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一書由[日]速水佑次郎 / [美]弗農·拉坦 所著,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簡要介紹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摘要:幫助學生明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依靠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懂得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軍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幫助學生認識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了解改善和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認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新要求和途徑,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心。
一般認為,世界範圍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是從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啟動的。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各國由於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基礎不同,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選擇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如美國、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它們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憑藉發達的現代工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用機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過擴大單位農場種植面積和經營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總產量。二是如日本、荷蘭等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的國家,它們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把科技進步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改良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加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三是如法國、德國等土地、勞動力比較適中的國家,它們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既重視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又重視科學技術推廣應用。
今日國內聚焦
世界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史表明,發達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唯有從實際出發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確選擇。
實現農業現代化在我國也並不是一個新提法,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們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但對什麼是農業現代化、其基本內涵是什麼等問題的認識,卻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綜合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可以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這樣來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第一,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還不高,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貢獻率低20~30個百分點。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等來提高農業效益。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均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第三,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徵。我國有2.5億左右農戶,不僅數量多、規模小,而且結構、行為相似,要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銜接非常困難,因此,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社舉辦多種形式的龍頭企業,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利潤。第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如果吃飯問題解決不好,工業化、城鎮化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將難以持續進行。因此,必須把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
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總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在具體工作中,尤其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要求的那樣: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