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場鎮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下轄鎮
姚安縣轄鎮。唐於此設長明縣,民國設新街鎮、前場鎮、東山區、前場區等。1951年為第三區,1958年設鎮,1961年為前場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鎮。位於縣境境東部,距縣城14公里。牟(定)姚(安)公路過境。轄新街、庄科、石河、木署、稗子田、鹽井、王朝、小河、新村9個行政村。農產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大蒜、胡麻。建有前場蕎酒廠。
前場鎮是一個集高寒、冷、涼、民族集聚為一體的山區鄉鎮,15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7579人(2017年)。
前場鎮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彝族祖先便在文龍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從事狩獵和種植水稻。
戰國時期屬滇國地。
在東漢時期曾經設前場關,有重兵把守,自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就有彝族人立寨定居前場,把守姚安東大門。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場屬於弄棟縣轄地,第一次納入大一統西漢封建王朝的管理。
唐代時期設長明縣,為姚州府所轄七州之一。
元代為姚安軍民總管府轄地,從元朝開始,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場成為姚安通往雲南省昆明的咽喉要道,“前場”之名由此而得。
明洪武十七年,姚安軍民府成立,前場關為姚安府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設前場巡檢司(,編製人員25—136人,主要辦理入境業務,是姚州府四個巡檢司之一。清代一直延續未變。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名為新街。
1949年12月26日前場解放后,姚安縣人民政府於此先後設區、公社和鎮人民政府,逐步形成縣境東界經濟、文化中心。
前場鎮種植大蒜5000畝,種植西蘭花1500畝,種植日本菱西一寸大粒蠶豆1150畝,百合種植突破1000畝,魔芋種植達750畝,山藥種植450畝,烤煙面積穩定在3100畝,黑山羊出欄達1.5萬隻。
2005年完成了農業綜合開發前場鎮4000畝無公害大蒜生產示範項目,並通過驗收,結合項目實施規劃,完成了8000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工作,並取得證書,完成了大蒜、蒜苔兩個產品無公害認證工作,並取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認證證書。
2008年末,前場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347.3萬元,地方財政自收收入27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3元。
2014年全鎮生態蔬菜凈種總面積達9300多畝,山藥、百合已實現規模化種植,成功註冊姚安山藥、彝州高山小菜園商標,農業集約化經營模式初見成效。同時,加大以黑山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以核桃、優質水果為主的經濟林果業等主導產業,推進蠶桑產業發展。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特色城鎮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強黨的建設,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努力把前場建設成為區域經濟顯著,科教文化繁榮,人居環境優良的山區經濟強鎮,實現前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2014年全鎮預計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8843萬元,實現地方財政自收收入14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728元;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45155萬元,農產品加工總產值27829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823.79萬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43025萬元;發展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2個;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健康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
前場鎮風景
2008年前場鎮公路交通建設取得新進展。通過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組織群眾開挖鄉村公路共26.8公里,木暑石碓窩前場鎮客運站公路、石河彈石路、庄科至大姚縣倉街斷頭公路、新民大平地公路、鹽井公路均已完工通車,改善了群眾的交通條件,為發展農村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涉及新村、小河、新民三個村委會13個自然村875戶3372人的農網改造工程已全部結束,全鎮農網改造的覆蓋率已達80%;電信產業發展迅速,全鎮程式控制電話已發展到974部,新建移動基站6座,行動電話發展到1264部,極大地提高了全鎮的信息化程度;全鎮廣播覆蓋率達98.7%,電視覆蓋率達98%,架設有線電視1450戶,收視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
位於前場鎮東部,景區範圍面積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高2757米。山頂有一小廟,為四方八嶺的人們敬香朝拜的聖地,登上山頂,元謀壩、牟定縣城盡收眼底。日出奇觀令人心曠神怡,使人有一種“一覽眾山小”之感,山的南面,馬櫻花成片,每到花季,滿山遍山花爛漫,盛為壯觀。山的西面,古林參天,溪水常流,山的北面,在一塊約100多平米的草坪上,人畜走上草坪,地下發出如擊鼓之聲,若邊跳躍,則如同戰鼓齊鳴,故名響鼓地。其奇異的現象令遊人驚嘆。
位於高峰寺山腳,離山頂5公里,距姚適公路途公里,若干條山箐小溪彙集至險崖流下形成美麗壯觀的瀑布,瀑布落差35米,水流迅猛、氣勢磅礴。
位於前場東北部寶鼎寺山巔,海拔2586米,其地巨石遍野,針闊葉混交的中幼林及灌木林鬱鬱蔥蔥,一條古驛道連通石門,北通大姚、賓川、金沙江渡口,南通楚雄、昆明。傳說一年清明時節,清乾隆皇帝走馬路過寶鼎山,時遇陣雨,淋濕衣衫,至山巔天空豁然晴朗,陽光普照,乾隆帝及隨從藉此歇息,晾晒衣裳物,在栓馬的一株大樹下有一塊世大岩石板塊,龍馬踩下許足跡曆數年而不消退,後人將馬蹄印原樣深刻於石板,遂留偉至今,石稱龍馬腳跡
位於前場南部王朝里村后箐中,距牟姚公路3公里,植被覆蓋較好,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其地山勢陡峻,崖壑崢嶸,櫟類、冬瓜森、核桃樹等闊葉林濃蔭覆蓋,一條小河源於高峰寺山南麓,溪流四時不涸,每逢盛夏,箐中泉叮咚,四五月時節,成串各色蝴蝶懸附於高空樹枝,首尾相接每串數百隻,長達10多米,多時達上千串,其景蔚為壯觀,又稱彩蝶串珠。
位於前場南部山谷,其地東西兩峰陡峭,深谷一條馬路,此路是古時中國南部南北主要交通驛道,由於山洪沖刷,自然形成了由巨大岩石組成的天塹石門,地勢干分險要,古有石門幽谷之稱。
前場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們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龍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從事狩獵和種植水稻。戰國時期屬滇國地,彝族先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1991年在前場新街小學出土的戰國編鐘和1994年在新街瓦鮓坡出土的占國時期的銅鑿、銅斧、銅鋤等青銅文物,放射出前場地區古代文明的光芒,是前場悠久歷史的史物見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場屬於弄棟縣轄地,第一次納入大一統西漢封建王朝的管理。唐朝時期為滇中統部一姚州都督府的長明縣轄地。宋大理國時期為弄棟府轄區。元代為姚安軍民總管府轄地,從元朝開始,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場成為姚安路通往雲南省昆明的咽喉要道,素有“前場關”姚安府東大門之稱。“前場”之名由此而得。明洪武十七年,姚安軍民府成立,前場關為姚安府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638年)前場關因其獨特的天險地勢和屢遭匪患,明王朝在此設置前場巡檢司,人員25—136人,主要辦理入境業務,由姚安軍民府管理,始成集市,清代一直延襲未為難。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改名為新街。1949年12月26日前場解放后,姚安縣人民政府於此先後設區,公社和鎮人民政府,逐步形成縣境東界經濟、文化中心。
前場開街節民國以前,姚安前及附近牟定、大姚彝族人民,於農歷二月初一,紛紛到高峰寺燒香,懷念遠祖故地,思念遠在他鄉的親人,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商賈變挑貨上山,進行貿易,男女對歌、跳腳,極一時之盛。為便民交易,民國8年(1919年)縣政府決定:舊曆每旬逢一、五、八日為前場街天,並於是年二月初一實行。自此,每年該日訂為“開街節”,高峰寺集會遂改於前場舉行。屆時,除進行物資交流外,還打跳娛樂,相沿成習,形成了地區性的傳統節日。1950年後停止,1982年恢復。除保留原健康內容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電影、錄像放映,舉辦各種展覽等,為節日增輝。
民族團結日:自清朝道光十三年起,姚安新民大平地與牟定臘灣白沙河因土地、山林權屬問題發生矛盾,此後雙方一直互不相讓,械鬥、殺人之事不斷,兩村寨結下世仇。解放后通過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兩村寨的矛盾逐漸化解。為便於溝通、促進團結,雙方約定,從1992年起,每年農曆2月15日,姚安縣新民行政村和牟定縣臘灣行政村輪流舉辦民族團結友好交往節日慶典活動。直到今天,這個約定俗成的節日從未間斷過。
楊梅節:每年六月六日,彝族青年男女孩子,穿著一新,帶著弦子二胡等樂器,上山採摘楊梅,舉行對歌、跳腳、吃松毛酒等活動,老年人則帶肉、米、酒至羊火塘祭羊神,並於是日閹割羊子。
火把節:每上農曆六月十四日,為彝族傳統節日。是日,家家戶戶備酒肉,帶紙火到田間地頭祭祀“天公地母”,祈禱豐收。傍晚,點燃火把,奔跑田間地頭、村落,以火來蟲害,每年此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
總人口 | 15433 |
男 | 8030 |
女 | 7403 |
家庭戶戶數 | 402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5347 |
家庭戶男 | 7962 |
家庭戶女 | 7385 |
0-14歲(總) | 3769 |
0-14歲男 | 1925 |
0-14歲女 | 1844 |
15-64歲(總) | 10511 |
15-64歲男 | 5578 |
15-64歲女 | 4933 |
65歲及以上(總) | 1153 |
65歲及以上男 | 527 |
65歲及以上女 | 626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5159 |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7579人。