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焦作工學院

私立焦作工學院

1931年4月,河南省政府將福中礦務大學(今中國礦業大學)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 1934年,學院第23級畢業同學編輯《焦作工學院同學錄》,名譽校董蔡元培親筆題詞“好學力行”。 1931年以後焦作工學院的學生“盡匹夫應負之責任”,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學院簡介


1931年4月,河南省政府將福中礦務大學(今中國礦業大學)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這是學校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成為國內惟一的私立工學院。1933年8月教育部批准私立焦作工學院正式立案。抗日戰爭前,學院進入鼎盛時期。
學院辦學宗旨:“教授工程學術養成建設人才而應社會之需要”;學院辦學使命:“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
學校制定了《私立焦作工學院董事會章程》和《私立焦作工學院組織大綱》,建立健全了規章制度,使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軌。
學院的教育體系是以美國的高校、特別是科羅拉多礦務大學、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為藍本的,辦學頗有章法,基礎頗稱穩固。全院師生以“同舟共濟之精神,樸實耐勞之習慣”努力奮鬥,使學校能夠獲得不斷的發展。
焦作工學院的學科課程由採礦冶金和土木工程兩科,改為採礦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4系,本科學制4年。
校董會為學校最高機關,校董會由地方長官、中福公司有關人員、前任校院長、學院知名教授及熱心贊助學校的人士組成並設立名譽校董。
我國著名的煤礦和石油專家孫越崎、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等也曾多次到校講學。焦作工學院在國內名聲日振。
1934年,學院第23級畢業同學編輯《焦作工學院同學錄》,名譽校董蔡元培親筆題詞“好學力行”。
1936年,焦作工學院參加了在天津舉辦全國礦業地質聯合展覽會,參展的礦業地質模型和展品,引人注目,受到了廣泛好評,揭開了學校參加全國性活動的開端。
焦作工學院組織了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和網球隊,各項頗具特色。
自1935年起,兩系8班完組建完成,在校學生為158人,來自17個省區。教學條件、圖書資料、實驗設備日臻完善,漸為國內私立的最著名工程學院。
先後創辦了《焦作工學生》、《焦作工學院院刊》、《焦作工學院周刊》等。
1931年以後焦作工學院的學生“盡匹夫應負之責任”,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成立焦作工學院學生抗日救國會。
1932年9月,共青團河南省委在焦作礦區恢復和發展團的組織,建立焦作工學院第一個共青團支部,由木土系學生陳荻羅擔任團支部書記。
1935爆發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2月24日上午10時,焦作工學院144名學生高舉“焦作工學院南下請願團”的門旗,登上赴南京請願的列車,歷經艱辛,顯示了焦工學生高度的愛國熱情,喚起了沿線廣大民眾的救國覺悟,成為當時日益高漲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組成部分,為該院的愛國進步學生運動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焦作工學院內遷西北大後方,歷盡千辛萬苦,足跡遍及西安、甘肅天水、陝南城固、河南洛陽、鄭州、蘇州,頑強的生存下來。
40年的艱苦辦學,學校形成了愛國進步、樸實耐勞、團結奮鬥的優良傳統。1934年,張清漣在為《焦作工學院同學錄》作序時曾這樣寫道:“出與世處,善推敬事愛人之心;退而自修,常有精益求精之志;貨惡棄地,力必己出;盡匹夫應負之責任,服民生在勤之義務;……於科學有新發明,於社會有真貢獻;為國家爭人格,為母校增光榮。”這正是焦作工學院師生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是學校賴以在艱難困苦中生存和發展的最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