖鎮。1996年,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街東、街西、東謝、西謝、金地、桐蕉司、翁嶴、張嶴、楊家、牌門頭、舍輞、吳家埠、蒓湖嶴、黃家嶺、南嶴、茅嶼、同山、冒頭、后琅、朱家店、樓隘上村、樓隘下村、嶴口、黃檗、王夾嶴、楊橋、田夾、曲池、袁嶴、賀墅、謝家31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桐照鎮、鮚埼鄉,併入蒓湖鎮,轄蒓湖、桐照2個居委會和同山、茅嶼、吳家埠、南嶴、舍輞、街東、街西、東謝、西謝、蒓湖嶴、黃家嶺、楊家、牌門頭、金地、桐蕉司、張嶴、翁嶴、朱家店、樓一、樓二、嶴口、黃碧、后琅、王夾嶴、冒頭、袁嶴、賀墅、謝家、曲池、田央、楊家橋、尹家、碶頭、塘頭周、棲農、桐農、茭湖、河泊所、鴻峙、棲漁、桐漁、章胡、漂溪、洪農、許家、繆家、馮家、鮚一、鮚二、塘頭、四聯、陳一、陳二、陳三、張家嶴、朱家弄、陸角山、宋夾嶴、馬夾嶴、洪漁6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
蒓湖鎮logo
屬沿海半山區。北部有金峨山、石狼山、望海尖、九峰山;南部面海;中有琅溪、蒓溪、舍輞溪、九峰溪等,匯於降渚溪入象山港。溪流兩岸為平原地帶。有公路通裘村、桐照等地,經下陳接省道甬臨公路,北過白杜通寧波。水路有吳家埠、同山及茅嶼等埠通象山港。
蒓湖棲鳳翡翠灣
行政村 | 蒓湖 | 桐照 | 鮚埼 | 街西 | 金地 | 桐蕉司 | 翁嶴 | 街東 | 西謝 | 牌門頭 | 楊家 | 舍輞 | 吳家埠 | 東謝 |
南嶴 | 茅嶼 | 同山 | 冒頭 | 朱家店 | 樓隘 | 嶴口 | 黃檗 | 王夾嶴 | 田央 | 曲池 | 后琅 | 袁嶴 | 賀墅 | |
謝家 | 河泊所 | 桐照 | 興聯 | 尹家 | 碶頭 | 塘頭周 | 棲鳳 | 鴻峙 | 鮚埼 | 馬夾嶴 | 張夾嶴 | 許家 | 繆家 | |
洪溪 | 漂溪 | 章胡 | 陸家山 | 朱家弄 | 馮家 | 宋夾嶴 | 下陳一 | 下陳二 | 下陳三 | 塘頭 | 四聯 |
蒓湖鎮歷來是奉化區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貿易中心,城區人口1.6萬,2003年全鎮經濟總量45億元,其中一產6億元,二產29億元,三產9億元,財政收入8852萬元,人均收5074元。2015年,全年實現經濟總量101億元,增長8.2%;財政總收入4.05億元,增長12.98%;農民人均純收入16659元,增長12%。
蒓湖鎮位於寧波灣(象山港)北岸,為寧波城區最南端的中心鎮,全鎮轄區面積145.32平方公里,31公裏海岸線,12個海島,3.2萬畝原生態海塗,下轄5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轄區常住人口9萬,交通便捷,34省道甬臨線、沿海中線、同三高速公路及甬溫鐵路橫貫而過。2017年全年實現經濟總量達到116.1億元;財政總收入5.17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79元,先後獲得“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中國鄉鎮綜合實力500強”等榮譽稱號,是全國生態鎮、全國重點鎮及浙江、寧波兩級中心鎮,該鎮依託濱海、富硒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傾力建設“桃源漁港、養生福地”特色濱海中心鎮,高質量打造“寧波城南濱海客廳”。
蒓湖鎮是浙江省和寧波市的中心鎮,被列為“浙江省網箱養殖第一鎮”、“中國青梅之鄉”、“中國牡蠣之鄉”,這裡是奉化區東部海洋經濟開發區中心。是奉化區“一體兩翼”發展中的其中最富潛力的“一翼”。
蒓湖鎮風景
蒓湖鎮有寧波市及奉化區的農業龍頭企業6家,其中寧波泰和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水產加工,海鮮運輸等,奉化市味中味食品有限公司主營青梅及果脯,寧波海元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加工蔬菜速凍食品及部分蔬菜成品,奉化區久豐蛋品主要生產皮蛋,寧波昌食品有限公司及奉化佳美製品有限公司主要以加工青梅製品及食品。
蒓湖鎮目前有后琅綜合農業開發示範園區,道成行、渠成網、田成方,是整個園區的建設規劃於2003年下半年全面竣工,如今的示範園區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示範及帶動作用。
氣象漁諺
早先,由於漁船上裝備落後,桐照一帶的漁民對於海上變幻莫測的氣象全憑對老天“察言觀色”來判斷,從而產生了許多氣象漁諺。
“0級靜風煙直上,一級煙動示風向,二級篷布響,三級紅旗揚,四級紙屑飄蕩,五級水面起波浪,六級桅頂呼呼響,七級迎風步行晃(此時船要進嶴,即返航回家),八級枝斷變形狀,九級烈風掀屋樑,十級樹倒根向上,十一、十二級百步之外難見地面物。”諺將風力的大小用具體事物形象化了。
漁民們還通過觀察太陽、月亮和星星來推知天氣的變化;“日出太陽白,明朝大風發”、“日出披蓑衣,明朝雨凄凄”、“日出胭脂紅,無雨便是風”、“夕陽紅艷艷、明朝大晴天”、“落日天發紅,明日紅彤彤”、“太陽落山烏雲紅,明朝曬得腰背痛”、“月亮有暈,關窗閉門”、“月亮長毛,有雨難逃”、“月圍圈兒快颳風”、“星星滿天空,明朝太陽紅”、“夜裡星光明,明朝仍舊晴”、“星星稀,淋死雞”、“疏疏星、密密雨”、“星光搖、起風暴”、“落雨見星,難望天晴”、“星星眨眼,出門帶傘”、“夏夜星密,來日大熱”、“久雨見星光,來日雨更狂”。
漁民們在生產實踐中還總結出了水族類與氣候的關係,如:“魚兒跳,有雨到”、“魚浮水面必有雨”、“米蝦躍水面,明朝大風起”、“蝦子成群水面游,有雨跟後頭”、“正月十四亮,烏賊出外洋”,“正月十四暗,烏賊來撞坎”。
漁民還注意到海鷗和天氣變化的微妙關係:“早鷗陰,晚鷗晴”、“海鷗半夜鳴,雨聲到不了天明”。
掌握了這些氣象漁諺,能了解瞬息萬變的氣象情況。明明烏雲密布、雷聲隆隆,漁民們卻毫不驚慌地說:“只打雷不打傘,有雨在天邊。”當雷聲夾著閃電時,他們又會說:“打雷又打閃,雨落在眼前。”大雨稍停,接著還下不下?抬頭看天便知曉:“有雨四邊亮,無雨頭上光。”
漁船在茫茫大海之中,怎樣預測颱風的來臨,也有漁諺:“一日南風一日暴,兩日南風兩日暴,三日南風猛虎暴”、“六七月里吹北風,一二天內有風暴”、“無風起長浪,颱風將要降”、“日出豬頭雲,颱風要來臨”、“北方捲起烏雲塊,西北風暴就要來”、“雨隔潮,網翻肚,天要打風暴”。他們還能探測出颱風前進的方向,“人站甲板上,風從背後來,左前方即為颱風中心方向;人站甲板上,風從前面來,右前方即為颱風中心方向。”
那時的漁民就是靠這些漁諺,判斷氣象,在海洋上進行捕撈作業。
蒓湖鎮交通十分便捷,省通甬臨線,同三線高速公路橫貫而過,距奉化市區20公里,寧波櫟社機場36公里,北侖港碼頭69公里,寧波火車站不到50公里,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溪口40公里。程式控制電話以及移動,聯通等通信網路覆蓋,1110千V變電所。從寧波市區到蒓湖,可南站乘車到奉化的25分鐘一班班車、奉化到蒓湖的班車3分鐘—班,全程時間近一個小時,也可從寧波東站乘寧波到蒓湖的班車。車站在鎮政府旁邊。從杭州出發可乘杭甬車,在從寧波至蒓湖。
早年間,海邊的孩子在晚上愛玩各種各樣的遊戲,其中玩得最多的是“清兵強盜”和“海與山”。
“清兵強盜”,是10多個扮演清兵的孩子在曬穀場上手拉著手地形成包圍圈式的“網”,緊緊盯住被圍在中間的幾個扮演強盜的孩子,想辦法一個一個地把他們“網”住。而“網”內的孩子,則左躲右閃,前沖后突,瞅准薄弱環節,或破“網”而出,或從手拉手之間的“網”眼中鑽出來,或“殺”開一條“血”路,強行突圍。但不管如何,扮強盜的孩子終究有被“網”住的時候。被“網”住了的那個孩子去替代一個拉網的“清兵”轉換一下角色,再繼續玩下去。
“海與山”,20個左右的孩子在曬穀場上對分成A、B兩組,劃分好各自的“疆界”,一組叫“海”,它的“地域”範圍比較廣,佔到整個曬穀場的絕大部分,這一組的孩子是扮專門捉拿“倭寇”的“戚家兵”。另一組叫“山”,那“山”大概只能算是海上的一個小島,因此地界非常有限,隨著一群扮“倭寇”的孩子四下逃竄,“戚家兵”即追趕捉拿。“戚家兵”捉到了一個“倭寇”后就將其“囚禁”起來,並以此為誘餌,等著其他“倭寇”來“營救”,然後逐個將“倭寇”捉住。
被“囚禁”的那個“倭寇”平伸著一隻手,遠遠地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兩邊有好多“戚家兵”看管著,如果來營救的一個“倭寇”用手拍到那個被“囚禁”“倭寇”伸著的一隻手,“營救”就算成功了。但多數的時候,來“營救”的“倭寇”也要被捉住,這樣,被捉住的就有一雙了。有時,“倭寇”連連“營救”,連連被捉住。那些被捉的“倭寇”們排成一列橫隊,“囚禁”在同一個地方,“倭寇”們在這種節骨眼上也有出奇制勝的時候,他們把營救人員分成2個或3個小分隊,運用“調虎離山”之計,巧妙地將“戚家兵”的主力吸引過去,趁著對方疏忽的瞬間,把“囚禁”的“倭寇”救去。
漁民們把打造新船看作是一件頭等大事。什麼時候開始動工?哪天上“肉肋”?何時下水試航?事先都要選好他們認為最吉利的日子和時辰。
漁民稱船舷為“肉肋”,造船“上肉肋”就如同造房屋“上樑”。
新船“上肉肋”的一天到了,船老大率全體船員,一清早就來到打造新船的海灘上,等候著良辰吉時的到來,新船旁邊已有人擺上供品、點燃香燭在請“太平菩薩”了。因為漁民們出海捕魚,所企盼的頭等大事就是太平。
新船已經成型,“肉肋”也已按上,只不過還未釘上最後幾枚釘子,幾個造船的大木師傅手持斧頭侍立於系著紅布條的新船兩邊“肉肋”旁,“砰!”隨著響亮的火炮聲,大木師傅掄起了斧頭,接著是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和人們發出的歡呼聲。這一天,大木師傅的工錢是雙倍的,中午,船老大家裡置辦了幾桌菜肴豐盛的酒席,名之曰:上樑酒。
新船落成,最後的儀式是下水試航。這是喜慶的日子。試航,大凡是選擇在大潮汛的日子,如陰曆的初一、初二、十五、十六。
那一天,海灘上敲鑼打鼓,煞是熱鬧。老大和船員們來了,村子里有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來了。
新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剪紙小彩旗,船頭一面寫有“令”字的大旗迎風招展,獵獵飄揚,一大群被選中的十歲左右做乘客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趕來了,他們一個個穿戴得整整齊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網船老大安排孩子們上船后坐在不同的方位,全體船員都做好了推船的準備工作。
潮水漲平了,下水試航的時辰已到,網船老大揮著手中的小旗吹響了“哨子”,鼓樂聲一陣緊似一陣地響起來,新船在“嗬唷”“嗬唷”聲中緩緩地向前移動,滑向水面,網船老大敏捷地跳上新船,利索地把風帆扯起,穩操著船舵向前方駛去,海灘上鑼鼓聲鞭炮聲不絕於耳……
試航結束了,做乘客的每個孩子分到了一份紅包——買糖果的錢。
帶頭船,又名“指揮船”、“領導船”。它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那時,沿海地區倭寇猖獗,漁民們出海的漁船,既是捕撈船,又是戰鬥船,為了能捕好魚、打好仗,便編成了一組組船隊,每組船隊都有一艘“指揮船”。又為便於區分,各船隊皆有自己不同的旗幟。
紅旗隊:一面紅色的旗幟上,寫有一個白色的“令”字。
黃旗隊:黃色旗面中間畫著黑白相間的太極圖。
藍旗隊:藍緞旌旗正中標有一隻黑色的鐵錨。
青旗隊:青色的綢面旗幟上赫然綉著一隻大蜈蚣。
白旗隊:白旗中心有個黑色的“令”字。
還有如鯊魚隊、鯨魚隊、飛魚隊、虎魚隊、青蟹隊。這些船隊的旗幟都是以某種魚或蟹作為標誌。這可能也是漁民們在古代所崇拜的“圖騰”。
各船隊武器各異,如紅旗隊全是雙刃龍刀,黃旗隊為鉤連槍,藍旗隊為開山大斧,青旗隊為盾牌單刀,白旗隊為三節棍,鯊魚隊為狼牙棒,鯨魚隊為長矛……
此外,各船隊還規定了自己的口令、號角,每組船隊“指揮船”的那面旗幟特別大,“指揮船”的老大是村上有一定權威的能人。在生產和戰鬥中,他們有分有合,有進有退。遇上大股倭寇入侵時,他們便聯合起來一致抗敵。戚繼光奉命來象山港征討倭寇時,這些由漁民組成的船隊積極配合,成了一支強有力的地方武裝,為抗倭立下了汗馬功勞。
“指揮船”以後就成了捕撈中的“帶頭船”。帶領一組船隊開展捕撈生產,出面處理本船隊在海上發生的各種事故,幫助解決一些困難。
新中國成立后,帶頭船老大由捕撈經驗豐富的村級領導成員擔任,從人員到設備的配置都比其它船要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帶頭船還配備了槍支彈藥和一名專職武裝幹部,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還配了一名赤腳醫生,一名電台報務員。
每年農曆九月廿三,是漁民大謝洋的日子,可回家休閑。這段時間裡,要邀請戲班子來祖廟演上幾天戲,演戲的錢是由各“房”輪流出,後來又改為由各對船輪流出。既是慶賀,又是不忘先祖,年年如此。
開演前幾天,祖廟裡已是鬧盈盈的了。神像前擺著供品,香煙繚繞,燭火通明。一些年老的婦女牽著孫輩紛紛前往,在“祖宗”前祈求平安。村裡的家家戶戶幾乎都來了看戲的客人。
第一天的頭台戲要演喜劇,並且劇情裡面一定要有“天官賜福”,這是漁村不成文的規矩。以後戲班子出示十幾本戲名,由值台的人來挑選。
看戲時,戲檯子前面常常是鬧哄哄的。
戲台兩邊稱為老人房,坐的都是些老人;正中那塊地方是婦女和孩子的“天地”;台前那部份地勢較低的叫中堂,全都是些站著看戲的年輕人。
這些在中堂里看戲的年輕人最喜歡湊熱鬧,好端端地看著,倏然間,出現了一股人潮,任人潮前後左右地涌動。他們有的口中“嗬、嗬”地呼喊著順勢推波助瀾;有的雙后平放胸前隨波逐流而雙眸依然故我在盯在戲台上;有的見人潮湧來遂慌忙躲閃或鑽到台下或躍上抱樓的石階上作壁上觀;有的硬挺身子欲為中流砥柱卻不料一個趔趄差點被人踩在腳下……
當台上出現一位著黑衣披素髮,右手持打狗棍左手攜討飯籃的落難婦人時,台下觀眾的心為之一震,中堂涌動的人潮也會剎時平靜下來,苦角兒從台的左邊唱到台的右邊,清麗凄婉,悲悲戚戚。此時,台下出現一副蕭殺愁苦的景象,一些老人和婦女們,忍不住的就“嚶嚶”出聲,有些男人也不免眼角潮濕,衝動中遂摸出銅嘣兒甩上戲台,彷彿苦角兒真的是可憐的落難女子。
漁民的過去有種種忌諱,聽起來讓人感到稀奇。略記數則如下:
倘若婦女要到停泊在埠頭邊的漁船上去,萬萬不能從船頭下去。原因是船頭有船的眼睛,漁民們把船眼睛視之為船的“聖潔物”,要絕對地保護好,使之心明眼亮,在航行中不致迷失方向。而照封建迷信的說法,婦女從船頭上下船,將會褻瀆“神明”。不過,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這個陋俗已經消除。
一到漁船上,任何人不能拍手,意思是魚兒聽到拍手聲就會逃遁,暗示該次開船必是“空網”。
船艙里不時地有些許從船底下漏進來的海水,需經常有人用瓢把它舀出去,海邊人通常叫“刮水”,但在漁船上就不能說“刮水”,要說“扌可水”,因為“刮”有“大風吹動”的意思,不夠吉利。像這種忌諱還有很多。如在船上的漁民把吃剩的殘羹倒在洋麵上,不能叫“倒掉”,得叫“賣掉”;漁船上宰殺其它牲畜可以,但禁止殺羊,因為“羊”和海洋的“洋”同音。
漁船上用膳時,絕不能把把筷子擱在碗上,因為筷象徵著船,碗象徵礁,如果有人把筷子擱在碗上,據說就會發生“觸礁”。
漁船上的碗每隻都要平放,喻海上行船太平,倘若有一隻碗是底朝上的——即為覆舟的凶兆,所以漁船上的碗不能倒置。
這種種忌諱的產生和形式,與過去漁民們的辛酸歷史分不開。隨著時代的進步,漁民知識水平的提高,這些忌諱現在已經逐漸淡化了。
蒓湖鎮是奉化區唯一的漁業大鎮,海洋休閑旅遊資源豐富,且已建成“海上人間”、“向陽海岸”兩處海上休閑娛樂場所。
蒓湖鎮擁有許多自然與文人的旅遊資源;蒓湖嶴的清代著名布衣史學大家萬斯同(萬季野)墓,浙江最古老的村名——鮚奇,唐朝留存至今的富商二井,明朝時期的六角七層培風塔,以及環境雅緻的南嶴頤養村及桐照小普陀島等。
翡翠灣休閑漁船項目位於蒓湖鎮棲鳳村翡翠灣碼頭,擁有60艘休閑漁船。遊客可以約上親朋好友,租船靜看潮起潮落,體驗一把漁民生活,現捕現吃,嘗聞名天下的象山港海鮮,更有游小普陀島,沙灘,垂釣,泥塗捉小海鮮,露營,燒烤等根據個人喜好的自選節目。
地處象山港內的向陽海岸休閑城毗鄰興建中的國家一級群眾漁港桐照漁港,擁有鳳凰山島、懸山島等島嶼和3000多平方米的灘塗。海島垂釣,自助海鮮,漁業文化展覽等休閑項目讓遊人領略到質樸豪放的漁家風情。
奉化蒓湖鎮一帶有103平方公里的海域和長達63公里的海岸線,漁業經濟十分發達。
南嶴頤養村是奉化區有名的“長壽村”,這裡民風淳樸、恬靜安逸、水靜醇甜。
目前全村有102戶人家300餘人。據近20年統計,該村人均壽命79.2歲,100歲以上有三人,80歲以上的人極為普遍。經考察,是因為南嶴村的自然環境獨好。
該村的溪流祼露,山泉大都在地表下流淌,且不受污染,目前已開發為“長壽山”系列飲用水,與此同時,南嶴農副產品豐富,尤其以大白鵝著名。
村東南角有亭子,名曰:“長壽亭”,該亭為六角重檐石亭,單邊長為2.1米,頂上有七幅石圖,分別為龍、鳳、竹、蘭、茶花、水仙、牡丹、荷花,石柱上書:“榮辱不驚看山中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亭的旁邊有一石碑,上書:“八十不稱老九十尚年少,人生滿龍蟠鳳逸正是風光好。”
另由於該村環境優美,經常有人來該村購房居住,現有別墅20多幢,每幢約有300平方米,共約一平方公里,每幢別墅都有私家花園,內有一個個竹林、桃林,並設有石徑。
奉化區內古塔多數是募款集資所建,唯獨培風塔是兩位婦女出資合建。她們是陳登位之妻張氏和董雅軒之妻王氏。培風塔上還刻著她們的姓氏。
培風塔在奉化鮚埼鄉下陳村南面小溪旁的塘塍上。七層六角,用磚砌成。底層各面都嵌著一塊石碑。北面石碑上銹“培風塔”三字,西北面石碑上刻著造塔人的姓氏。其他幾面石碑刻有清代嘉慶年間舉人溪灣老人孫事倫所作的建塔碑記。上面六層每層每面都有壺門圖案。由於塔基不大,直徑僅3.40米,各層收分又較小,再加上腰檐僅用四塊磚塊平疊挑出,所以塔身頎長,彷佛一柄巨劍豎立在象山港邊,與大海白云為伍。真象那孫事倫碑記中所形容的那樣:“山陬海澨分矗起鋒芒,上挹宵漢兮下映青蒼。”
從孫事倫的碑記來看,建造這座磚塔還有一段佳話。原來下陳村歷來文風不盛,人才不多,據說是由於村子周圍雖然崗巒起伏,但是尖峰很少,因而靈秀之氣不足,只有建造寶塔加以彌補。村人陳登位、董雅軒有志造塔,可惜天不假年,志未成而身先死。是他們的妻子張氏、王氏,繼承丈夫的遺志,共同捐資,完成丈夫的遺願。由於建塔的目的在培植風脈,所以塔名叫做“培風”。希冀建塔后能“人才脫穎而出”,甚至“高復高兮上復上,輝映斯塔兮歷千秋萬代而不忘”。(孫事倫作碑記中語)
下陳村三面環山,南面濱海,培風塔正處於海濱這一空缺中。塔的西北兩面房屋櫛比,東面丘陵起伏,南面綠野一片,稍遠處,連接東西對峙的埼山和月邊山之間的是海塘一線,那就是有名的史家塘。塘長2公里,塘面寬3米,圍田兩千畝,這是我國圍墾史上一個壯舉。千百年來,塘身日夜經受海潮的衝擊,屹立無恙。象山港上,白浪映日,風帆片片。前看海塘,后望高塔,思念前人的業績,令人神往。
1938年,竺梅先與夫人徐錦華集資5萬元,在後琅泰清寺創辦國際災童教養院,自任院長,徐任副院長,接收來自上海等地的流浪孤兒600餘人,免費供住宿,開設小學、初中教育,辦院6年,捐資25萬元。
1941年,竺兼鄞縣糧食調劑委員會委員。時鄞奉一帶發生災荒,多次去溫州、樂清、永康等地採購大米,以濟鄉梓之飢。因積勞成疾,次年5月逝世。
竺梅先逝世后,徐錦華獨力支撐國際災童教養院,汪偽駐軍師長謝某等人受陳璧君指使,多次去院要挾接辦,她堅決拒絕。1943年底經費、糧食無繼,教養院停辦。
1990年9月,海峽兩岸部分原國際災童教養院學員集資在教養院舊址建梅華亭,紀念竺梅先夫婦功績。
萬季野(1638--1702),名斯同,鄞縣人,清代著名史學家。其墓位於蒓湖鎮東烏鴉冠山。始建於清,后湮沒。清末為謝三慈尋獲。1935年慶夢卿等發起大修,並在蒓湖鎮內建鄉賢祠。1937年墓、祠俱成。1966年墓毀,1985年修復。墓直徑7米,墓碣及兩邊聯句為清時舊物,墓碣上書“鄞儒理學季野萬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兩邊對聯“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鄉賢祠後進三間正廳尚存,面寬12.6米,進深9.1米。
桐照村的懸山島是象山港內的島嶼之一,它占海域面積約為0.5平方公里,島高約為70米,島上的植被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植被以竹林和松柏為主,其高度約為20米。懸山島的西面是獼猴島,島上現活動著約500隻獼猴。懸山島的前面是一片橫巴組咀——堵同咀的灘塗,長度約為270米,灘塗上還有許多小蟹爬動,跳跳魚時而出沒。灘塗的東南面是一小島,島的四周有少量的水產養殖區域。懸山島的西面海域上有約為7500平方米的漁箱。網箱長有500餘米,佔地面積為7500平方米,是由泡沫塑料和木板組成,懸浮在海面上。網箱上還建有30間小木房,小木房的佔地面積約為10平方米,內設有簡單炊飲具,是捕魚者居住使用。約距懸山島2公里有一桐照碼頭,它現是奉化區海上交通、漁業的重要碼頭。碼頭、網箱、懸山島、灘塗、、海域及船隻交相呼應,構成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海域風光。
懸山島位於蒓湖鎮東南面,離桐照碼頭約兩公里,海上的網箱位於桐照一級漁港和獅子口港灣的之間。距離蒓湖鎮中心約7.5公里,與象山港接壤,相距約5公里。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蒓湖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