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起義

湖口起義

1930年4月28日,中共江西省委在湖口縣發動和領導了農民武裝起義。湖口起義(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在湖口成立討袁總司令部,宣布江西獨立,打響討伐袁世凱第一槍,舉行了震撼中外的湖口起義。

正文


1930年4月28日,中共江西省委在湖口縣發動和領導了農民武裝起義。
1929年9月、10月間,中共江西省委改組后,確定了發動吉安和湖口兩地起義的計劃,后因省委機關和贛東北特委相繼遭到破壞,計劃未能立即實行。1930年初,省委機關在九江重建。4月初,省委對湖口起義等工作做了若干具體規定,並派中共中央特派員徐德到湖口實施。徐到湖口后,組織湖口游擊隊先後攻打都昌徐家埠和湖口縣城,均未成功。后調贛北游擊隊前來援助。
4月28日夜,贛北游擊隊和湖口第1游擊大隊在蘭亭嶺集中后,冒雨向湖口縣城進發。途中,都昌、湖口各地農民赤衛隊和群眾陸續加入,共達3000餘人。拂曉,起義隊伍衝進城內,從獄中救出了中共贛東北特委書記黃光等20餘人,並燒毀了國民黨縣政府的錢糧券。很快,國民黨縣團兵和地主武裝發起反擊,黃光和游擊隊被迫撤出縣城,轉入贛北山區堅持鬥爭。

湖口起義(二次革命)


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在湖口成立討袁總司令部,宣布江西獨立,打響討伐袁世凱第一槍,舉行了震撼中外的湖口起義。史上稱為“二次革命”。
為何在史上將湖口起義又稱為“二次革命”,這是由於1911年的武漢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清帝國260多年的統治。但為了為換取袁世凱及北洋軍的支持,建立全國統一的中華民國,並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南京的革命臨時政府決定與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妥協。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改選袁世凱出任大總統。
北洋系軍政集團領袖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后,將政府北遷到北京。1913年初,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在正式國會的選舉中贏得勝利,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組織內閣,因而宋成為袁世凱專權的最大政敵。厲行獨裁的袁世凱為阻止國民黨執政,派人收買兇手,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滬寧車站暗殺宋教仁,進而控制了國民革命臨時政府,並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
1913年的“二次革命”取一次革命(辛亥革命)未完成之意,革命黨人在宋教仁身亡后,迅速追查兇手,宋案真相大白,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
1913年4月,袁世凱在奪取國民政府控制權后,進一步消滅南方革命力量,立即與五國銀行團達成兩千五百萬英鎊的大借款(善後借款),獲得了戰爭經費。6月,袁世凱又下令罷免堅決反袁的贛督李烈鈞、粵督胡漢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繼被迫下野。
孫中山面對革命黨人不戰而走的屈辱處境,憤懣萬分,決心冒險起兵。在孫中山的動員下,李烈鈞1913年7月8日從上海回到江西湖口,在湖口成立討袁總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並通電討伐袁世凱,12日打響了震撼中外的湖口起義。
由於國民黨政治基礎不牢,武裝力量薄弱,“二次革命”的領導者也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倉促上陣的討袁軍,又缺乏戰略計劃和統一指揮,缺乏戰略協同,他們冷冷清清,孤軍奮戰,甚至連多數國民黨議員都還在北京留戀議席。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靠帝國主義的支持,以優勢的武力,很快把討袁軍打敗。
以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敗為標誌,不但國民黨陷入困境,民國亦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