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無為

清凈無為

清凈無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qīng jìng wú wéi,出自《虙子賤碑頌》

意思是一切聽其自然,人力不必強為。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含貶義;指道家的觀念。

釋義


道家語。指一切聽其自然,人力不必強為。

出處


唐·賈至《虙子賤碑頌》:“鳴琴湯湯,虙子之堂,清靜無為,邑人以康。”

典故


《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出家人清凈無為,紅塵不染。”(紅塵:指世俗的一切。)清.鄭方坤《鄭燮小傳》:“世方以武健嚴酷為能,而板橋(鄭燮)以一書生,欲清凈無為,坐臻上理,聞者實應且憎,否則怒罵譴訶至矣。”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清靜無為

用法搭配


運用

清凈無為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例句

《俱舍論》十六:“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
宋·范仲淹《答趙元昊書》:“真宗皇帝奉天體道,清凈無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出家人清凈無為,紅塵不染。”
漢·劉向《說苑·君道》:“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卷:“因他根器不凡,道心堅固,師事老子,學清凈無為之教。”

英文翻譯


quiet and inaction

簡介


亦作"清凈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漢初實行這種政治策略。清靜無為是道家中最為重要的思想。無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有"創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創造的自然",前者比後者更高,是後者的否定,因為它用"人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個自然的"自否定",因為"人為"、"創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質"、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兩個層次,即"無為"層次和"有為"層次。只有"創造自然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無為法自然。
道德經》的哲學理念,清醒冷靜。謂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無效的工作。不該乾的不能幹,該乾的必須干,不能反著來;不然就是違背了道啊。《說苑·君道篇》載師曠言云:"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繫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明道篇》有詩云:"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
莊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來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節的目的是為了展現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從其本意來說是一點錯都沒有。但是,這就為大家展現了一種價值觀:無欲無為之人最逍遙。那麼在一般讀者看來,無欲無為成了達到這種最高價值的手段。那麼,對大家而言就會向無欲無為靠攏,去刻意地"無為"。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
就如同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展示個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睛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其結果導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擁躉走上了虛無主義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