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無為

老子的哲學思想

清靜無為,清靜無為亦作“清凈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復返自然。

成語背景


亦作“清凈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漢初實行這種政治策略。清靜無為是道家中最為重要的思想。無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有“創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創造的自然”,前者是後者的否定,用“人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個自然的“自否定”,因為“人為”、“創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質”、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兩個層次,即“無為”層次和“有為”層次。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無為法自然。
道德經》的哲學理念,清醒冷靜。謂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無效的工作。不該乾的不能幹,該乾的必須干,不能反著來;不然就是違背了道啊。《明道篇》有詩云:“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
莊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來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節的目的是為了展現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從其本意來說是一點錯都沒有。但是,這就為大家展現了一種價值觀:無欲無為之人最逍遙。那麼在一般讀者看來,無欲無為成了達到這種最高價值的手段。那麼,對大家而言就會向無欲無為靠攏,去刻意地“無為”。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
就如同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展示個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睛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其結果導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擁躉走上了虛無主義的歧途。

歷史典故

道家思想的早期來源和主要內容之一,形成於西漢初年。由於當時經過了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所以統治者就達成了共識,採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方針。當時的道家學派被稱為黃老學派,該派尊奉黃帝、老子為創始人,認為統治者施政需簡單,不應多生事端,實行統治的前提就是盡量不要驚擾百姓,只要做到凡事自然,老百姓自然會安分守己,社會就會穩定。所謂清靜,本來是道教的學說,根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籤》的解釋:「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所謂無為,就是應該順從自然發展而自化,不加以人為的影響和干預,來源於《老子》里的說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另一部經典《莊子·天地》也說:「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說,要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礎,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宣揚治理天下要順乎民意,與民休養生息。
總的來看,把二者結合起來解釋,所謂「清靜無為」就是不加強制,清神靜心。

基本解釋

清靜,指心性純正恬靜;今人多錯誤的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干預,任其發展。其實,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時下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辭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有為即莊子說的有所待,待就是依賴於條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緣和合而成。無為即莊子說的無所待,不依賴任何條件,無所依、無所附,自本自根,自為主宰,不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永恆真實,圓滿逍遙。因為一切都可以超越。超越了一切,才叫無可待!
超越了我,知道人我無二。超越了生死,莊子才會鼓盆而歌。超越了眾生,莊子於是知道了魚樂,並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他。超越了物我,列子才可以御風而行!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古籍解釋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揚的“無為”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慧,而不是終極目標。
《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道家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
道家語。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
出處 唐·賈至《虙子賤碑頌》:“鳴琴湯湯,虙子之堂,清靜無為,邑人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