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陽關村的結果 展開

陽關村

山東萊州市文峰路街道下轄村

山東省萊州市文峰路街道陽關村位於文峰路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北4公里南陽河南岸,東連永安街道南關村,南與小吉林頭村毗鄰,西同永安街道五里侯旨村相接,北臨萊州市區水上公園西岸。總面積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公頃,人口320人,外來人口1500人。

由來


掖縣城曾為州府駐地,城池為明初建築,號稱鳳凰城。東門是鳳凰頭,西門為鳳凰尾,南門北門是兩翅,如同迎著旭日翱翔的鳳凰。衙門大都設在城西南,官僚客商住西南部的居多。據說西門為下門,只為貨運者和平民出入。官旅學商出入城總要繞道南門,至南關大街南端火神閣折向西,出泰山閣,才算走出繁華區。因此,泰山閣便成了親朋離別之處。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萊州知府戴瑤,為迎送各地達官貴人、登第學子,在此處鋪築了一條“陽關大道”,並將泰山閣外南陽河西岸楊柳深處小村命名為“陽關村”。時為雜姓村,多為城裡人服務而來此居住的。
陽關村北有一座小山,叫福祿山。清初,綦姓由綦家村(今本街道綦家)遷此看守墳墓,后逐漸形成僅五戶人家的村落,因靠近福祿山而取名福祿村。清末,因福祿山較小及村莊戶數少而更名為小北山。1975年南遷至陽關村內。

古迹


四合院

陽關村不大,卻頗有文化底蘊。陽關村大街中段曾有處座北朝南的四合院,南屋東頭一間辟做門間,上面懸掛著兩架皇匾:一書為“後步品香”,一書為“品優可風”,為清代陽關村人王兆(名不可考)父子所受。
王兆(名不可考)。出生於十九世紀初,自幼練得一手好書畫。成年後進京以賣畫為生,為僧格林沁賞識,留在府內教書。在京教書期間,他不講俸祿,僧府就直接將俸祿匯至他陽關家中。家人見寄來錢財就治田產,並回信告之。王見信頗為起疑:“家中無其它進項,怎會有餘款治產?”年節返鄉省親,始知僧府按時往家寄錢,遂萬分感激。后王爺知其家境貧寒,派人攜銀兩至陽關村為他置地、建宅院。宅院為前後兩院,正屋方磚鋪地,院內砌碎石路,門內外鋪有漢白玉大石條接腳,院內植黃楊、牡丹、桂花,大門外街對面留八分地場園。門前開闊,氣度不凡。後院有馬棚、磨房、石碾,前後共有30多米。王氏之子王慶雲繼承父業,仍在王爺府教學,書畫成就在其父之上。

龍王廟

舊時陽關村東有龍王廟,也與王家有一段淵源。南陽河流經陽關村東,流水從東來折向北,因流水常年西侵,村東頭田地林木屢遭沖蝕,村裡人倡議修一座龍王廟以鎮水魔。王家大院自覺應多負擔,便送信給在京的王慶雲。后被僧府知曉,全額資助,在村東築台修建了龍王廟。龍王廟長寬各兩米,廟頂黑瓦挑檐,上塑吉獸;廟內龍王塑全身,著霞披,頭戴冕旒,頗具神態。兩壁繪有雷閃彩圖,廟門刻有對聯“疏流仍注北,曲水不歸西”。1916年連降大雨40天,龍王廟淹沒了七層磚,全村人畜無恙。廟於1956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