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省省屬公辦高等學校

福建中醫藥大學(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福建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學校。學校是中國內地第一所招收台灣學生的中醫藥院校。

福建中醫藥大學創建於1958年8月,原名福建中醫學院,是中國創辦較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201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擁有兩個校區,共佔地1030畝,各類建築總面積34萬多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億多元,紙質圖書138萬冊、電子圖書101萬冊;設有13個學院(部),2個研究院;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20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1.2萬多人,其中研究生2200多人;有教職醫護員工(含四所直屬附屬醫院)5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900多人;有2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18所非直屬附屬醫院、10所臨床醫學院。

歷史沿革


篳路藍縷
福建中醫學院
福建中醫學院
1953年,根據黨和國家的中醫政策,福建省衛生廳要求全省各級衛生部門積極舉辦中醫進修班,培訓中醫人員,10月6日,福建中醫學院的前身——福州中醫進修學校成立。
1955年11月,該校易名為“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
1958年8月13日,在省中醫進修學校的基礎上,福建省第一所由福建省內興辦的中醫高等學府——福建中醫學院正式成立,學校創辦初期只有6名專職教師,1966年已有專職教師89名。創辦之初,學校由省衛生廳直接領導。
1959年,經批准省人民醫院和省中醫研究所併入福建中醫學院直接領導,從此學校形成了教、醫、研三結合的管理體制。
1962年,福建省人民醫院獨立建院。
學校創辦伊始,即加強校內教學機構的建設,教研組從6個發展到24個;還設有圖書館、醫療室等。至1963年底,學校佔地面積為64.7畝,建築面積18102平方米;建立8個完整的實驗室和動物房、無菌室,儀器設備總值為13.73萬元;擁有圖書資料3萬多冊。並確立了以中醫高等教育為主、多層次教育的方向。先後招收了8屆6年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班、3屆中醫醫療專業專科班,舉辦了3期中醫進修班,3期西醫脫產學習中醫班。教師及科研人員編寫出版的著作有20餘部,發表了一大批學術論文,取得了1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以“內痔核的枯痔丁療法”成果影響最大,獲國家科委頒發的鑒定書。
文革期間
1969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小組決定福建中醫學院與福建醫學院、華僑大學醫療系合併成立福建醫科大學,遷址泉州,省中醫研究所同時與福建中醫學院脫鉤。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個體中醫診所停辦。省人民醫院因西醫人員比重日益增大而失去原有中醫院的特點,市人民醫院遷往北峰山區。全校220名教職工(不包括附屬單位),有180名被下放。
1972年成立的福建醫科大學中醫系繼續培養中醫藥人才,薪火相傳,延續著福建中醫學院的使命。
改革開放
1976年,福建省委作出恢復福建中醫學院的決定,並成立籌備領導小組。經國務院批准福建中醫學院正式復辦。
1978年3月,福建省委決定在福州環城區洪山鎮樹兜五四北路新建校舍;11月8日,福建中醫學院舉行掛牌儀式與開學典禮,當年秋季招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178人;復辦初期,只設1個綜合辦公室,到1979年5、6月間才逐步架構起各部門工作框架。
1980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福州吉祥山中醫學院舊址籌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並於同年底成立附屬醫院籌備處;7月1日,省政府決定附屬醫院複名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正式掛牌。
1985年,學校開始發展研究生教育。
1988年至1997年,學校共獲省廳級以上課題212項;1998年至2008年,該校共中標課題1446項,其中國家級課題35項,省部級課題303項,廳局級課題613項,校級課題495項;1978年至1987年間,學校共有82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的嘉獎(國家和部、委級獎的有20項,華東地區和省、市級的有62項);1998年至2008年,該校成果獲獎162項,其中國家級行業獎18項,省部級50項,廳局級13項,其他獎項81項;1977年至2008年,學校醫教研人員單獨或參編,並正式出版的著作有258部,並編寫了一批教材;1978年至2008年,該校教研人員在醫學雜誌上公開發表了1萬多篇學術論文。
1994年,學校共設中醫系、骨傷系、針灸推拿系、中藥系和現代醫學部、公共基礎部,有4個本科專業、4個專科專業、5個碩士點。教職工其中中級職稱250多名。
2002年,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
2003年,成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05年7月,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2006年5月,學校專門成立陳可冀中西醫結合發展基金,資助省內外中西醫結合研究項目。
2007年9月3日,組建了福建中醫學院資產運營有限公司。
2008年,學校再次被列入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同意福建中醫學院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通知》,學校正式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2015年4月,福建中醫藥大學入選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
2016年,學校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康復物理治療(PT)和作業治療(OT)分別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世界作業治療聯盟(WFOT)國際教育標準認證。
2018年,入選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學入選福建省A類高峰學科,中藥學、護理學、藥學入選福建省高原學科,臨床醫學、管理學入選福建省應用型學科。
2019年7月,學校入選福建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2020年3月,臨床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9月,福建中醫藥大學氫療研究院成立;9月20日,加入海西醫學聯盟。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據2017年1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設有13個學院(部),開辦19個本科專業(不包括專業方向)。
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中醫學院中醫學、中醫學(“5+3”一體化)
中西醫結合學院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醫學影像技術
藥學院中藥學、藥學、藥物製劑、製藥工程、市場營銷、食品科學與工程
骨傷學院中醫骨傷、中醫骨傷(七年制本碩連讀)、中西醫臨床(骨傷科學方向)、臨床醫學
針灸學院七年制中醫學(針灸推拿學班)、針灸推拿學、針灸推拿學(中醫美容班)、醫學實驗技術(美容技術方向)
人文與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衛生管理方向、醫事法律方向、健康保險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方向)、中醫學(臨床心理學方向)
護理學院護理學
康復醫學院康復治療學(物理治療方向、作業治療方向、康復醫學方向(閩台合作辦學))
體育部·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研究生院·
海外教育學院·
成人教育學院·

師資隊伍

據2017年1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醫護員工(含四所直屬附屬醫院)3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500多人;擁有一批國家和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全國優秀教師等,其中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7個。
國家級教學團隊:中醫康復教學團隊、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中醫康復教學團隊、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骨傷學科教學團隊、方劑學科教學團隊、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團隊、針灸學教學團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團隊

人才培養

2002年和2007年,學校先後兩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2010年12月,中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試點認證;2016年,物理治療學(PT)和作業治療學(OT)兩個培養方向分別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世界作業治療聯盟(WFOT)的認證。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項國家級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92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在近兩屆教學成果評選中獲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
國家級精品課程:康復護理學、中醫診斷學、中醫骨傷科學基礎
國家級特色專業:中醫學、針灸推拿學、護理學、中西醫臨床醫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經絡俞血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醫師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中醫健康理念、經絡養生一點通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康復護理學、中醫診斷學、中醫骨傷科學基礎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中醫學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藥學實驗教學中心、中西醫臨床技能實踐教學中心、中西醫結合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中西醫護理技能實踐教學中心、康復實踐教學中心

學科體系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4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0個、福建省重點學科7個、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2個。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藥學、中藥學、護理學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中醫學、中藥學、藥學、護理學、中醫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西醫結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學、中醫文獻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護理學、針灸學、中藥化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經學、中醫急診學、中醫養生學、推拿學、中藥分析學、臨床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心理學、中醫預防醫學
福建省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護理學、康復醫學、臨床醫學、藥學、中藥學、中醫學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康復醫學方向)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2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8個國家(局級)三級科研實驗室,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8個省級各類重點實驗室、基地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閩台中藥分子生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中醫骨傷及運動康復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中醫康復研究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康復、中醫健康狀態辨識等
國家(局級)三級科研實驗室:病理生理學實驗室、針灸生理實驗室、骨重建生物力學實驗室、中醫康復技術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藥藥理(細胞結構與功能)實驗室、中藥、細胞生物學實驗室
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康復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中醫健康管理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成就

•成果概況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先後有549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的獎勵,其中國家級科研成果獎12項;“十二五”以來,學校共承擔科研課題236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71項,省部級項目472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45項。特別是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上取得突破。
•重大專項
一、“福建省道地藥材雷公藤、太子參、澤瀉的新葯研發”該校陳立典教授主持研究的“福建省道地藥材雷公藤、太子參、澤瀉的新葯研發”獲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資助(2009YZ0001),該專題總投資經費1200萬元。
二、“肝臟重大疾病新葯的研發”由該校洪振豐教授主持研究的“肝臟重大疾病新葯的研發”獲科技廳2010年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資助(2010YZ0001)。該專題總投資1100萬元。
•國家科技成果獎勵
序號成果名稱授獎名稱獲獎時間獲獎人
1賁門癌的吞水音圖診斷儀國家發明獎三等獎1987年朱雲瑞、陳荔香
2血液循環動力脈圖檢測技術與脈圖儀研究國家發明獎三等獎1991年陳東漢、蔡光東
3三尖杉酯類生物鹼的合成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82年王永鏗
4杉木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劃分的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89年梁一池
5馬尾松種源變異和種源區劃分的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0年梁一池
6側柏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區劃的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3年梁一池
7經絡感傳與經絡實質研究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胡翔龍、吳寶華
8三尖杉屬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藥理、葯化和臨床研究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藥物二室
9慢性氣管炎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林求誠、莊子長
10杜鵑類藥物治療慢性氣管炎的研究(滿山白)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鄭興中
11枯痔療法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陳民藩
12循環驟停8分鐘以上15例復甦成功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趙競成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底,該校圖書館紙質資源總量達116.4萬冊;各類學術電子資源容量達45.1TB。在長期的建設中形成了閩台中醫藥文化文獻特色館藏,支持了學校閩台特色研究。收藏線裝古籍圖書1950種,共計11277冊(其中醫學類古籍圖書約1600種,8800冊),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福建古代著名醫家陳修園、宋慈、楊士瀛、鄭奮揚等各類著述94種,370冊;福建地域特色文獻12種,390餘冊。
•學術期刊
《康復學報》
《康復學報》是由福建中醫藥大學、科學出版社(北京)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學術刊物,刊物主要報道內容包括康復醫學領域有關臨床、科研、教學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介紹康復醫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與康復醫學密切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等。
《福建中醫藥》
《福建中醫藥》(雙月刊)創刊於1956年,由福建省中醫藥學會、福建中醫藥大學主辦,該刊先後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全國中心核心期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學術交流

學校是內地第一所招收台灣學生的中醫藥院校,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各類在校海外學生近300名,其中多數為台灣學生;先後舉辦了11屆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形成了博士、碩士、本科、專科、短期進修等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對台教育格局。學校還與美國、澳大利亞、德國、馬來西亞、瑞典、芬蘭、丹麥、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醫療機構、學術團體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附屬醫院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截至2020年2月,學校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其中附屬人民醫院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附屬康復醫院是國內首家通過國際康復質量認證委員會(CARF)認證的康復專科醫院;有19所非直屬附屬醫院、10所臨床醫學院,各類教學及畢業實習基地逾百所。有康復、肛腸、脾胃、外科等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7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專病。屏山校區設立國醫堂醫院,為社會提供服務。
直屬附屬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第三臨床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標
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
1、標誌體現地緣文化特點。標誌主體由抽象化字母“F”“J”和太極圖組合變化構成。“F”“J”各為“福”“建”漢語拼音的首位字母,突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地域特徵。太極圖陰陽合抱的造型是傳統中醫的象徵性標誌,它體現了中醫陰陽和諧的理念。
2、標誌寓示中醫院校使命。標誌主體似診脈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秉承中醫傳統,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標誌又似扶攜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傳道、授業、解惑,帶領莘莘學子走進中醫的學術殿堂;標誌又似傳播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肩負弘揚祖國醫學的重任,向世界傳播中醫藥知識。
3、標誌突出辦學理念特色。標誌主體形成浪花造型,展示了福建中醫藥大學獨特的地域優勢,努力為海內外學術交流作出積極貢獻;躍動的浪花還體現福建中醫藥大學不斷推陳出新,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外向型中醫藥大學。
4、標誌展現古今融合內涵。標誌主體運用傳統的赭紅色,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與旗山校區的建築用色相吻合;同時標誌富有時代氣息,暗喻學校是一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高等院校。
5、1958年為學校的創立時間。

精神文化

•校訓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精”指熟練的專業技能,“誠”指高尚的道德品質,惟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者方能稱為“大醫”。
“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正是大學精神之所在。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激勵全校師生醫護員工緊緊圍繞“精誠”二字不懈努力,直至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既體現了學校培養德才兼備中醫藥人才的特點,又突出了學校孜孜以求、不斷進步的辦學理念。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陳立典
校長、黨委副書記李燦東
黨委副書記黃子傑、林羽
副校長劉獻祥、陶靜、陳列平、蘇友新
紀委書記葉虹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公布了截至2019年底臨床醫學專業通過認證的普通高等學校名單中包括福建中醫藥大學。
2021年1月21日,位列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第27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