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角化囊腫

牙源性角化囊腫

牙源性角化囊腫是來源於原始的牙胚或牙板的良性囊性腫瘤。舊稱為牙源性角化囊腫,WHO於2005年將其更名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多發生於青壯年,可發生於頜骨任何部位,好發於下頜第三磨牙區及下頜升支區。牙源性角化囊腫生長緩慢,病變常沿骨髓腔擴展,因此骨膨隆不明顯,早期不易發現。若繼續生長,骨質逐漸向周圍膨脹,可形成面部畸形、牙移位,偶爾發生下唇感覺異常或下頜骨病理性骨折。出現癥狀常與囊腫繼發感染有關。牙源性角化囊腫易複發,可能癌變,國內報道癌變率為2.65%(6/225)。癌變病例特點是:年齡多在40歲以上;有反覆感染史;均為多囊性。牙源性角化囊腫以手術治療為主。徹底去除囊腫,嚴重者需去除部分正常骨質,以減少複發,改善預后。

就診科室


● 口腔外科、口腔科

病因


● 牙源性角化囊腫來自於牙板和牙板殘餘,也有人認為來自於口腔黏膜基底細胞之錯構。

癥狀


● 早期無明顯癥狀,可因X線片偶然發現,部分患者有癥狀表現。

常見癥狀

● 可發生於頜骨任何部位,好發於下頜第三磨牙區及下頜升支。
● 腫瘤生長緩慢,初期無自覺癥狀,無明顯骨膨隆。若繼續生長,骨質逐漸向周圍膨脹,則形成面部畸形,牙移位,偶爾發生下唇感覺異常或下頜骨病理性骨折。出現癥狀常與囊腫繼發感染有關。
● 大多向頰側膨脹,也有部分向舌側膨脹,穿破舌側骨壁。
● 上頜骨角化囊腫可進入上頜竇和鼻腔,導致鄰近器官壓迫移位並出現相應癥狀,如上頜竇上壁受壓可使眼球移位,產生復視,影響視力。
● 腫瘤區域及鄰近的牙齒受壓,牙根周圍骨質可吸收,使牙鬆動、移位。
● 角化囊腫可伴缺牙或多生牙。若腫瘤區域牙鬆動脫落或被拔除,牙槽窩內可見皮脂樣物質。
● 可單發或多發,以單發多見。

其他癥狀

● 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又稱多發性基底細胞痣綜合征:多發性角化囊腫同時伴發皮膚基底細胞痣或基底細胞癌,可有眶距增寬、顱骨異常、小腦鐮鈣化等癥狀。臨床上僅為多發性角化囊腫並無基底細胞痣(癌)等癥狀,也可稱為“角化囊性瘤綜合征”。

檢查


● 確診牙源性角化囊腫需要做的檢查有口腔科檢查、囊腫穿刺檢查、X線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等。
● 囊腫穿刺檢查
● ● 穿刺是一種比較可靠的診斷方法,大多可見黃、白色角蛋白樣(皮脂樣)物質混雜其中。囊液塗片檢查可見角化細胞和膽固醇結晶。
● X線檢查
● ● 囊腫在X線片上顯示為單房或多房的清晰圓形或卵圓形的透明陰影,邊緣整齊,周圍常呈現明顯的骨白線,有時邊緣可不整齊。單房型多見於上頜骨,多房型多見於下頜骨。
● 病理組織學檢查
● ● 臨床上牙源性角化囊腫與成釉細胞瘤,尤其是兩者同時存在的病例很難區別,須藉助病理檢查方能最後確診。

診斷


● 醫生根據發生於頜骨任何部位尤其下頜角及升支的膨隆性病變,結合穿刺物性狀、塗片鏡下所見,X線表現即可確診。

分型


● 角化囊腫病理無分型,但有典型的病理表現:囊壁的上皮及纖維包膜均較薄。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表面覆有完全或不完全的角化層;此層一般呈波浪狀,上皮厚度常較一致。基底層缺少上皮釘突,直接與纖維結締組織相連。在囊壁的結締組織纖維膜內有時含有子囊(或稱衛星囊腔)或上皮島。上皮的基底層有突入於結締組織內的增生的胚芽組織。囊壁很少有炎性細胞浸潤(繼發感染時除外)。囊內為白色或黃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樣物質。

分期


● 良性腫瘤,無分期。

鑒別診斷


● 臨床上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與成釉細胞瘤,尤其是兩者同時存在的病例,有時
● 很難區別,須藉助病理學檢查方能最後確診。

治療


● 牙源性角化囊腫以手術治療為主。
● 角化囊腫容易複發(文獻報道其複發率為3%~60%);也可發生惡變,因此手術刮除要儘可能徹底,必要時還可考慮在囊腫外圍切除部分骨質。如病變範圍太大或多次複發的角化囊性瘤,應考慮將頜骨連同病變的軟組織一起切除,並即刻植骨。

危害


● 可致面部畸形、骨折。易複發,還可能惡變。

轉移性


● 目前把牙源性角化囊腫歸為是一種與成釉細胞瘤相近,且具有侵襲力的良性腫瘤,一般認為良性腫瘤不會轉移。

預后


● 徹底去除囊腫,可減少複發,改善預后。

預防


● 飲食營養均衡。
● 定期口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