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清朝歷史人物

僧格林沁(傳統蒙文:ᠰᠡᠨᠭᠡᠷᠢᠨᠼᠡᠨ,鮑培轉寫:Sengge Rinchen,西里爾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左翼后旗(今屬內蒙古)人,蒙古族。清朝晚期名將,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兒的第二十六代孫,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與莊敬和碩公主的嗣子。

僧格林沁於道光五年(1825年)被選為索特納木多布濟的嗣子,襲封扎薩克多羅郡王,入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遷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帝寵信。咸豐五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虜林鳳祥李開芳,晉封扎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被稱為“國之柱石”。咸豐九年(1859年),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擊敗英法聯軍,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出擊捻軍時中伏遇害,時年五十五歲。同治帝與兩宮太后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圖形於紫光閣。

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頗得軍民愛戴。但亦有他“軍令太不整肅,所至淫掠殘暴”的記載。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811-07-24

出生

1811年7月24日出生於科爾沁左翼后旗。

1825

襲封扎薩克多羅郡王,入為御前行走

道光五年(1825年)襲封扎薩克多羅郡王,入為御前行走。

1834

授御前大臣

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遷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皇帝寵信。

1855

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

咸豐五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虜林鳳祥、李開芳,晉封親王,稱為“國之柱石”。

1859

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痛擊英法聯軍

咸豐九年(1859年)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痛擊英法聯軍,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1865

在平叛捻軍之亂時中伏遇害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在平叛捻軍之亂時中伏遇害,時年五十五,謚號為忠,配享太廟,圖形於紫光閣。

在平叛捻軍之亂時中伏遇害

人物生平


入繼郡王

據《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二弟拙赤合撒兒的二十六代孫,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后旗哈日額日格蘇木百興圖嘎查一個普通的四等台吉家庭。幼年的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曾隨父親布和德力格爾為富人放牧。十二歲時,僧格林沁被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
僧格林沁的族父索特納木多布濟,娶嘉慶帝第三女莊敬和碩公主,是科爾沁左翼后旗第十代的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與早逝的公主無後,故而道光帝在族中為其挑選繼承人,當時年少的僧格林沁因儀錶過人而中選,被索特納木多布濟收為繼子。道光五年(1825年),索特納木多布濟逝世,僧格林沁於十月二十五日承襲其爵位,成為科爾沁第十一代扎薩克多羅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在御前行走,旋即賞戴三眼花翎。

最被恩眷

僧格林沁雕像
僧格林沁雕像
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僧格林沁獲賞用紫韁。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賞穿黃馬褂
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僧格林沁奉命管火器營事。次年(1833年)五月,道光帝命僧格林沁“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
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授御前大臣。二月,奉命管上虞備用處事。四月,管善撲營事。七月,被授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兼正藍旗蒙古都統。九月,改為後扈大臣。十月,正白旗蒙古都統烏爾恭阿因病賞假,道光帝以僧格林沁暫署任正白旗蒙古都統。
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僧格林沁暫署鑲紅旗蒙古都統。二月,充任總諳達(負責教習皇子及宗室貴族騎射者),並管虎槍營事。七月,擔任總理行營大臣。十二月,任閱兵大臣。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改授鑲白旗滿洲都統兼領纛大臣。次年(1837年)正月,獲賞用黃韁。七月,兼署正紅旗滿洲都統。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監督,署正藍旗滿洲都統。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
道光三十年(1850年),為鑲黃旗蒙古都統。一月,道光帝駕崩,僧格林沁為顧命大臣之一。九月,命往密雲縣剿匪,授左翼監督。十二月,嘉獎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賞四團正龍補服並准予穿用。
咸豐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鑾儀衛事。曾請旨出兵鎮壓科爾沁左翼后旗佃農抗租鬥爭。
咸豐二年(1852年),上書捕佃農抗租領頭人吳寶泰等下獄。主持道光帝梓宮遷葬,恭謹從事,賞加三級。

大破太平軍

主詞條:太平軍北伐
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僧格林沁受命督辦京城巡防,任參贊大臣。此時,太平天國已定都天京,並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統領健銳營、外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巡撲五營及察哈爾各官兵,並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蒙古諸王勁旅出京。八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九月,設防紫荊關。十月,在天津南王慶坨與北伐軍開戰。北伐軍損失慘重,退到連鎮一帶。咸豐四年(1854年),又在連鎮大敗北伐軍,咸豐帝賜僧格林沁“湍多巴圖魯”稱號。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軍再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太平軍冒死衝突,僧格林沁盡殲之,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因此殊功,咸豐帝於二月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四月,詔世襲罔替,俸銀加倍。六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大沽之戰

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鑲紅旗漢軍都統。
咸豐八年(1858年),直隸總督譚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豐帝奏請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糧食,驅逐侵略者。但因主和派佔上風,他的意見未被採納。
咸豐九年(1859年),咸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肅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13隻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闖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國官兵的極大憤慨。僧格林沁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何伯受重傷。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
大沽口保衛戰,被認為是自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德國思想家馬克思也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州。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繼而再戰,又敗於張家灣、八里橋,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英國、法國。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復起剿捻

主詞條:捻軍起義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根據僧格林沁的奏請,其哲里木盟長職由達爾罕親王索特那木彭蘇克補授。
同治元年(1862年),賞還博多勒噶台親王爵,不久詔世襲罔替。朝廷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

戰死沙場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重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
由於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說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在科左後旗吉爾嘎朗博王府東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圖像。在額布力爾協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並繪像紫光閣。
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員護送僧格林沁的靈柩北上,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今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

個人生活


關係姓名及生卒年簡介
先祖拙赤合撒兒(1164-1214到1219間)大蒙古國成吉思汗的同胞弟。
生父布和得力格爾四等台吉,后因僧格林沁功追封貝勒。
生母胡氏蒙古名朱蘭格日樂(燈光之意)。
嗣父索特納木多布濟(?-1825)僧格林沁遠房堂叔。第十代科爾沁扎薩克多羅郡王。后僧格林沁過繼為其子。死後晉贈親王。
嗣母愛新覺羅氏(1781-1811)嫁索特納木多布濟。封莊敬和碩公主。
兄長朗布林沁——
兒子伯彥訥謨祜(1836-1891)嗣親王爵。死後謚號“慎”。
孫子那爾蘇(1855-1890)封貝勒,娶瑞郡王奕志第七女
溫都蘇——
曾孫阿穆爾靈圭(1886-1930)嗣爵。曾任清廷鑾儀衛大臣,清亡后曾任民國國會議員。
僧格林沁家族世系
僧格林沁家族世系

人物評價


清史稿》:“僧格林沁忠勇朴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殺敵致果,無畏難趨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掃穴擒渠,餘孽遂為流寇,困獸之鬥,勢更棘焉。繼事者變通戰略,以持重蕆功,則僧格林沁所未暇計及者也。然燕、齊、皖、豫之間,謳思久而不沫,於以見功德入人之深。有清籓部建大勛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廟曠典,后先輝映,旂常增色矣。”
恆福:(僧格林沁)與士卒誓同甘苦,風雨無間,勞瘁至今,其忠勇朴誠,實為奴才所不及。
劉體仁《異辭錄》: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震鈞《天咫偶聞》:生平忠節,可與定邊超勇親王並峙。其不可及者,則有數端。自兵民既分,遂不相入。雖節制之師,不擾民者有之,斷無民願兵之來者,惟王異是。聞山左人言:捻匪之亂,王駐兵於彼凡數年。它將非養寇自重,即棄民不顧。惟王專以救民為心,凡捻蹤所及,王必追蹤而至。首令保護百姓,故民皆仰之如父母。
梁啟超李鴻章傳》:僧王之為人,勇悍有餘,而不學無術,軍令太不整肅,所至淫掠殘暴,與發捻無異,以故湖北人民大失望。
蔡東藩《清史演義》:①自曾國藩戰勝江湖,而湘軍遂橫厲無前;自僧格林沁肅清燕魯,而京畿乃完全無缺。南有曾帥,北有僧王,是實太平軍之勁敵,而清祚之所賴以保存者也。②僧親王銳意平捻,所向無前,戮張洛型,誅苗沛霖,鐵騎所經,風雲變色,乃其後卒為張宗禹等所困,戰歿曹南。蓋有勇無謀,以致於此。

軼事典故


僧格林沁治軍有兩個特點:一是軍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他吃飯時接到報告,說哪裡發生了擾民事件,立刻停止用餐,翻身上馬,懷揣饅頭數個而往。二是軍旅途中,與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不眠他不入帳,士卒不飯他不用膳。有一次軍糧斷絕,只剩胡蘿蔔數石,部下以此充饑,難以下咽,僧格林沁就坐在軍帳前連吃數根,意猶未盡,眾將士見了,不敢再有怨言。

後世紀念


故居

僧王府位於東城區炒豆衚衕77號、板廠衚衕30至34號。是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僧格林沁祠堂
僧格林沁祠堂
僧格林沁承襲科爾沁郡王,因軍功加封親王、食雙俸。因此,僧王府最初只是一般的郡王府,其規模和規制遠不能與後來幾乎佔了整條衚衕的“世襲罔替”的親王府相比,後來的僧王府是累年擴建改建而成的。
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銀6690兩認買了前任杭州織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間。認買后,進行改建,與西部的原府連在一起,構成由東、中、西三所四進院組成的王府。其中東所除正院四進外,還有東院四進。東所的大門被改建成五脊六獸三開間的府門,以符合親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
衚衕南側有一座大照壁正對府門,府門兩旁有上馬石,上馬石旁有一對雕石矗燈;府門裡兩廂置兵器架,后器架上插著兩排“阿虎槍”,面闊五間的腰廳和垂花門、后罩房等均有抄手廊相連,院內有假山、水池和爬山廊、游廊、花廳、亭、台等建築。正殿台階五層,舉架高大,有脊獸;每間面闊一丈有餘,進深超過兩丈;殿內用“金磚”墁地,牆上掛著一幅僧格林沁頭戴秋帽、身穿“巴圖魯”鹿皮坎肩的油畫像。
僧格林沁祠
僧格林沁祠
僧格林沁的曾孫阿穆爾靈圭曾任清廷鑾儀衛大臣,清廷退位后又曾任民國的國會議員,家道日趨衰落。阿穆爾靈圭死後,因欠族中贍養費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開拍賣“僧王府”。該府西部成為溫泉中學,中部賣給了朱姓人家,東部除留一部分為阿穆爾靈圭之子和琳自住,其餘賣給了西北軍。一座顯赫的王府未及百年便被分割得七零八落。1954年,煤炭部買下原“僧王府”的大部分院落作為宿舍。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劇名演員
1955年宋景詩石揮飾演僧格林沁
1983年火燒圓明園李岩飾演僧格林沁
1992年《武狀元蘇乞兒》林威飾演僧格林沁
2000年《太平天國》許毛毛飾演僧格林沁
2005年《一生為奴》王剛飾演僧格林沁
2011年《大清蒙古王》哈斯巴根飾演僧格林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