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狐

伏狐

《伏狐》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原文


太史某,為狐所魅,病瘠。符禳既窮,乃乞假歸,冀可逃 避。太史行,而狐從之。大懼,無所為謀。一日,止於涿。門外有鈴醫,自言能伏狐。太史延之入。投以葯,則房中術也。促令服訖,人與狐交,銳不可當。狐辟易,哀而求罷;不聽,進益勇。狐展轉營脫,苦不得 去。移時無聲,視之,現狐形而斃矣。
昔余鄉某生者,素有嫪毐之目,自言生平未得一快意。夜宿孤館,四 無鄰。忽有奔女,扉未啟而已入;心知其狐,亦欣然樂就狎之。衿襦甫解,貫革直入。狐驚痛,啼聲吱然,如鷹脫(“”為左“韋”又“冓”),穿窗而去。某猶望窗外作 狎昵聲,哀喚之,冀其復回,而已寂然矣。此真討狐之猛將也!宜榜門驅狐,可以為業。

註釋


太史:翰林。明清時多以翰林院官員兼史職,故習稱翰林為太史。
魅:迷惑。
病瘠:得了精氣虧損所致枯瘦之疾。
符禳:用符咒驅除邪祟。
涿:河北省涿縣。
鈴醫:搖鈴串巷的江湖郎中。
房中術:《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著錄房中八家,其書今皆佚。後世方士有所謂運氣、逆流、采戰等術,大抵言陰陽交合之類方葯,稱
為房中術,簡稱房術。
辟易:躲避,退縮。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營脫:想法脫身。
有嫪毐(lào ǎi)之目:有大陰男子之稱。嫪毐,戰國末秦相呂 不韋的舍人,與秦太后通,操縱朝政。始皇八年,封長信侯。次年,矯詔發卒欲攻蘄年宮為亂,事敗被殺,夷三族。世以聲為淫徒的代稱。目,稱謂。
如鷹脫(“”為左“韋”又“冓”),同韝(gōu 溝):好象獵鷹擺脫羈絆,迅疾飛去。皮革製作的 臂衣,用以停立獵鷹。發現獵物,則解脫束縛,放鷹飛捉。
穿窗而去: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底本“去”上有“出”字。
“宜榜門”二句:應該把“驅狐”二字當廣告貼在門上,以此作為 職業。

譯文


有個太史,遭了狐祟,生了重病。求神、畫符,辦法都用盡了,仍然不見效。於是就請假回家,想逃避一下。可是太史前頭走,狐就在後面跟著,太史更加害怕,但又無計可施。
一天,他走到涿縣城門外,停下來休息。忽聽有個醫生搖著鈴走來,自己喊著能伏狐。太史命人請他來治狐。這個醫生就給了他葯,實則是房中之術。催著他吃了葯,讓他去與狐性交。太史此時性慾旺盛,狐忍受不了,要逃又逃不走,哀求作罷。太史不聽,反而越發猛烈,狐設法脫身,苦無辦法。過了會兒,聽不到狐的聲音了,一看,已經現原形死了。
早先,我們鄉里某書生,素來被看作是秦之嫪毐,自己說生平沒得到過一次滿足。一天,夜宿孤館,四面沒有鄰舍。忽然來了一個逃女,沒有開門就進屋來了。書生心想一定是個狐女,就欣然同她就寢。上床之後,衣褲未脫,就直接交歡。狐女驚喊疼痛,吱吱亂叫,忽地像老鷹脫鉤一樣從窗子里逃走了。書生還向窗外哀求她再回來,卻早已無影無蹤了。這真是伏狐猛將,應該張榜為業。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