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沛霖

清代太平天國奏王

苗沛霖(1798—1863),男,字雨三,安徽鳳台人。秀才出身,原為塾師。

1856年,在鄉舉辦團練,與捻軍作戰。后勢力日盛,裁留兩淮錢糧稅收及厘金,控制鳳台周圍數十州縣,割據稱雄。次年,投靠清將勝保,后又隨袁甲三宿州等地圍攻捻軍、官至道員。1860年,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將翁同書、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軍驅逐安徽。1861年舉兵抗清,被太平天囯封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誘捕英王陳玉成獻勝保。旋又舉兵反清。

1863年,在安徽蒙城被清軍僧格林沁部擊敗后,為部下所殺。

人物生平


加官晉爵

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中,苗沛霖先後十二次被加官晉爵,很快由一個五品官而知州,知府,再到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督辦淮北團練,官居二品。

縞素髮喪

1860年10月苗沛霖在蒙城設壇,大臨三日,為清帝縞素髮喪,聲稱“天下已無主,我等當各求自全。”苗沛霖僭稱“河北天順王”,建立天順王國。

公開反清

1861年2月羽翼漸滿的苗沛霖借口“壽州擅殺案”,大舉圍攻壽州。開始了他第一次公開反清活動。

誘騙陳玉成

1862年誘騙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至壽州,而後將其解往清營,凌遲處死。

第二清朝

1863年(同治二年),苗沛霖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勢下再次打起反清旗號,5月,親督大軍圍攻安徽蒙城,做拚死一搏。一首《滿江紅》正作於此時。

第三反清

1863年5月,苗沛霖在鳳台誓師,稱:“我輩所為,終難一死,不如先發制人。”走投無路的苗沛霖這時已顧不得自己勢單力薄,匆忙間第三次舉起反清大旗。
1863年12月苗沛霖戰死蒙城,橫行淮北十多年的苗家軍瞬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人物評價


總評

說起太平軍,捻軍,兩支晚清時期反抗滿清統治主戰場上的義軍,家喻戶曉,婦孺多知。相比於此,也曾威震兩淮的另一個反清人士——苗沛霖,就難得有人知曉了。許多人把苗沛霖的隊伍看成是捻軍的一個支系,甚至當年平捻的清軍將領在很多往來函稿中也把他稱作捻匪。有此誤解,苗沛霖的苗家軍被掩沒在捻軍巨大聲望之中,為大眾所忽略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其實,苗家軍不僅不是捻軍,正相反,苗沛霖正是喊著“保衛族裡”的口號,打著“抵禦捻軍”的幌子把苗家軍發展、壯大起來的。
捻軍起義在黃淮大地風起雲湧的時候,備感失落,又不甘寂寞的苗沛霖投到張樂行軍中。
泥腿子出身的捻軍卻對知識分子有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尊重。張樂行十分重視苗沛霖的到來,把他迎為上賓,禮遇有加,召入幕中充當“紅筆師爺”。但苗沛霖卻很是看不上張樂行這些草莽英雄,最終還是選擇了離去。成就長豪氣,逢迎添自信,賢俗皆然。苗沛霖有了在張樂行那裡的禮遇,自信似乎足了許多。他躊躇滿志地跑到壽州知州金光筯那裡大談治兵,並毛遂自薦要擔任團練練總。
晚清時期的中國,人才已出現相對過剩。私塾教育的普及使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加之科班之外,還有許多靠捐銀子得到功名的捐班,所以身有功名卻得不到委差的閑官、窮官比比皆是。金光筯位居知州,對一個高談闊論的窮措大,淡然冷漠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金光筯那裡碰了釘子的苗沛霖仍不甘心。回到家鄉,又在族人面前大肆聒噪“築寨,積粟,治兵”的御捻主張。可能是平日里總謅大話,吹牛皮,他的戰略思想非但沒有博得族人的響應,反而遭到大家的“姍笑”。
萬念俱灰之後,不得已,苗沛霖又委身做了三年蒙師,以糊家口。
得志猖狂,忘乎所以
物質生活的極度窘迫在苗沛霖思想境界中造成的局限性,還可以從他和另一個同時代巨人的對比中看出來。這人就是曾國藩!
綜其苗沛霖的一生,用八個字來概括應該是準確的:心比天高,目比寸短!
陰謀,只能是陰暗處的密謀。陰謀和權術,永遠不可能代替實力來決定角斗的勝負。因為,陰謀只能解決戰略問題,而不能代替戰術,更不可能代替戰鬥。最後總決定鬥爭成敗的還是力量,而不是陰謀。

安徽省志


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淮河流域貧苦農民紛紛響應,結捻起義。地主豪紳為保安全,集資籌糧,大辦團練以抗義軍。苗沛霖認為有機可乘,狂喜道:“此大丈夫得志之秋也。”他奔走鄉里,向豪紳地主獻策:“徒團不足恃,必築寨、積粟、治兵可自保。”由於他地位微賤,開始無人理睬。咸豐四年至五年蒙城、鳳台、潁上一帶的團練遭到捻軍的沉重打擊后,地主豪紳才採納苗沛霖“築寨、積粟、治兵”的意見,推舉苗沛霖為“練長”操辦團練。
苗沛霖撕衫為旗,經過1年的籌糧籌款,築寨練兵,修成苗家圩(群眾稱為“紫禁城”),把苗練訓練成“出則布陣,入則為營,編以隊伍,齊以金鼓,束以號令”的隊伍,就連他的妻妾也能騎馬射箭,出擊戰鬥。苗練在與捻軍幾次小的戰鬥中均獲全勝。苗沛霖又派人聯絡潁上、蒙城等地地主紳士,連圩設練,很快就形成以苗家圩為中心的連圩數十、擁眾數千的淮北實力派。
咸豐七年秋,皇帝命蒙古副都統勝保為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以鎮壓義軍。苗沛霖築寨辦練,對抗捻軍的事,深得勝保欣賞。勝保稱苗是“奇才”,並奏封苗為五品花翎官,補知府銜,操辦淮北團練。苗沛霖這時一面巴結勝保,投拜門下,一面更加賣力地攻打捻軍。咸豐八年(1858年),苗沛霖奉勝保之命,乘捻軍南下之機帶兵攻入高爐、順河、雉河集等捻軍的中心地區,連破28個寨堡,殺害了捻軍首領葛倉龍。又同宿州傅振幫所帶清軍配合,捕殺了李大喜、任乾等捻軍首領。苗練所到之處,姦淫搶掠,無惡不作。淮北民歌唱道:“渦河水向東流,俺跟苗賊結冤讎;俺的婆子他霸佔,俺的爹娘刀割頭。……”因苗沛霖攻捻有功,勝保保奏他免補知府,以道員用。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苗沛霖又攻破捻軍的板橋圩,殺害了鹿利科,並令各地大辦團練,把壽州、鳳台、靈璧、蒙城、懷遠劃為東練,阜陽、潁上、霍邱、固始、息縣劃為西練。自辦的練勇分為20營,10營駐苗家圩,10營分派各地駐紮。是年,苗沛霖又隨袁甲三攻打臨淮、鳳陽兩地獲勝。苗認為按功應領頭賞,結果只得了布政使官至二品的虛銜,便心懷不滿,將隊伍撤離,返回鳳台。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清廷搖搖欲墜。咸豐皇帝接受勝保的建議,下詔要苗沛霖選帶精練進京保駕。苗審時度勢,為保存實力,佔據安徽,上書拒絕聖詔。十一月,苗暗投太平天國。咸豐十一年(1861年)五月,苗沛霖因與徐立壯、孫家泰有私仇,借口徐、孫“私通”義軍,即出兵攻打壽州報私仇。苗與太平軍的辛大剛、捻軍的陳太和配合,於九月二十九日攻陷壽州。苗沛霖入城后,殺孫家泰一家,誅皮、黃、洪、吳、張諸姓。當時,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駕崩熱河,宮廷內部圍繞最高權力進行激烈爭奪。苗沛霖協迫壽、鳳四鄉紳民上書,表述他對朝廷的一片忠心。然後派部屬軍官楊清魁赴京向勝保解說他的動機,用以搪塞。對太平軍方面,他派姚有志去廬州向英王陳玉成“表功”,派方長華、姚思廣到天京(今南京)向洪秀全告捷,表明攻下壽州是他對太平天國的“貢獻”,就這樣又取得了太平天國的信任。不久,陳玉成向天朝保薦,封苗沛霖為“奏王”,並賜印綬及舞娘數名,輜重數十車。此後,他還配合捻軍及太平軍圍攻潁州。
書影
書影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勝保帶大軍南下。為了再次取信於勝保,他突然向潁上的張樂行捻軍發動進攻,叛變投清。但他又給陳玉成去信把攻捻說成是維護老百姓的利益,是出於無奈,對太平天國則是忠心耿耿。五月,陳玉成在廬州被困,苗沛霖看有機可乘,便派人送信,引誘英王到壽州。五月十五日陳玉成與導王陳任榮、從王陳得隆突圍,到壽州城南。苗見計成,大喜,裝病不出,由侄子苗景開和壽州游擊朱佩榮到東津渡迎接。苗景開讓陳玉成等25位將領先進城,升起弔橋,把部隊阻在城外。陳玉成怒對苗景開說:“你叔真是無賴小人,風吹兩面倒,龍勝幫龍,虎勝幫虎,將來連一個賊名也撈不著。本總裁只可殺,不可辱。”五月二十一日,陳玉成被解往勝保大營,六月四日遇害。苗沛霖誘殺英王后,又在淮北地區追剿捻軍,節節取勝。他追殺捻軍到鳳台大古堆時,寫給勝保的感懷詩中大有收復中原,捨我其誰之慨。就在苗沛霖得意之際,同治二年,勝保在陝西進攻回部失敗,又私調苗練援助,不久勝保被清廷法辦。袁甲三又連連向清廷彈劾苗沛霖,於是僧格林沁令苗練解散,僅給苗沛霖留2000人,其餘兵士歸田。為了保存實力,苗沛霖於是年五月再次舉兵反清,連續攻佔了鳳台、懷遠、潁上,重圍壽州、蒙城。十一月,僧格林沁由山東回師,把苗練圍在蒙城。經激戰,苗練死傷數萬,苗沛霖在突圍時被殺死於亂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