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槐泉寺

人文景觀

徠北槐泉寺又稱“石佛寺”,位於河北贊皇縣嶂石岩風景區中部。這裡地表形態複雜,當地人流傳俗語稱“層層疊疊紙糊套”,是這裡山勢重疊的形象寫照。紙山呈圈椅狀,三面壁立千仞,中圍一澗稱“槐泉峪”。槐泉寺坐落其中,因地處槐河源頭附近,故而得名。

概述


槐泉寺在紙糊套腹地,初稱石佛寺。建於元至正間(1342--1368年)明嘉靖六年(1527年)喬宇歷此,改名為淮泉寺,後轉演為“槐泉寺”。清代,寺廟被山洪所廢。后券石頂亦塌。1988年再度建正殿三楹,內有雕像九尊。殿前有千佛碑2通,重修石佛寺碑記,游槐泉寺記碑各一通,有經幢一。 1990年從縣文化館移來周穆王“吉日癸巳”碑至此。千佛碑系元代碑刻,兩碑共有1014尊浮雕佛像,形態各異。兩碑碑側有陰刻佛教故事線畫,線條細膩流暢,形象生動。游槐泉寺記碑為明吏部尚書喬宇撰並書,記述嶂石紙糊套一帶林美壑麗的風光及石佛寺改名槐泉寺的始末。碑高4.1米,寬1.2米。正文共459字,字體行楷結合,筆力遒勁,是書法精品。

歷史


槐泉寺始建於晉,亦唐代天寶年間重建,清代為山洪所侵,僅存廟宇三間。一九四九年後政府多次投資修繕,一九九○年重建,一九九五年又進行修整,現存建築有山門、天王殿、觀音殿、羅漢殿、大雄寶殿和鐘鼓樓。廟內正面供奉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的五尊立體雕像。左右山牆前有二尊石佛像。寺前有經幢一座,千佛碑二通,千佛碑獨具特色,上有浮雕小佛千尊,碑側有佛教故事刻畫,具有很高拭目以待藝術、史學價值,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鎮寺之寶千年黑責樹,據說已生長了一千五百多年。此外寺內尚存碑記、功德碑等十塊。槐泉水自寺右側奔瀉至此,從一石雕龍口噴入圓池。寺廟掩映於一片蔥綠之中,景色十分宜人。

特色


魚石畫屏位於槐泉寺西北二百米的登山路旁。這是一高約七米,長達二十餘米,沿層面開裂的巨型紫紅色吵石壁。石壁整體呈魚形。層面上留有成岩初期的海浪波痕。層面上的紋理巧妙構成孔雀閑步、烏龜出穴、老牛佇立等圖畫。聯想與研讀,會感到畫屏內容無比豐富。天然迴音壁位於魚石畫屏附近的二棧道一側。迴音壁由一塊坐西朝東十分規則的天然弧形崖壁構成。壁高達一百二十米,弧長三百米,弧度約二百五十,半徑一百四十米。這是世界罕見全國最大的天然迴音壁。迴音壁頗似一巨大深井的縱剖面,迴音十分清晰,響亮異常,酷似原聲而不失真,遊人高喊一聲,盪氣加腸,應聲重重,和聲疊疊。更妙的是站在迴音壁南側呼一聲佛號,可聽到連續三聲佛號的迴音,使人深領法界造化之功。槐泉寺法系屬凈士宗。著名祖師有唐代重建該寺的在寶法師。

景觀


嶂石岩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據《贊皇縣誌》記載,早在宋代這裡就建起了深山古剎“槐泉寺”,當時的佛教臨濟宗在此十分興盛。槐泉寺內還保留著周穆王姬滿伐犬戎的“吉日癸巳”刻石,字體蒼勁古樸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實物資料。千佛碑共刻有一千多尊佛像,形態迥異。二棧上的圓通寺遺址、三棧上的玉皇廟,清代抗清義軍山寨遺址都是遊人們弔古思今的好去處。嶂石岩自然生態良好,是體現“天人合一”境界的理想之地,這裡的植物多樣,共分98科654種,是華北地區植被保護最完好的地方,被譽為“燕趙植物寶庫”。
春天杜鵑怒放,漫山遍野;夏日,綠樹隨風,泉流飛濺;金秋,層林盡染,如火如荼;隆冬,玉樹冰河,銀嶺紅崖一派崢嶸氣象。動物更是豐富多樣,僅昆蟲類就達320多種,黃羊、草鹿、山豬、狐狸時常隱現於林間。

住持


現任住持聖光法師,七十餘歲,原籍山西,初中文化,現任山西省佛教協會理事。現任監院果樂法師,四十餘歲,初中文化,師從聖光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