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察機動部隊
准軍事化的防暴警察
警徠察機動部隊(Police Tactical Unit,縮寫:PTU),簡稱機動部隊,俗稱藍帽子,成立於1958年,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是准軍事化的防暴警察。主要責任為進行反罪惡巡邏、於大型活動中執行人群管理、維持內部保安、搜索及拯救及災難支援等等。
警察訓練分遣隊成立

警察機動部隊執勤中
改組為警察機動部隊
1968年,警察訓練分遣隊改變組織,並且更改名稱為警察機動部隊。警察機動部隊成為半軍事化部隊后,高層認為其制服有須改變,經警務處處長的同意下,於1969年,所有人員改戴藍色的貝雷帽、繫上束腳帶及穿上軍靴。由於形象深入民心,故部隊有藍帽子的俗稱。
從前,野外巡邏隊由警察機動部隊人員組成,人員會先被派駐邊界警區4個月,其中首3個月會駐守於文錦渡、沙頭角及落馬洲,其後一個月則出任快速應變部隊。合併措施推行后,野外巡邏隊不再從警察機動部隊調入,野外巡邏隊的組成已完成交由邊界警區負責調派。
編製擴充
1997年,由16名女性警務人員組織而成的V連畢業,成為首批全女性的警察機動部隊連。
2008年2月22日,時任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行動處)古樹鴻在警察機動部隊總部為一對銅像主持揭幕儀式,為慶祝成立50周年紀念所舉辦的一連串紀念活動揭開序幕。同年11月,在警察機動部隊總部舉行畢業操暨大會操。 2009年,警察機動部隊增加每年受訓的連數,由現時每年4連增加至每年6連,以大幅度增強警力。
警察機動部隊總部設於警察機動部隊基地,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蝴蝶山路1號,由一名總警司出任主管(兼任校長),負責警察機動部隊各大隊及特別任務連的訓練事務,並且定期檢討有關於內部保安及人群管理的策略、武器和裝備等。其歷史、傳統及全面現代化的訓練制度,使到其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優秀的警察訓練機構。

警察機動部隊戒備中
行政組,由一名高級行政主任領導。
• 總務室
• 物料供應室
訓練組,由一名警司擔任主管。
• 訓練小組,第一訓練隊,由一名總督察領導;第二訓練隊,由一名總督察領導;靶場及武器訓練,由一名高級督察領導;體能訓練及課程制訂,由一名督察領導。
特警隊

警察機動部隊部署中
• 警察機動部隊(成立時有兩隊)共有至少12連,包括新界南總區(A連)、西九龍總區(B連)、新界北總區(C連)、東九龍總區(D連)、香港島總區(E連)5個陸上總區共5隊及訓練及後備大隊(F連、G連、H連、X連、Y連及Z連)等等。常規連隊通常只是指向5個陸上總區、3連訓練/後備大隊,即共8隊。
• 每連(共168名人員)由一名警司指揮,由一名總督察協助管理,由一名警署警長負徠責連內的行政及補給事務,一名警長負責連內所有的行動及內部事務管理。每連下轄4排(每排有41名人員),每排分作4個橫排。當中每排由兩名督察或者高級督察指揮一名警署警長、8名警長和30名警員。
人員於香港警察學院畢業后,在所屬警區駐守滿1年多后,都會被派進警察機動部隊總部,通過為期3個月的半軍事化內部保安訓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全方位訓練人員於處理暴動及危機的能力。訓練內容包括體能訓練、壓點控制法(即遇抗控制技巧)、防暴操(穿著防暴裝備、排陣及防暴等)、直升機運送人員的行動訓練(由政府飛行服務隊提供支援,解釋乘坐直升機的安全守則,訓練人員於全副武裝的情況快速乘搭直升機,及懸浮跳:在直升機不能夠降落地面的情形下安全跳出直升機倉著陸;等)、射擊訓練(不同槍械的使用、於不同距離射擊及戰術訓練等)、尋找掩護及埋伏點、接近可疑車輛及人士、反非法入境者行動(高空巡邏及山嶺搜捕等)、人群管理(解釋一般公眾秩序和人群控制的技巧,相關法常式序及指引的正確運用等)及凶暴性人群控制(運用不同戰術以達到控制人群的目標,訓練人員有效率地驅散暴徒及拘捕目標人物等)等等。此外,警員升級后,或者其他職級人員升級后,均需要進入警察機動部隊基地接受不同程度及內容的訓練,歷時4周,然後才參加其後為期3個月的半軍事化內部保安訓練。
戰術及行動醫學課程
戰術及行動醫學課程(英文:Tactical Medicine Course)為由醫療支援隊與醫院管理局合作舉辦的課程,為期半年,專門為到警察機動部隊及特種警察部隊(包括機場特警組及要員保護組等等)設計。課程導師由醫療支援組人員出任,醫院管理局人員則出任客席講師,及對課程提供專業意見。課程共有12個單元,每個單元為期一至兩日,每個月教授兩個單元。課程內容涵蓋多個專業範疇,包括創傷醫療、緊急輔助醫療、意外處理及核生化事故等的處理。訓練地點分別為警察機動部隊總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急症室,以及救護車隨車等。人員如果成功通過考核,將會獲得由警務處助理處長(行動)和香港中文大學意外及急救醫學教授聯名簽署的證書,成為合資格的警察行動醫療員(英文:Police Tactical Medic)。
警察輔助醫療急救課程
警察輔助醫療急救課程(英文:Police Paramedic Training Programme,縮寫:PPTP)於1995年起正式開始教授,是由香港警務處和醫院管理局合作舉辦的專業化急救及醫療訓練課程,用以專門訓練部分香港警務處部門的警務人員,人員接受訓練後會成為警察輔助醫療急救人員(英文:Police Paramedic Cadre,縮寫:PPC);所獲得的資格,相等於一名擁有二級緊急輔助醫療資格的香港消防處救護人員。課程由香港警務處顧問編排,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戰術及行動的醫療課程。為期10日的密集式訓練(包括到醫院實習)內容包括:氣道及呼吸的處理、中心靜脈導管、靜脈注射及輸液法、創傷處理、縫針技巧、高級心臟支援術、分流和災難應對、細菌、化學污染、輻射、核生化及恐怖襲擊處理等等。通過基本的訓練后,人員將會被派往醫院急症室實習。為求掌握高水平的急救技巧,人員亦必須持續地復修有關的訓練課程。
重大事故指揮訓練課程
重大事故指揮訓練課程於2010年開始舉辦,為培訓督察級至警司級人員,以加強人員的評估及策劃能力,提升人員在重大事故中作出有效的初步應變,包括與其他機構的合作等等。
《PTU》(2003年)
《PTU女警之絕處逢生》(2003年)
《PTU女警之偶然陷阱》(2005年)
《機動部隊系列》(2009年)
《機動部隊之同袍》
《機動部隊之警例》
《機動部隊之絕路》
《機動部隊之人性》
《機動部隊之夥伴》
《學警出更》(2007年)
《PTU機動部隊》(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