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頭鎮

浙江省溫嶺市轄鎮

石橋頭鎮,位於浙江省溫嶺市東南部,離市中心9公里,省道林石線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全鎮區域面積27.05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352個村民小組,人口28043人,9961戶。全鎮共有耕地14852畝,其中水田12130畝,旱地2722畝,標準農田8721.2畝,擁有高標準海塘2050米。全鎮共有基層黨組織52個,黨員1062名。

經濟


石橋頭鎮
石橋頭鎮
2007年,在鎮黨委、政府及全鎮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541萬元,同比增長27.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0萬元,同比增長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31萬元,增長8.38%,農民人均純收入7182元,同比增長6.1%。成功創建台州市教育明星鄉鎮、台州市生態鎮、台州市民間藝術之鄉、台州市基本農田保護示範鎮,台州市徵兵工作先進集體。
石橋頭鎮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主攻方向,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建成萬頭養豬場、3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800畝葡萄基地等10大優質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形成蔬菜、葡萄、西瓜、紅薯面、肉豬、家禽六大農業主導產業,07年新發展了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聯農無花果專業合作社、下洞橋楊梅專業合作社和石橋水果專業合作社,新註冊了“綠沙”牌野鴨蛋、“銘健”牌無花果、“紅漫山”牌楊梅3個農產品商標。農業逐步走上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之路。
石橋頭鎮風貌
石橋頭鎮風貌
工業上已基本形成鑄造、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市中發精密鋼件有限公司產值上億。下宅吳、咸田、土坦三大工業集聚點集聚效應逐步顯現。2007年實現工業產值7.48億,其中規模工業產值4.69億,佔62.70%。
編製了中心區詳規,修編啟動3個工業集聚點規劃,集鎮規模有序拓展。對15個村建成區外的村莊規劃全面進行了調整,開展林石線整治、街道綜合整治、蒔粉加工整治及庫區水環境整治,戶袋裝、村收集、鎮中轉、市處理的環衛處理網路基本形成。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收集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資源102項,“王氏大花燈”、“米塑”、“荷花龍”多次被中央、省台報道,民間舞蹈“出水浮龍”榮獲台州市農民文化節優秀團隊比賽金獎,“荷塘映月”榮獲市首屆文化藝術節金獎。滾八蠻、太極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紅紅火火,現已擁有1類文化俱樂部1個,2類文化俱樂部5個,3類文化俱樂部10個。
總之,石橋頭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新農村為契機,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致力於把石橋頭建成為農業特色明顯、工業整體躍升、村村整潔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郊型生態鎮。
2013年,全鎮實現規模上工業總產值4.65億元,增長15.82%;財政總收入6424.1萬元,增長24.7%;限額上固定資產投資2.64億元,增長41.18%;農民人均收入14896元,增長11%;人口自然增長率2.9‰。
石橋頭鎮是傳統的農業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著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建有萬頭生豬養殖場,3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楊梅、1000畝葡萄等十大優質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形成了糧食、蔬菜、瓜果、畜禽、水產、紅薯(年產量550萬斤)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工業上已基本形成鑄造、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下宅吳、咸田、土坦三大工業集聚點集聚效應逐步顯現。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擁有台州市級首家鎮級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大花燈”、“米塑”、“荷花龍”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被評為台州市民間藝術之鄉、台州市文明鎮、台州市工業強鎮、台州扶貧開發先進集體、台州市無邪教鎮等,連續5年被評為台州市“平安鄉鎮”,通過省文明鎮、省科普示範鎮驗收。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滾八蠻
滾八蠻
滾八蠻
滾八蠻即「八蠻舞」俗稱,是石橋頭的一種民間燈舞。所謂的八蠻即八獸,是麒麟、獅子、老虎、獨角獸、賴豺、白象、犀牛、獅子吼等八種獸燈。據說,石橋舞八蠻起源於清朝乾隆晚年,那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石橋頭街每年元宵都要舉行迎燈活動。有一年春節剛過,蔣氏祖輩和后林扎燈藝人聯合製作了八盞獸燈參與迎燈。在迎燈游鄉過程中,經石橋頭街有表演天賦的能人策劃指點,舉燈之人變光走路為跳躍式地邊行進邊舞動。從此以後,每年的燈會都有八盞獸燈參與迎燈,它即能和「滾龍」「滾獅子」共舞,也可單獨表演,逐漸形成後來被人們稱作「滾八蠻」的民間燈舞。因為,在人們心中獅子和麒麟等都屬吉祥動物,普遍認為「滾八蠻」,既能驅邪保平安,又能為節日增添喜慶。
「滾八蠻」的表演形式是以八獸燈為主,配以四盞小彩燈:猴燈、白鶴燈、八角燈和蝴蝶燈。表演時,四盞小彩燈在鑼鼓伴奏下小躥步站到表演場所的四角,八位大漢各舉麒麟、獅子、老虎、獨角獸、賴豺、白象、犀牛、獅子吼等獸燈進場起舞。基本舞步為小躥步,中間穿插有十字步、跳花步、拼步、跌步等花。舞姿粗獷,體現神獸的威武和凶蠻。舞蹈隊形隨著打擊樂鼓點的變化而變換,如索柴繩、對插、間花、走三角等。如果所在地觀眾要求延長表演時間,可以不間息地隨時替換舞燈者。過去,一個晚上接連要舞十幾個村落,就不得不斷更換舞燈者,所以,一支八蠻隊一般要有三十餘人。
石橋頭鎮
石橋頭鎮
石橋米塑
石橋米塑是指分佈在石橋頭的石橋街、前林、后林、後台門、大甲頭和中扇等村的傳統習俗中用陳年米糕手工製作的“糕人糕馬”,具體有:麒麟、獅子、獨角獸、白象、老虎、獅子吼、犀牛、獺豺和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造型。
石橋米塑是石橋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祭禮,同時又是供人觀賞的手工藝品。作為燈會、祭梁、祭橋的祭禮,有祈求吉祥之寓意。石橋一帶,按傳統習俗每年的元宵都要舉行三夜的迎燈活動,迎燈期間,每個自然村都要有祭品擺設。幾張四面桌(視祭品多少而定)擺在村頭,擺上敬神的祭品,如豬頭、鵝、魚、肉、面等,自然也少不了米塑的糕人糕馬。同時,族人還要把各家各戶所珍藏的稀奇古怪、貴重罕見的東西擺到桌上供人們觀看欣賞,然後讓唱“排街”的人逐樣逐樣唱過去。另外,石橋頭當地有這樣的習俗,群眾建房上樑時,要請人做糕人糕馬作為祭禮進行祭梁,特別是女婿家或岳父家上樑吉日,送糕人糕馬是必不可少的禮數,沿用至今。再者,早時建造橋樑,在將石樑拔上橋墩前,要舉行祭梁儀式,祭禮中的主要祭品還是“糕人糕馬”。
石橋米塑的歷史較為悠久,自清朝晚期以來流傳至今,第一代傳人姓名因缺少記錄失詳;第二代傳人為蔣永順;第三代傳人為蔣贊唐;第四代傳人乃陳春水、蔣照直。
石橋米塑有其自身特徵,一是造型小巧,色彩濃艷,手法細膩。米塑作品個體體積較小,一般尺寸在8厘米乘3厘米乘4厘米之間。色彩基本是三原色,且濃重艷麗。整體手法誇張,局部手法很是細膩,譬如觀看眼睛能見到眉毛;耳朵和尾巴都會搖動,有較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二是選料考究,觀賞時間較長,不變形不開裂。主要原料是浸水年糕,輔助材料有各色顏料、豬油、銅絲、火柴梗、嵌馬球等。與別人相比,石橋米塑作品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變形也不會開裂。
石橋頭地處溫嶺東南沿海,屬於半山區,立街於清乾隆年間,並設有郵鋪,逢農曆四、八日為集市日,舊時系城南地區的主要貿易點。石橋頭街元宵迎燈習俗歷史悠久,石橋米塑也就成了元宵迎燈習俗中重要內容之一。但是,作為民間絕活的石橋米塑,它雖有一定的娛樂和觀賞價值,但沒有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學它的人確實很少,將面臨失傳可能。
石橋鑿紙
石橋鑿紙
石橋鑿紙
石橋鑿紙是指分佈在石橋頭的大甲頭和后林兩個村的一種隸屬於民間剪紙藝術的鑿紙工藝。它雖然屬於剪紙一類,但又不同於普通剪紙,石橋鑿紙是用特製的刀具即鑿子來刻鑿人物、花鳥、山水等刻紙作品,作品一次成型可達30至50幅之多,這是其他普通剪紙所不能及的。
鑿紙藝術在石橋頭街已有近300年歷史。自清康熙年間以來,石橋頭街就有元宵迎燈之習俗,那時家家戶戶門前都要張掛各式各樣的彩燈,那些雪燈、繡球燈、郎頭燈等,都是以精美絕倫的鑿紙作品為主體的。尤其是王氏大花燈,燈體糊裱需要大量的鑿紙作品。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夜,人們就要張挂彩燈,夜幕降臨時,燈內的燭光,把燈體上鮮明秀麗的喜鵲含梅、龍鳳呈祥、桂貝、喜腳、大十字、小十字、銅鈿眼、還有各式人物、動物等鑿紙作品照映得栩栩如生。由於石橋頭街元宵迎燈活動歷史悠久,所以迎燈和燈彩製作成了當地民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鑿紙技藝亦隨之流傳至今。
鑿紙技藝的主要特徵是和剪紙藝術有著較大的區別,所用刀具也完全不同,剪紙是以剪刀為主要工具,而鑿紙工具則是以圓口刀、方口刀和小鑽頭為主,其方法是把紙以30張或50張為一疊,放在杏樹或桕子樹材質的木板塊上進行操作。鑿紙的方法分兩類,一類是先畫稿,后按畫稿鑿,主要是人物、動物、花鳥等作品。另一類是無畫稿默手鑿,完全憑藉藝人的頭腦邊構思圖案邊開鑿,主要是桂貝、喜腳、大十字、小十字等圖案。祖傳的基本鑿法是:先從周邊下刀,然後逐步往裡,鑿刀與木板及板上的紙張必須成九十度角,不能相差半分豪。
由於多種因素,石橋鑿紙也接近瀕危邊緣。本來鑿紙的傳承人就不多,而且大多年事已高,加上鑿紙技藝也比較難學,年輕人不願去學,所以,如果現在不重視有效的保護,石橋鑿紙這一門技藝就有消失的可能。
石橋頭鎮
石橋頭鎮
王氏大花燈
王氏大花燈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王氏公宗頌揚帝德聖恩浩蕩,以此獨特風格,製作八角大燈壹盞在元宵夜供人觀賞。爾後,又製作了壹盞六角大燈,從此,王氏中就有了六角、八角兩盞大燈。六角大燈代表男性,花紋以龍為主;八角大燈代表女性,花紋以鳳為主。其鄰族小家橋蔣氏公宗,以睦其鄰,亦以精巧獨具手藝製作出荷花燈一盞同賀。每逢迎燈時,都要施放焰火鞭炮、還要耍流星等,場面熱鬧非凡,民間有段順口溜:上王橋頭迎大燈,小家橋頭雪流星,楊家橋頭芥菜剝見莖,下黃橋頭度娘搶走無處尋。嘉慶十六年(1811),王氏公宗惟恐後世遺忘花燈而使花燈得以稽考,在本族建宗祠立碑「兩保碑文」現存於上王後山大花燈紀念堂內,碑上還留有清晰的「嘉慶十六年」「迎燈」字樣,以勉世人將有關製作資料記載立冊,得以完整收藏於內。
光緒十二年(1886),族人監生王桂卿,仲才二公,悉聞於光緒六年(1880)得中進士的族中支派安居洪家北橋的王詠霓授刑部主事,后經大學士許景澄保奏隨許出使國外三年後回歸省親,二公邀其觀燈,對王氏花燈讚嘆不已。
大燈製作技藝講究。民間彩燈製作王氏大花燈燈體特高,劈篾、扎制、鑿紙、剪紙,技術性要求高。燈骨的選材用料特別講究,選生長期2-3年的杠竹(此竹產地是黃岩寧溪)而且杠竹要連根挖起,稍作修剪,放在室內陰乾,時間需一個月後方可用來扎架,耐火性極強;纏繞綁紮大燈竹架骨幹的薴麻繩,全部不打結,依據的古法是:先將糯米煮熟,放在毛竹筒等容器內,搗糊攪爛,使之成為糯米糨糊,再將薴麻絲成束塗抹上,作為繩子纏繞粘貼在“扛竹”要綁紮的地方,等糯米糨糊干后,這種繩子還有收縮功能,非常牢固。
王氏大花燈手工製作工序複雜,以牛磨盤為腳,加壓石塊,外架竹制,薴麻系扎,架外表貼剪紙,燈架內設置游龍斗獅、丹鳳白鶴之類工藝實件。由於王氏大花燈形體龐大,屬手工藝術,兩盞燈8個人僅扎制燈架需要50天完成,糊、貼、剪、刻畫30人需40天,所以兩盞燈40人參加需90天完成。每盞燈重達1000多公斤,在迎燈活動中,每盞扛燈24人,四角拉撩風繩12人,還要候補人員若干人。
王氏大花燈代表了群眾佛教信仰觀。花燈屬寶塔式花燈,塔身就有七重,依照佛塔製作,取其鎮妖避邪保平安的功用。同時也蘊含著乾坤和諧的人生觀。傳說明嘉靖十五年,石橋頭下宅金太公創製一盞六角形的塔燈,形態雅緻。上王村王洪從太公慕名前往觀燈,看后嘆息:如此絕妙之燈,如能走動豈不更好!下宅金太公道:老兄弟如能做成會走的大燈,下宅金定當送此燈於上王配對。上王太公回家后細心琢磨並籌資請來工匠,終於在這一年的冬天做成八角形會走的大燈。下宅金太公聞訊,敲鑼打鼓將六角形大燈送到上王,從此民間便有六角為雄、八角為雌的傳說。

歷史沿革


石橋頭鎮來源探究

探究溫嶺石橋頭鎮的來源,不外乎有這三樣。一是石頭,二是石橋,三是石橋頭。
石頭,據當地的老百姓介紹,是來歷不菲的。傳說古時的石橋頭鎮是一片汪洋。與松門、藤嶺、白峰———均是古時重要的軍事要地———接壤成鄰,圍於垓心,是浙東海防要塞。
那座山漸漸被工於鑿石的古溫嶺人相中。他們一邊開渠,把泉眼東連至箬橫木城河;一邊挖石,與新河長嶼硐天相接。這就是石橋頭鎮最負盛名的兩大景點,亂岩、湖漫水庫來歷。此後,文人墨客、儒釋道者相繼在此修行。
據《盤峰(今溫嶺箬橫晉嶴里一帶)宗譜》載,“康熙中,亂岩有廟五十餘,僧道無計可數。”又載,今天的石橋頭人,就是在那個時候從四面八方慕名定居在此的。
可是不久,人們便發現,先祖開鑿的那道河常常會因木城河內的水位而變得喜怒無常,阻礙了沿河兩岸的交通。於是,當地百姓就在河的東頭進行截流,把亂岩進行堆土填高擴大,與藤嶺山、牛頭山、馬步山等相繼接壤,將湖漫水庫圍在垓心;並將河道順沿亂岩,另開一道小渠,直通南面大海。這就是石橋頭唯一的主河道,至今猶存。至此,石橋頭一改往日窘境,水患蕩滌,山色漸柔。
康熙二十年(1820年),當地望族王氏宗公為頌揚皇恩浩蕩和感念亂岩所帶來的靈氣,特自製八角大燈,上綉湖漫蛟龍和外遷在此的異族圖騰,端放於今石橋頭鎮石黃路一帶,供人膜拜、欣賞。當地百姓傳言,清道光間進士,太平三都(今溫嶺石橋頭)人黃濬曾所作的詩可以佐證,可惜筆者至今不能尋覓到。
而因為王氏大花燈的出現,石橋頭人開始漸漸關注起橋樑的建設,因為據當地工藝家們的介紹,當年興建在河道上的橋大多以木結構為主,為了使得更多的膜拜、觀賞者能一覽於石橋頭的燈文化以及其上石文化、水文化的真實場景。於是,就使用石板鋪橋,每公里一座,湊成八座,並在上面鑲嵌各種石畫、石燈、碑文,在橋邊建石亭、設商鋪,寓意迎八方,享地靈。
很快,深信於石頭帶來運氣的石橋頭人就開始在石橋兩邊聚會、搞大型集市。久而久之,逢人問,你要去哪裡。那人便說到石橋頭去或說到石橋頭上趕日子。不知是哪一年,石橋頭就成了地名的代詞,為人們所紀念。

歷史變遷

位於市政府駐地以東8公里。以鎮政府駐地石橋頭自然鎮命名。
石橋頭鎮紀事年表(略)
時間事件時間事件
明清時屬太平縣第三都1958年改稱石橋、花橋、土坦3個營,屬箬橫人民公社(區級)
民國初稱石橋庄1959年划入原湖漫農場
1931年稱石橋鎮,屬中區1961年成立石橋人民公社
1940年為石橋鄉,屬松門區1981年12月劃出境內東片部分村落新設土坦人民公社
1946年併入城區,稱石橋鎮1981年因重名,改稱石橋頭人民公社
1948年劃歸松門區1983年改製為鄉
1949年稱石橋鄉,屬箬橫區1985年撤鄉設鎮,稱石橋頭鎮
1950年4月分設石橋、花橋、土坦、山嶴4個鄉1992年撤擴並時,土坦鄉併入
1956年4鄉合併稱石橋鄉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轄區無變動,仍稱石橋頭鎮

行政區劃


轄27個行政村:橫湖斜路前林橋浦中扇后林上王楊家下黃陳嶴阮嶴何嶴沙角東花橋大甲頭楊家浦土坦頭中央段石橋街後台門下宅金下宅吳小嶺下橫古塘黃西嶴上洞橋下洞橋。

下黃村

下黃村坐落於石橋頭鎮東北部,全村458戶,1144人,其中黨員25名。2007年人均純收入51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6萬元。2006年,下黃村相繼被評為溫嶺市衛生村、被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集體、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活動先進單位等。

楊家村

全村共有379戶,1067人,轄16個村民小組,全村耕地面積686畝。2010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17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9.60萬元,人均收入達9044元。

中扇村

石橋頭鎮中扇村位於溫嶺市城區東南方向,省級公路林石線,石黃路貫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12個村民小組,333戶,共有人口949人,以農業為主,個體農貿產品加工為輔。928人,耕地面積594畝。幾年來村兩委帶領村民齊心協力,村各項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完善,村民文化精神生活不斷增強,相繼榮獲浙江省衛生村、台州市文明村、台州市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等諸多稱號。

橋浦村

位於石橋頭鎮所在地的東南面,林石線的南面,東臨西浦,東南面為海塘,西面是下宅金,全村共有15個村民小組,278戶,人口844人,勞動力480人,耕地面積661畝。村裡主要經濟為種植蔬菜,除本村95%以上的土地種植蔬菜外,還承包了西浦、東浦農場及臨村土地達1200畝,從事蔬菜栽培。全村種植大戶就有30戶,重點戶100戶,蔬菜種植的收入達到300多萬元,人均收入9336元

楊家浦村

位於石橋頭鎮東南部,地處平原,省道林石線穿境而過。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203戶596人,耕地面積553畝。

中央段村

位於石橋頭鎮東部,東臨箬橫鎮,西接橫湖村。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216戶,608人。其中黨員24人,村民代表31人。耕地面積485畝。村內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從事葡萄種植。曾被評為計劃生育先進集體、村兩委班子好搭檔、農醫保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土坦頭村

位於石橋頭鎮東部,省道林石線北側,全村共有334戶,923人,轄8個村民小組,全村耕地面積721畝。2010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29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4.82萬元,人均收入達9437元。

后林村

位於建城區西側,石井路、中興路兩條主幹道。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242戶,全村人口668人,耕地面積245.8畝,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62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6185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92元。2005年後林村在上級領導的關懷和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村兩委班子成員團結一致、熱情高漲,以全面建設和諧小康新農村為目標,按照“村莊美化、集體富強、村民富裕、班子堅強”的要求,帶領全村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齊心協力,真抓實幹,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

旅遊


亂岩

亂岩位於石橋頭鎮西1公里左右的鞍山半山腰,面向東北。遠望山坡,在疏林掩映下,成片巨石漫布其間,故稱亂岩。巨石或高矗斜卧,或重疊倚峙,既雄且奇。諸岩之後,峭壁亂聳,崢嶸突兀,怪險萬狀。山中有洞,大多為石罅夾起所形成。最大的一個洞可容70餘人,是避暑的好去處。其內有透天洞。一縷陽光下射,顯得色彩斑斕,形狀奇異。洞的右側新建樓房數間,底樓與洞的北側出口處相通,人們來洞中休憩或飲酒品茶,絡繹不絕。由洞口左側曲折向上,可到達亂岩洞。
由山麓至亂岩洞,山坡較平緩,石級左右盤曲,秀木夾徑,野花幽香。路旁築有涼亭,供遊人歇腳觀景。山下有泉水一眼,流泉如珍珠迸出,淙淙作響。此泉潔凈,甘冽清涼,取之不盡,村裡、鎮里人常來汲取,肩挑車拉,以供飲用。

亂岩洞

亂岩洞,又名花龍洞。亂岩洞富有神奇色彩,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嘉慶太平縣誌·地輿三》記載,此洞“口窄,僅容人入。進洞橫行,愈入愈深,莫知盡處。人須持燭,誰見兩邊壁立光潤,冷氣陰森而已”。來到洞口,確有一陣逼人冷氣,至今還沒有人敢入內探究盡處。亂岩洞附近建有三清宮和觀音堂。在一峭壁上刻有“為界”孽窠大字,楷體,蒼勁古樸,但沒有款識,《嘉慶太平縣誌》中有著錄。

迴鑾寺

迴鑾寺
迴鑾寺
亂岩位於石橋頭鎮西隅約一公里的鞍山東麓半腰。相傳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躲避金兵,從明州(今寧波)浮桅而下,在此駐蹕,拈香祈禱,願天下太平,與萬民同樂,且在崖上題寫了“為界”二字。後人為紀念這一古迹,在此建起一座寺廟。寺廟后因年久失修,頹敗殘破,於洪武年間捐資重建,並起名為迴鑾寺。到了明清時代,又因戰亂頻仍,干戈連年,迴鑾寺終毀於兵火。現在的同樂寺是1998年在亂岩原址重建的。起名“同樂”,想必寓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