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海祭的結果 展開

海祭

海洋民俗文化

「海祭」在原住民族阿美族徠中又稱「捕魚祭」,是一種海洋民俗文化,它完全是由漁民自發形成的一種信仰和崇拜。

“捕魚祭”取材於台山漁民的拜龍王習俗和廣海的打龍船儀式。每年秋季,台山漁民都要舉行一項隆重的祭海活動,他們拜大海、祭龍王,以祈禱一年四季風平浪靜,漁獲豐收。傳統阿美族與噶瑪蘭族特有的海祭,主要祈求海上作業漁獲豐收、作業平安所舉行之祭典。

歷史傳說


海祭
海祭
傳說中,阿美族原居住於南洋某地,因為觸犯了造物神,受造物神懲戒以洪水毀滅之。只有一對兄妹在海神的保護下安然漂流到台灣島,而能在此繁衍後代。兩位漂流過海的阿美族祖先們,為了感念海神的眷顧,便在每一年登陸的日子裡,向海神祭祀。

目的


海祭活動的目的,是祈願並祝福出海捕魚的部落居民能滿載漁獲,且平安的歸來,這不僅是展現阿美族靠山靠海的生活信仰文化,也是體驗生命共同體的共合、共生。

形式


在揚徠帆出海前,所有的青年們請到聚會所來,族裡的長者,及有經驗者將會指導如何網魚,以及傳授在大海中捕魚的技術。

種類


卑南族海祭
海祭
海祭
節慶由來
關於海祭的由來,相傳是這樣的:卑南族的祖先的馬拉少為了尋覓可以當食物的植物,一天乘船來到了太平洋上的蘭嶼島,其間愛上了雅美族的姑娘代班,並娶她為妻。但他不忘到蘭嶼的目的,在不斷尋找下,果然發現島上有一種珍貴的主食——小米。但當地規定不允許將小米種子帶離蘭嶼,對種子的管制相當嚴格。他多次攜帶均被發現而告失敗,最後的馬拉少靈機一動,試著將種子藏在自己的下體包皮下。才將小米種子順利引進駐地及台灣本島。
活動內容
感恩海祭就是為紀念的馬拉少而設的。每年七月,族人在長老率領下來到海邊,以小米酒和檳榔遙祭。祭典簡單隆重,只有族中男子才能參加,當天下午在少年會所廣場進行摔跤。
噶瑪蘭族海祭
每年三到七月,是飛魚和各種魚類洄遊,經過東海岸海域的季節,四月當刺桐花開時,花蓮豐濱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會在清明節的一個禮拜內舉行海祭,祈求海神、祖靈保佑族人,出海平安、漁獲豐收。
頭目帶領下,花蓮豐濱新社部落長者,一同舉杯,祈求海神與祖靈保佑族人出海平安、漁獲豐收。這是新社噶瑪蘭族人的傳統海祭,按照傳統時節,每當刺桐花開,在清明節的一個禮拜內就要舉行海祭,族人分別在部落的海邊和港口舉行,向海神及祖靈獻酒及在竹籤上各三塊豬肉、豬肝。
祈福的長者們,把三塊肉往海邊丟,之後再把還串三塊肉的竹籤插在浪邊上,當海浪變大,就表示海神、與祖靈來吃東西了。
海祭祭典儀式,充分展現噶瑪蘭族人對海和祖靈的敬畏,不過其實新社部落的海祭,是從1990年代中期才回復過來,過去外來宗教在部落深耕的緣故,族人不敢觸犯教義,大多混合舉行,而這年族人凝聚共識,決定用最傳統的祭儀進行,完全屏除其它宗教影響。
阿美族海祭
「海祭」又稱「捕魚祭」,是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阿美族的傳統節日。阿美族的「海祭」北部阿美族稱為miladis、海岸阿美族稱為misacepo’、馬蘭阿美族則稱為mikesi’。
節慶由來
阿美族的「海祭」又稱「捕魚祭」,是僅次於豐年祭的年度盛典。根據阿美族的習俗,常在婚喪喜慶之後舉行捕魚活動,傳統的豐年祭也常以捕魚活動作為開始和結束。阿美族人藉捕魚一事,教導后膜F解及尊重自然,建立長幼生活經驗的傳承,男子也從中強化自己對家族的責任。
活動內容
傳統的捕魚祭是在每年國曆6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吉安鄉東昌部落的阿美族
青年在花蓮溪出海口搭起帳篷,並且撿拾附近大石塊製作祭台,祭司謹慎地將各式祭品及漁網擺放在祭台上,口中念著祝禱之詞,向海神祭拜,祈求祖先庇佑捕魚活動進行順利,以及來年部落作物豐收。
祭司完成「海祭」儀式后,各階層幹部接受長老訓令,開始整理裝備,各自尋覓漁撈場,在海濱活動三天二夜,禁止女性進入營地。這段期間嚴禁吃「外食」,完全就地取材,主要目的在訓練青年野外求生之能力。到了第三天,部落中婦女才能前往活動地點30公尺外的接待亭送禮物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