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起義
塞爾維亞起義
塞爾維亞起義,第一次起義發生於1804~1813年間,發生在舒馬迪亞,主要參與事件人物包括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
第一次起義的起因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滿奧斯曼帝國近衛軍的殘暴統治,並於1804年2月推舉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為首領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起義活動,而後反近衛軍暴政轉變為爭取獨立的戰爭。起初起義軍接連取得勝利,但是後來起義軍內部發生分歧,勢力逐漸衰敗,1813年被鎮壓。
目錄
1389年塞爾維亞帝國(見斯特凡·杜尚)在科索沃戰役中敗於奧斯曼帝國。1459年奧斯曼帝國正式吞併塞爾維亞,對它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統治。1804年 2月數以千計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滿奧斯曼帝國近衛軍的殘暴統治,在塞爾維亞舒馬迪亞地區發動起義。農民之子喬治·彼特羅維奇(即卡拉喬治,1762~1817)被推為起義領袖。各地農村紛紛響應,起義範圍迅速擴大,波及塞爾維亞的廣大地區。年底,起義者向俄國派出代表團請求援助。1805年卡拉喬治召集議會,派遣代表團到君士坦丁堡,向土耳其蘇丹提出要求實行地方自治,遭到拒絕。鬥爭遂由反近衛軍暴政轉變為爭取獨立的戰爭。1806年 8月,起義軍在米沙爾戰鬥中大敗土軍,此後又攻佔了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廣大地區。起義軍的一系列勝利迫使土耳其當局同意談判,1807年初由起義者全權代表伊契科夫與奧斯曼帝國蘇丹謝利姆三世締結《伊契科夫和約》。依約,蘇丹答應給塞爾維亞自治權,由塞爾維亞人自己選舉大公管理國家,土軍撤出塞爾維亞。但是,由於1806年末爆發了俄土戰爭,1807年3月起義者與俄國結盟對土作戰,和約並未實施。1807年8月,俄國為了抵禦拿破崙一世的進攻,與土耳其停戰,1808年後,起義軍首領在建立新塞爾維亞國家問題上產生分歧,內部不和,導致1809年對土作戰。
1812年俄土兩國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規定赦免塞爾維亞人,並給予內部自治。1813年中,土耳其軍隊發動全面進攻,10月佔領貝爾格萊德,恢復在塞爾維亞的統治。卡拉喬治率余部進入匈牙利。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被鎮壓下去。
第一次起義失敗后,土耳其軍隊對塞爾維亞居民進行殘酷屠殺和報復,10萬餘居民離鄉背井。土耳其的暴行導致了第二次起義。1815年 4月,起義者在塔科沃召開的會議上選舉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1780~1860)為領袖。他曾是第一次起義的首領之一。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起義軍重新解放塞爾維亞的大部分地區和一些城市。同年10月,在俄國干預下,土耳其當局同意與米洛什商議塞爾維亞人在帝國境內的地位問題,並達成口頭協議,規定:塞爾維亞獲得內政方面的自治權和選舉大公的權利,塞爾維亞向土耳其繳納年貢,土耳其保留宗主權和在貝爾格萊德等城市駐軍的權力。1817年11月國民議會選舉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為塞爾維亞世襲大公。第二次起義結束。
塞爾維亞人民的起義打擊了土耳其封建政權,為爾後塞爾維亞民族的完全獨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