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歷史
秘魯歷史
秘魯共和國位於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面積128.5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萬(1985年估計),其中印第安人約佔41%,印歐混血種人佔36%,白種人佔16%。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首都利馬。
秘魯歷史
1808年,秘魯人民掀起獨立運動,未得成功。1820年J.de聖馬丁率領軍隊在秘魯登陸,迫使西班牙總督退往東部山區。1821年7月28日秘魯宣布獨立。此後S.玻利瓦爾繼續與西班牙軍作戰,經過胡寧和阿亞庫喬等戰役,於1826年解放秘魯全境。
獨立后的秘魯,秘魯獨立后,政權掌握在考迪略(見考迪略主義)手中,大地產制繼續發展,外國資本大量湧入。1836年秘魯與玻利維亞組成聯邦,1839年由於智利入侵而瓦解(見A.桑塔·克魯斯)。R.卡斯蒂利亞執政時期(1845~1851,1855~1862)政局比較穩定,政府為增加國庫收入,大力開採鳥糞;改進交通,發展教育;廢除印第安人貢稅,解放黑奴。為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從中國招募契約華工。
19世紀後半期,秘魯處於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國庫入不敷出,外債高築。文官主義黨人M.帕爾多(1872~1876在任)和M.I.普拉多(1876~1879在任)執政時,企圖限制外國資本,發展民族企業,以繁榮國家經濟,但未奏效。南美太平洋戰爭后,由於戰爭破壞、軍費開支擴大和主要硝石產區的喪失,秘魯財政支絀,外債高達1.5億美元。1889年,英國的“秘魯公司”代表債權人接管秘魯鐵路,為期66年,以抵償外債;秘魯還向債權人每年提供300萬噸鳥糞,並在33年內每年償還8萬英鎊債務。
民主黨人N.de彼羅拉總統執政時期(1895~1899),秘魯開始了“工業時代”,政府資助私人企業,修建鐵路,穩定貨幣。20世紀初,工礦業有所發展,紡織業基本上採用機器生產,食品、銀器、蔗糖、棉花、葡萄產量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秘魯出口增多,美國壟斷資本掌握了秘魯的森、銀和石油等主要生產部門。隨著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起來,各地普遍成立工會。J.帕爾多·伊·巴雷達任總統期間,頒布限制女工、童工法,規定了某些重體力勞動的8小時工作制。
1919年A.B.萊吉亞執政后,大量從美國借款,給美國資本家優惠投資條件。他的獨裁統治引起各階層不滿。1924年,V.R.阿亞·德·拉·托雷在墨西哥城組成美洲人民革命聯盟(簡稱阿普拉黨,見秘魯人民黨),號召人民推翻萊吉亞的統治。1928年,J.C.馬里亞特吉等人創建秘魯社會黨(1930年改稱秘魯共產黨),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1930年,萊吉亞獨裁政權垮台。C.桑切斯(1930~1933在任)和O.R.貝納維德斯(1933~1939在任)總統對共產黨和阿普拉黨百般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M.普拉多·伊·烏加特切總統(1939~1945在任)在經濟上依賴美國,並追隨美國對軸心國宣戰。戰後,美國資本家紛紛向秘魯投資,秘魯經濟出現繁榮局面。1945年大選,全國民主陣線獲勝,J.L.布斯塔曼特·伊·里韋羅任總統。1948年,M.A.奧德里亞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1956~1962年,普拉多·伊·烏加特切再次任總統。
20世紀60~70年代,秘魯的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共產黨及其他進步組織不斷掀起大規模反政府和反美鬥爭,工人經常罷工。統治階級為緩和人民不滿情緒,曾採取一些改革措施。人民行動黨人F.貝朗德斯·特里任總統期間(1963~1968),擴大經濟建設,以解決工人失業問題,並將地主的閑置土地分給債役農耕種。1968年10月,以J.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為首的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建立軍政府,宣布沒收美資國際石油公司以及一些工廠和種植園,實行企業國有化和土地改革,維護200海里領海權。1971年11月2日與中國建交。1975年8月29日,軍政府總理F.莫拉萊斯·貝穆德斯將軍宣布取代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任總統,宣稱“秘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1977年莫拉萊斯·貝穆德斯宣布還政於民的政治計劃(見彩圖)。1980年貝朗德斯再次當選總統后,廢棄國有化,吸收美國資本,國家經濟狀況惡化,政局動蕩。1985年7月,秘魯人民黨總書記A.G.加西亞·佩雷斯就任總統。
秘魯歷史
秘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