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望遠鏡

大型反射望遠鏡

蔡司望遠鏡,以光學技術聞名於世的德國蔡司公司(Carl Zeiss),早在1920年代就開始計劃建造3米級口徑的大型反射望遠鏡

徠當時世界最大口徑的望遠鏡是美國威爾遜山天文台2.5米口徑的胡克望遠鏡,而排名第二且附屬設備最精良的,就是德國漢堡天文台的1米口徑望遠鏡。可惜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遂無力繼續發展天文學及建造望遠鏡。

發展


直到1960年代,德國馬克斯。蒲朗克研究所確定了天文學發展政策,才由德國政府撥款建造一系列中到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
二次大戰後,蔡司的工程師在分析地面的大氣擾動(視相度)情形后,認為不必要一味追求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反倒認為應該在鏡片的研磨精度上下功夫,盡量使鏡片收集到的光能被有效地利用。因此在1976年,蔡司建造完成1.23米口徑望遠鏡,這是世界第一具採用數位化電腦控制的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只要事先輸入程式,就可以設定當夜所要觀測的天體。

提升


1979年,蔡司建造完成2.2米口徑望遠鏡,這是世界第一個赤經、赤緯軸採用無齒輪摩擦驅動系統的天文望遠鏡。望遠鏡的追蹤精度不但因此大幅提升,同時也避免了齒輪間咬合齒距磨損導致誤差的弊病。
到了1985年,蔡司建造完成卡拉阿托天文台的3.5米口徑望遠鏡,為大型赤道儀式天文望遠鏡畫下了句點。80年代以後,蔡司公司繼續投注心力在“新技術望遠鏡”(NTT)與“超大型望遠鏡”(VLT)的光學設計與製作。
徠蔡司望遠鏡除了相關光學產品外在90年代逐漸衰落,不過因為其精度高,產品少,所以現在市場上的蔡司望遠鏡大多比較昂貴。
蔡司望遠鏡
蔡司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