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滿村

諸滿村

諸滿村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村子由6個自然村組成,5200餘人。村民目前大多數人從事蔬菜大棚種植,經濟農業發達。

歷史風貌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村子。東漢尚書郎顏盛曾居於此,代傳孝恭,其曾孫顏含尤以孝悌聞名,所以該村古稱“孝悌里”;這裡還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里;明清時期,這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

時下問題


時至今日,當年的顏家弄堂、顏氏老屋、顏氏學堂、顏廟、雙忠塔等蕩然無存。
尤其讓諸滿人困惑的是:6個自然村在規劃上各自為政,無序發展,呈“攤大餅”式外延發展,導致村子“外大內空”。
一戶多宅、建新不拆舊,不斷吞噬著本就稀缺的耕地資源。

改進措施


2010年4月,諸滿村申報了整村改造土地增減掛鉤項目,6月份,項目通過了省政府批複。按照實施方案,該項目計劃用2~3年,對諸滿村進行整村改造,復墾土地700畝,節約建設用地指標668畝。歷史文化名村的蝶變之旅由此開啟。
2008年夏天,諸滿人自己設計了第一稿規劃:建一條商業街,兩邊建設40棟多層樓房,可節地1000多畝。
住宅樓房化折射出諸滿人對城市生活的嚮往。2009年9月,臨沂市規劃設計院為諸滿村繪製了第二稿規劃圖:充分考慮農民不可能全部上樓的現實,在第一稿的基礎上增加了整齊劃一小康樓,並完善了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等規劃細節。諸滿人試圖用城市發展理念來經營村莊,厚重的歷史文化,喚起了諸滿人對前兩次規劃的重新審視,諸滿村有了第三稿規劃。
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按照“文化諸滿、田園城市”的設計理念,兼顧歷史文化傳承、農業產業發展、城鄉一體等,為諸滿人規劃了一個彰顯文化、環保生態、極具特色的美好家園。
建設諸滿歷史文化名村。在諸滿新村核心位置建設106畝核心文化區,恢復修建顏真卿故居、雙忠祠、翰林書院、孝悌塔等多處文化景點,發展文化旅遊業;在村中心地帶打造600米長的諸滿特色步行街,建築上融合諸滿歷史文化、本土建築風味和當地生態景觀特色,恢復明清時代“諸滿街”繁榮盛世;通過拆遷建設,建設800棟青瓦灰牆仿古式諸滿特色民居,提升村民居住條件,改善生活環境,發展農家樂經濟。發展現代有機生態農業。據了解,諸滿村農業人口佔95%以上,40%的農戶搞大棚瓜菜種植。
該村整村遷建后,騰出的700多畝地將通過復墾發展高效農業,同時通過土地整治,對現有2000多畝大棚地進行土壤改良,計劃二至三年,使大棚種植的無公害瓜菜升級為有機瓜菜,讓農民實現增地、增產、增收。在駐地建設諸滿新城區。
讓農民“城裡有房、村裡有地”,這是諸滿人立足城鄉一體、互助發展理念的一個創舉。該村在鎮駐地大社區集中建設20棟樓房的諸滿新城區。讓在鎮駐地經商、務工的村民在這裡集中居住,其子女上學、醫療服務等均享受鎮駐地居民同等待遇。其村裡的土地可自願流轉給他人耕種。
實現全方位的整村遷建、提升,對諸滿人來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創新與嘗試,沒有經驗可循,沒有模式可鑒,村幹部會議、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民主議事會。
在會議室里開,在村幹部家裡開,在村裡的街頭巷尾開。
據統計,2010年7月項目實施前幾個月,諸滿村按照“四民主一考核”辦法中的“四議兩公開”程序,先後開了100多次會。
這個村藉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和農村住房建設政策等,解決了新村建設的資金難題。按照計劃,諸滿村整村改造共需資金2億元,已投入8000餘萬元。項目的實施,推進了“一二三四五”五大民心工程。
即順應村情民意,拆掉一個空心村;堅持城鄉一體化,建設兩處新區(諸滿新城區、諸滿村百年民居區);弘揚時代精神,傳承三種文化(孝悌文化、忠義文化、書法文化);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四項產業(文化旅遊業、有機生態農業、商貿物流業、農家樂);加快建設步伐,造福五千村民。
諸滿新村建設項目正順利推進,鎮駐地安置樓已竣工12棟,另外4棟樓房已開工建設;村裡334座新民居建成199座,已安置14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