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社
杜月笙創立的幫會組織
恆徠社是以民眾社團組織面目出現的新型幫會組織,1933年2月25日在上海由杜月笙創立,它的建立是上海青幫勢力空前發展的重要標誌。
1932年,由上海大亨,青幫龍頭杜月笙組織恆社,1933年2月25日,舉行開幕典禮。杜月笙任名譽理事長。社名取“如月之恆”的典故,名義上是民間社團,以“進德修業,崇道尚義,互信互助,服務社會,效忠國家”為宗旨,實際上是幫會組織。杜月笙廣收門徒,向社會各方面伸展勢力。
早期恆社創始人——杜月笙
恆社源起上海青幫,青幫是雍正四年間翁岩、錢堅及潘清三人所創。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建立的民間組織。後來杜月笙組織恆社,是因為杜月笙覺得,青幫“開香堂”收徒弟的一套傳統方式,已經不適應廣收海內“英雄”的需要,也限制各式“英雄”投奔門下了。他在此之前收徒弟,已經改變了很多原來青幫收徒的“繁文縟節”,但他覺得要籠絡一批有地位、有知識的心腹,光用青幫還吸引不了人。
恆,是取義於古書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月之恆,如日之升”,隱隱含有以杜月笙為中心,也以他為立身處世的最高“典範”的意思。社名則是陳群給起的。另外還制定了一個社徽,中間是一個斜月和一個大笙,四周有十幾個繁星環繞,而構成杜月笙不斷增長的權勢力量的網路的各種線索則是匯聚在1932年11月成立的其私人組織恆社之中。
恆徠社作為一個上流人物的組織,其成員的大門並不向杜月笙所有弟子開放,僅限於有社會地位的人。幫會活動的公開化和入幫儀式的簡化,使得幫會和社會間開始互相認同。作為一種反社會力量的幫會,開始承認社會的基本秩序,不再以反對社會、推翻政府為目的。在1933年2月至1937年5月四年間,會員增加了四倍多,由130人到564人。在已有較詳細名單的402人中,多數為商人和實業家,佔54%;其次是政客和政府官員,佔24%;再次就是自由職業者(律師、記者、醫生、教師等等),佔13%;數量最少的是工會(國民黨控制的郵電工會)領導人,佔6%;還有軍官,佔3%。
恆社重要人物陸京士在恆社3周年紀念會議的演講中,強調了恆社作為杜月笙私人組織的性質,他說,恆社只有一個領導人、一個中心,那就是杜月笙,所有恆社成員必須為杜先生效犬馬之勞。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杜月笙的恆社,因為它和上海資產階級、國民黨政客、政府官員的聯繫,成了上海青幫中最有勢力的私人組織。上海淪陷后,拒絕與日軍合作,逃到香港。
1939年底由港到渝,協助戴笠收羅流亡到後方的各色幫會分子,建立人民動員委員會。隨後在重慶建恆社總社,在西南各省發展組織;開設中華實業信託公司、通濟公司等企業。同時還創辦了重慶醫院,專為抗戰前線受傷的士兵提供的具有先進醫療水平的醫院。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恆社於1945年9月初遷回上海、收割舊部,重整旗鼓。這時,由於租界已被收回,國民黨勢力可以公開活動,幫會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1946年12月,上海參議會選舉議長,杜月笙經過多方活動,雖然以最高票當選議長,但因國民黨不那麼支持他,所以,他當選后馬上辭職。
1948年,蔣介石為了挽救嚴重的財政危機,派蔣經國到上海實行市值改革,發行金圓券,要求民間將所持法市外幣及金銀一律兌換成金圓券。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沒有完全照辦,被蔣經國以投機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個月的徒刑。經過此事,杜月笙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勢已去。
193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曾經風光無限的恆社江河日下無力回天了。誠如國民黨某情報員在其秘密報告中所言:“雖然今日其所表於外者,固有慷慨好義之行、濟貧扶弱之為,但今日上海之黑暗罪惡如今者,實為彼等一手所造成。社會不察,揚其微德,而沒其重咎;天下之昧於理者,莫甚於斯矣”。平心而論,此時恆社在發展道路上並沒有什麼重要失策,相反,它更加積極地逢迎國民黨當局和法租界當局,廣泛結交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公益事業,希求較好的社會形象。在經營方式上,以杜月笙為代表的一些上層人物甚至逐漸放棄了煙、賭等傳統“家業”,轉而致力於工商金融等近代經濟。但是恆社的衰落,實在是時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挽回。說到底,這是因為隨著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恆社原有的生存土壤逐漸喪失,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所不能容忍的贅瘤,最終只能為近代化的浪潮所湮滅。從這個反面角度,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近代化對恆社曇花一現的影響。
當代恆社的標誌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恆社也隨著歷史的車輪走進了新時代。今天的恆社在蘇北一帶崛起,中心的遵紀守法的社會組織。恆社已不再是那黑色幫會組織了,而是接納志向遠大、思想活躍、以民主和法制素質為基礎條件的當代先進青年!恆社會議上多次重點指出:“今天的恆社能清楚的認識到,作為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國人,任何事情都要講民主,講法制。”如今的恆社正與時代發展共同成長著,他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表現確實讓人很感動。這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當代社會遵紀守法的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