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計劃
宏觀經濟計劃
宏觀經濟計劃是對包括社會再生產全過程,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活動在內的社會經濟總體的計劃。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宏觀發展目標而對未來一定時期國民經濟發展主要方面所作的總體戰略部署和安排,是經濟發展戰略的具體實施方案。
宏觀經濟計劃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具體化,應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時限界定。即計劃應反映總的戰略目標如何逐步地加以實現,要規定各階段時間的劃分和應完成的任務要求。
第二,數量規定。即計劃應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加以量化,並提出具體的數量要求。
第三,綜合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和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一個不斷運動的國民經濟綜合體。宏觀經濟計劃應從總體上對其進行綜合協調,主要是比例上的協調和時間上的協調。
第四,政策配套。政策是戰略對策在各時期的具體化,也是宏觀經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各類政策必須相互協調配套,才能有效發揮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經濟計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宏觀性
宏觀性是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計劃制定者和管理者是以中央政府為主體的宏觀決策者,其計劃是對全社會經濟發展在綜合平衡基礎上的總體安排,是粗線條的、有彈性的、覆蓋全社會的。突出宏觀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計劃在內容和實施手段方面的基本特徵。
宏觀經濟計劃突出宏觀性的要求是:
第一,在制定計劃時注重保持宏觀經濟總量的大體平衡。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更需要由計劃、財政、金融等手段及時地進行綜合調控,保持宏觀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
第二,計劃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需求對經濟運行的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在全面反映市場,利用市場,指導市場,調控市場的同時,彌補市場的缺陷和不足,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
第三,要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要以國家為主體,從宏觀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統籌兼顧,全面安排,並反映在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中,以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第四,要避免計劃管理以政府決策代替企業自主決策的弊端。國家計劃不直接指揮企業,而是通過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來構造市場環境,讓企業從相關的市場信息中決定或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使社會經濟的綜合成果大體符合政府計劃預期的目標。
第五,計劃的實施要有配套的宏觀政策體系。這些政策不是針對個別企業、個別行為的,它首先關注的應是經濟總量的平衡協調。
(二)戰略性
戰略性是指把宏觀經濟計劃置於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條件和趨勢,對國民經濟發展中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方向性的問題作出總體部署和謀划。宏觀經濟計劃突出戰略性,就是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要胸懷全局,深謀遠慮,使計劃具有戰略的高度,抓住足以決定全局、全過程的一些重大問題。
戰略性特點對宏觀經濟計劃的要求是:計劃的制定,要突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權威性、指導性;計劃工作要研究戰略,提出戰略性建議;為實施國家總體戰略,要組織制定地區、行業等發展戰略,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展戰略體系;要強化戰略性手段(如科教興國戰略)和戰略性標準(如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實施總體戰略和發展計劃的指導作用;要加強對發展戰略在實施過程中的追蹤研究;當戰略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能夠及時提出戰略的補充、轉換和調整對策。
(三)政策性
政策性是指將一定時期國家的戰略意圖、發展目標轉化為強有力的政策體系,用可操作的政策體系來引導社會經濟活動。宏觀經濟計劃的宏觀性特點決定了計劃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政策。計劃至關重要的不僅在於要提出量化的發展目標,而且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體系。
經濟政策是國家經濟職能的體現,是政府為了實現計劃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手段和對策。通過經濟政策的作用,可以提示經濟主體能做什麼和不能夠做什麼,以及不同的經濟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宏觀經濟計劃是國家管理和調節國民經濟的基本依據,在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宏觀經濟計劃根據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確定計劃期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任務和調控目標。
對經濟發展戰略不同方案的比較、論證和合理確定,是宏觀經濟計劃工作的首要任務,而且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具體化和戰略對策及具體實施辦法,需要通過宏觀經濟計劃加以確定。
(二)宏觀經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能夠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會總供給能力。
一定量的社會資源,由於配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產出水平。宏觀經濟計劃可以根據國家重點建設和市場需要,對各種社會資源配置進行規劃,包括合理布局社會生產力,充分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建立適合國情的生產結構、技術結構和就業結構,使人、財、物得以充分利用,社會總供給能力得以提高。
(三)宏觀經濟計劃可以協調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進而調節社會總需求。
社會總需求直接受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影響。宏觀經濟計劃對於合理安排和處理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對於處理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對於從全局出發,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槓桿調節利益的分配,調節社會總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制定產業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和地區布局。
宏觀經濟計劃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定向干預產業演變,優化產業結構。同時,通過投資和政策導向手段,能使地區布局趨於協調。
(五)綜合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和措施的具體作用。
為了保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宏觀經濟計劃要在宏觀經濟政策選擇、調控方向和力度、實施步驟等方面進行協調,以確保宏觀濟政策和措施的高效運用。
(一)方向性計劃——經濟發展戰略
1.經濟發展戰略的含義和特徵。
經濟發展戰略是指一個國家在較長時期內,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問題的決策和謀划。
經濟發展戰略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三個基本特徵。具體來講,就是經濟發展戰略所要達到的是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目標,而不是局部的或個別的具體目標;所要實現的是較長時期內的目標,而不是短期內的或一時性的目標;所要解決的課題是屬於根本性的重大問題,而不是枝節的、細小的問題。
2.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
經濟發展戰略是包括經濟、社會和科技三個方面的發展戰略,其基本內容是:對較長時期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解決的重點、實施的步驟、力量的部署、採取的重大措施等進行的總體決策。
(二)綱要性計劃——整體框架設計
1.整體框架設計計劃的含義。整體框架設計的綱要性計劃,是以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環境和條件為基礎,以目標為導向,以經濟發展為主要任務,以宏觀政策、科技教育、區域協調、體制改革或制度創新、對外開放等為主要手段,通過社會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
2.整體框架設計計劃的形式。整體框架設計計劃一般以五年規劃的形式來反映。五年規劃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其主要內容包括計劃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主要目標、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三)調控性計劃——總量平衡控制
1.總量平衡控制計劃的含義。總量平衡控制計劃是關於各種總量指標平衡關係和相應經濟參數協調關係的計劃。它以市場的相互關係作用為基礎和主導,其總量指標主要屬於預測性和指導性的,而參數主要是技術性的。政府在市場個量相互關係形成社會總量關係的基礎上,制定關於總量平衡和協調計劃,並主要通過運用經濟政策、經濟槓桿和法律手段,改變市場的供求關係和經濟參數來實現計劃。由於所有個量的變化以及由它們形成的總量關係都是建立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的,因此,總量平衡計劃只能起到指導和調控作用,是調控性計劃。
2.總量平衡的內容和方式。市場經濟條件下,總量平衡的主要內容就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以及圍繞總供求平衡的勞動力供求的平衡、財政收支平衡、信貸收支平衡、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求的平衡等。相關經濟參數有經濟增長率、物價上漲率、失業率、利率、居民收入增長水平等。
總量平衡的方式,除了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作用外,還需要政府依據社會資源可供量的增加和社會客觀需要,制定經濟增長和總量平衡計劃,實行引導性的需求和供給管理,以促進宏觀經濟的總量安排和結構優化。
(四)介入性計劃——公共資源動員安排
1.公共資源動員安排計劃的含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對社會資源的基礎性配置存在著自然壟斷、外部型、收入分配不公、公共產品短缺等缺陷,需要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公共資源的動員和運用計劃來彌補。因此,公共資源動員安排計劃是糾正市場失靈的宏觀計劃,也是政府直接介入市場的宏觀計劃。
2.公共資源動員安排計劃的基本內容和實現方式。公共資源動員安排計劃的基本內容包括:第一,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計劃。現階段,我們既要承認收入差別的合理性,又不能使收入差距拉的過大,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計劃來控制個人收入分配公平化的程度和社會保障的標準;第二,公共產品和公共事業計劃。政府依據全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要和可能,按照公共產品性質的不同(純公共產品、自然壟斷性產品、社會福利)實行不同的生產和供給計劃;第三,國有經濟計劃。對國有經濟行業、規模、結構和布局等進行宏觀計劃,是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資源動員安排主要是通過分配、投資和經營三種方式來實現的。其中,分配是政府通過參與國民收入分配,以實現收入分配的社會公平計劃、社會保障計劃以及公共產品、公用事業和國有經濟計劃;投資是政府通過對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公共事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進行投資,實現公共資源運用計劃;經營則包括政府生產和供給、政府採購、政府購銷中介以及准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獨立自主經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