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Fuxianhuia) 是澄江生物群中特有的化石,是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屬於真節肢動物中比較原始的類型,成蟲體長10厘米,有31個體節,外骨骼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節數目不一致,與泥盆紀直蝦類化石類似,而直蝦是現代昆蟲的祖先,這間接表明了撫仙湖蟲是昆蟲的遠祖。撫仙湖蟲消化道充滿泥沙,這表明它是食泥的動物。

分佈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化石分佈廣泛,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城東6公里帽天山附近。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帽天山化石帶,呈帶狀蜿蜒分佈,這條分佈帶長20公里,寬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

生命演化證據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是澄江生物群的代表生物之一,為寒武紀早期,埋藏在距今5.3億年的澄江生物化石群。撫仙湖蟲為再現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

最新研究


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在不同的埋藏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在不同的埋藏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近些年來,有關寒武紀蛻皮類群的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化石報道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學界的極大關注。然而,五億多年前的生物在死亡后經過微生物腐解、壓實作用和礦物交替后仍然能夠保存極為脆弱的腦子、神經和心血管系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尤其在澄江化石庫中二維保存的化石印痕中區分出這些三維結構更是讓一些學者費解。
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
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領銜的中德合作研究團隊,對寒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化石上發現的“腦子和神經系統”結構研究后,給出了不一樣的埋藏學解釋。他們認為:這些結構實際上是化石腸道細菌在腐解過程中所形成的微生物膜,其形態及位置多變,與現生節肢動物穩定的腦部結構完全不同;同時,腸道細菌在腐解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內部形態結構,該結構與保存在化石的“腦子和神經系統”假象完全吻合。
此外,現生生物腐解的實驗結果表明,腦部是生物腐解過程中最先消失的結構之一。這些結合起來的證據,對於寒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的內部結構給出了更為合理的埋藏學解釋。2018年4月11日,《英國皇家學報: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 )在線將該研究成果內容以“微生物腐解分析挑戰寒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類可疑的內部器官解釋”為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